吳 酩
兩個銅獸首最終還是被高價拍賣了,盡管這之前雙方“交火”不斷:這邊廂,官方數次公開表態(tài),律師組團赴法訴訟,專家出謀劃策追索,網民義憤填膺聲討;那邊廂,拍賣公司堅持如期開拍,法院駁回有關訴請,獸首現持有者則借機訛詐。25日晚的拍賣會成為一個轉折點,有關銅獸首的故事無疑會延續(xù)下去,“神秘買家”到底是誰,他(她)會不會很快現身,中國律師會有什么新行動……一系列新的疑問,必將繼續(xù)受到人們的密切追蹤。
筆者有幸,趕上了2000年春天香港的那場拍賣鬧劇。今昔相比,有兩點沒變:中國的官方立場和民間情緒的基調,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網上輿論聲勢浩大、鋪天蓋地,而昔日只有少數激憤的港人到拍賣場外示威抗議。值得注意的是,時隔八年,也有兩點帶實質性的變化,一是今次中國的部分律師自發(fā)組織了“明知不可為卻偏要為之”的訴訟,盡管被駁回,但第一次向全世界擺出要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姿態(tài);二是前次中國嘴上反對拍賣、而國內某知名大公司卻我行我素高調參與并最終以高價拍得銅獸首,而這次恐怕從嘴到身,中國都會堅持拒絕到底。
對于這件事,其實也并非“輿論一律”。早在2000年,香港就有人公開說這可能是商家精心設計的一個“套”,就是想利用“情緒敏感點”,把價格炒上去;還有專家指出,銅獸首并非巧奪天工、價值連城的“國寶”,不過是做工精細的建筑飾物,不值得以“天價”收購;還有人甚至懷疑甘當“冤大頭”是另有隱情。但實際情況是,這些話全然被當作“耳旁風”———拍賣行如期拍賣并如愿以償,銅獸首以超出底價數倍的價格“榮歸故里”。
如今熱浪再起,筆者想不識時務地提幾個相關的“冷問題”:一、佳士得公司是不是故技重施,又在做“套”蒙人?二、銅獸首是文物不假,但能否算是“國寶”?三、“國寶”的定義是什么,流失海外的文物中有多少是“國寶”?四、前幾年在倫敦拍出兩億高價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是不是“國寶”,怎么流出去的,為什么沒人質疑、沒人抵制拍賣?五、據說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總計有1000多萬件,收藏在博物館的為160多萬件,其中有多少是以“戰(zhàn)爭掠奪”或偷盜、低價買賣等手段非法取得的?由誰確認它們的流出是否非法,又怎樣進行確認?……
這些問題,誰來回答? ▲(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