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立剛
2008年高考語文備受人們關注的探究題究竟是怎么考的,有什么特點呢?從全國十幾套試題來看,只有江蘇與寧夏兩家明確考查了探究題,課改區(qū)里山東與廣東兩家沒有明示,但是也體現了探究能力的考查,那么是不是非課改區(qū)的試題中就沒有涉及到探究能力的考查呢?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讓我們輕輕地掀起這位考場“新娘”的蓋頭,一睹其芳容麗姿。
一、明示探究,條件限制,結論開放
江蘇卷《候銀匠》第15題: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①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侯家父女相依為命,侯菊繼承了父親的精細、勤勞等品質,寫侯菊就是表現侯銀匠。
②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女兒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寫此時此刻的情景。重點突出,可以避免平鋪直敘。
③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寫侯菊,間接烘托出侯銀匠的人生況味。
④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實寫侯菊,暗寫侯銀匠,以有形寫無形,更有情趣。
⑤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更多描寫女兒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關系中深刻表現中國傳統(tǒng)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長。
應該說江蘇今年出的這道探究題是緊扣考試說明而出的一道非常精彩的題目,是對作品內容安排與主旨挖掘的探究。從參考答案來看,五個要點可以說涉及到了考綱中三條內容,既體現了“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又體現了“探究民族心理與人文精神”。
解答此類題目,必須注意以下兩方面:
緊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題不是隨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斷章取義,必須依據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內容。第二,尊重客觀現實和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文本往往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的實效。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得比較隱蔽。閱讀文本要注意挖掘這樣的意圖,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對這道探究題的解答,首先要著眼于文章行文的藝術技巧的賞析,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其次要注意小說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間的正面和側面、明和暗的關系。同時還要結合小說三要素、小說主旨,以及鄉(xiāng)土文學作品的一般主題,進行多向探究。
二、明示探究,條件與結論同時開放
寧夏卷《二十年以后歐·亨利》第14題:小說描寫了警察吉米和通緝犯鮑勃“二十年以后”赴約的故事,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兩個人都面臨艱難的抉擇。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于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8分)
該題型也給考生留下了很大的發(fā)揮空間,這是“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忌梢詮膬蓚€觀點中任選一個進行探究,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論述材料,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探究題,條件是開放的,結論也是開放的。這種命題方式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辯證性、創(chuàng)造性等的綜合考查,可以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此題要求考生對問題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見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據,能夠自圓其說,方能得分。
三、沒有明示探究,條件限制,結論開放
這類題型在題干中沒有明示探究的字樣,但是作為一種開放的題目,也是對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山東與廣東就同時采用了這種題型。
開放度最大的探究題是“談談你的看法”“對你有何啟示”之類的“融入性”試題。這種題目將考生“融入”其中,也將當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這類試題不僅需要考生準確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調集與文本相關的文外知識和能力儲備。所以,考生既要人乎文內——人乎文內,才能準確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毛病,才會頭腦清醒,運用閱讀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識儲備,冷靜而準確地解答探究性閱讀題。如:
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第18題: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么“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態(tài)度?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答案:如果說“河的第三條岸”是“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現在樂意跟隨父親一起上船;在父親需要的時候幫助你“偷”食物;當全家人都走了我還在默默地守護著父親。說“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為了追求而去,當父親接受你的提議后,我渾身戰(zhàn)栗,害怕極了。甚至“發(fā)瘋似的逃掉”,把父親看作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
山東卷《歌德之勺》第22題: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請結合文本,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6分)
參考答案:主要是以小見大的手法。啟示主要有兩點。①要善于觀察,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如本文對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發(fā)現。②要精于思考,學會從具體事物中發(fā)現和發(fā)掘深刻的意蘊,就像作者從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樣。
本題考查考生對作品的藝術特點的賞析能力和對作品的探究能力。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歌德有很多可寫的地方,但作者卻從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切入,來挖掘其蘊含的深刻內容,可謂以小見大。分析時要從整體上來感受和把握作品。
這兩道題屬于隱性探究題,分別側重從文本藝術表現與思想內容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相比較,答題時必須受文本內容的限制,所以要“結合文本”或“聯系文本”;但又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化”解讀,結論又是開放的。
四、無明示探究,以考查鑒賞評價能力為主
非課改區(qū)卷中都沒有明確提出探究的要求,但有一類題目值得注意,那就是以考查鑒賞評價能力為主的,要求考生結合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或簡要分析。如:
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第20題:文章結尾說:“‘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著一脈相聯的源流?!苯Y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4分)
重慶卷《時間怎樣地行走》第17題:文章寫到“不朽”的“時間”“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請根據文意簡要分析作者對“人”和“時間”關系的觀點和態(tài)度。(6分)
四川卷《我愛水》第17題:文章主要寫什剎海,卻又從“我愛水”寫起,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請簡要分析。(8分)
浙江卷《烏米[俄]阿·馬·高爾基》第21題:魯迅《祝?!分械摹拔摇奔仁遣豢苫蛉钡娜宋镄蜗螅质侵魅斯榱稚┟\的見證,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6分)
這些閱讀題分別從矛盾句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內容安排、藝術形象的作用等幾個方面設題,有一定的探究色彩。這類題目也提倡考生對文本作出個性化多元化的解讀,但是有較強的限制性,必須抓住文本的內容要點或主旨進行探究性概括或賞析評價。
綜上所述,探究題的設置,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內在的文化底蘊,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但答題過程中過多的“輻射”往往會造成試題與選文的“游離”。盡管命題者的意圖在于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但是,怎樣的答案才算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呢?有點難以把握。但只要我們把握其規(guī)律,探究題也并不神秘。命題形式雖略有不同,但總體上在體現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出的一個方向:“今后的語文命題在保持穩(wěn)定的基礎上,要繼續(xù)加大改革力度,對一些主觀性強的題目進一步突出開放性。譬如為了鼓勵考生個性化閱讀和閱卷的靈活性,有的題目可以嘗試不給標準答案,只確定一些原則性的要求。”這里所謂的“突出開放性”,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讀。以前考試大多無“我”無“思”,只要按照命題人的解讀選擇或者表述即可,不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不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F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這是對考生的尊重,也是對作品的尊重。所以,我們期待更加靈活多樣的探究題的出現,畢竟高考是指揮棒,那將會對語文教學中個性化、多元化的精彩解讀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