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
由《士兵突擊》原班人馬打造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正在熱播。這個以滇西抗戰(zhàn)為大背景的電視劇被熱議。很多軍迷紛紛挖掘這段歷史以及中國遠征軍相關情況。本文就介紹了中國駐印遠征軍單兵裝備。
1942年上半年,日軍繼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后入侵緬甸,中國軍隊為保護重要的對外交通線——滇緬公路,派遣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其間雖有部分勝利,也曾給予日軍一定的打擊,但因英國協(xié)軍缺乏作戰(zhàn)決心,不斷退卻避戰(zhàn),使得中國遠征軍終究難以支撐大局,讓整個戰(zhàn)局急轉直下,遠征軍被卷入潰敗漩渦中。
國民革命軍遠征軍分兩路退出緬甸。一路為杜聿明將軍率領之主力,欲循滇緬路退回國內,但因日軍進展迅速,回國之路遭到截斷,不得不進入野人山,穿越蠻荒叢林向國境推進。經過千辛萬苦,終于返抵國門。
另一路由孫立人將軍帶領國民革命軍新編38師主力,安然退往印度普拉村,爾后在雷多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22師(廖耀湘)余部相逢,并在美國的協(xié)調下,山盟國英國提供印度藍姆伽作為該批入印國軍的整訓基地。此即為日后中國駐印遠征軍的核心種子,簡稱駐印軍。
到藍姆伽整訓的國民革命軍,除接受新式的編制與訓練外,同時也接受新式的武器。美軍負責人員訓練并提供武器裝備這批新軍,而由英軍出地提供訓練場所駐地,并且提供人員伙食給養(yǎng)與人員的服裝被服等個人裝具。
軍服
初整訓時期。由英軍提供服裝,每名士兵發(fā)熱帶卡其操作服3套,有短褲兩條、長袖衫3件、長褲一條。
擴編時期。1944年4月,駐印軍的服裝委托英國在當?shù)卣猩讨谱?大體上仍參考英式熱帶卡其操作服裝為版,不過其款式有混合美軍卡其服之設計。
作戰(zhàn)時期。在進入北緬后,部隊的裝備、槍械、服裝補給,為美軍SOS來作主要支持后勤補給,所以此一階段,服裝部分改換美軍卡其操作服。雖說有部分士兵得到此項補給,但部隊主要穿著仍以委托英國在當?shù)卣猩讨谱鞯姆b為主。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使用美軍所使用的HBT戰(zhàn)斗服,但并非為全軍更換,但數(shù)量不多。
除基礎操作服裝外,國民革命軍亦有補給到其他御寒的衣物,如英軍V領長袖綠色毛衣,英軍V領無袖綠色毛衣背心,美軍M-41夾克,美軍M-43外套等等。
在M-4l夾克方面,大多數(shù)發(fā)予軍官使用。在戰(zhàn)車部隊方面,隨車人員除基礎服制外,均穿著美制HBT連身服。駐印官兵在一般外出時或非戰(zhàn)時的集會,則穿著軍常服,此套服飾在中國軍隊則有其特殊的稱謂,均稱之為羅斯福呢軍服。
駐印軍最主要個人裝備,是英軍所提供的1937型個人裝備組,亦稱之為P-37裝備組,其組成有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背帶、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等,在依其單兵任務性質還可作局部調整,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
帽子和頭盔
駐印軍所使用的帽子,型式仍為國民革命軍所慣用的類似德式小帽之布帽,而布料則用與跟制服相配套的卡其色棉織布,在帽上的布圍處,只具有型式而不能放下來擋風護面。
在許多歷史照片中亦可看到有許多外國軍官也喜愛戴此型小帽,如史迪威將軍與許多駐點審絡官,足見此小帽的造型很具魅力,頗令人想要一頂來戴戴。
駐印的中國軍隊初期是由英軍配發(fā)的MK-2型TOMMY鋼盔,此型盔自一戰(zhàn)以來廣泛使用于英協(xié)國家與其他國家;中國自抗戰(zhàn)以來也在各軍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所以在使用此盔上并不陌生。
MK-2型鋼盔是英國改良自一戰(zhàn)所使用的MK-1型鋼盔,在盔型上未作很大修整改良,大部分的改良在其懸吊系統(tǒng)與下頜帶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需求。在入緬作戰(zhàn)后,由于戰(zhàn)斗中的耗損及英式盔的避彈性與舒適性不佳,在后來的補給中,美軍替中國軍隊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新三十八師優(yōu)先換發(fā)美軍當時現(xiàn)役的M-1鋼盔;新三十八師成為我國第一個使用美造M-1鋼盔的單位,亦開啟我國與M-1鋼盔的結緣,而后再陸續(xù)地替換新一軍的鋼盔。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英式MK-2型鋼盔都不堪使用,在換發(fā)完畢的單位將使用過的MK-2型鋼盔后送給后續(xù)地新單位或者是送回訓練基地。
所以在后來的許多歷史照片中,我們??吹叫乱卉姶髅朗組-1鋼盔,新六軍則大多數(shù)仍戴英式MK-2型鋼盔,而新六軍僅少數(shù)的直屬單位有獲得M-1鋼盔的補給換發(fā)。
選自《中國國防報》
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