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寧
2004年,王超考入清華大學,2005年初,他經(jīng)過嚴格的面試和筆試,力挫2221名優(yōu)秀生,憑借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收到了劍橋大學本碩連讀五年的通知書,還獲得了劍橋大學每年9萬元的高額獎學金。王超來自溫州,他不僅學業(yè)成功,而且生活輕松快樂。這一切,源于他有一個好媽媽一個好爸爸,讓他在成為優(yōu)秀學生的同時,樂享青春韶華。
從小培養(yǎng)孩子聰慧的頭腦
王超出生于80年代末,父親王瑞陽是一名教師,母親余穎是一名公務員。當時中國剛剛掀起“兒童早期智力開發(fā)”的熱潮,而王超的母親對此卻沒有多大興趣。
當時很多家長從孩子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就開始給他灌輸知識,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成為小神童小天才,余穎卻沒有那么做。她也望子成龍,可她覺得兒子連話都不會說,路都不會走,給他讀生硬的古詩講大段的故事是對牛彈琴。她認為,不管孩子將來是否能成功,首先都要成人,成為一個好人,一個頭腦靈活的人。
從王超出生的第一天起,余穎就喜歡和兒子說話。她總是看到什么。就跟兒子講什么,手里做什么就跟兒子說什么,就像和大人聊天一樣。余穎覺得,要讓孩子頭腦靈活,就要經(jīng)常和他溝通,讓他盡快認識世界。王超6個月時,余穎的耕耘有了收獲,她問兒子:“小腳丫長在哪里?”王超就會舉起小腳。余穎接著說:“兒子真棒,來,親一個。”小王超就把他的腦袋拱向媽媽的額頭。8個月大時,王超就能笑著指出外公外婆叔叔表姐。最有趣的是,有一天有人喊他叔叔的名字,他也高興地指一下。家人樂壞了,試一下,發(fā)現(xiàn)他竟然知道周圍每個親人的名字!這些,都是母親余穎天天和他“聊天”的收獲。
為了讓王超盡早認識世界,對形象和數(shù)字都有概念,王超很小的時候,余穎就告訴他每一樣東西的名稱,教他數(shù)數(shù)。走路時,余穎給兒子講路上所有東西的名稱,數(shù)樹上有幾朵花;吃動物餅干時,余穎一遍遍告訴兒子動物的名字,數(shù)有多少塊餅干。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讓王超輕輕松松學會了數(shù)數(shù),學會了加減法。
第二次孕育,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
王超的父母認為,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只有靈活的頭腦還不夠,一定還要有健康的心理。母親十月懷胎,是對孩子生理生命的孕育;而對寶寶心理雛形的孕育,是做母親的應當承擔的第二次孕育。第二次孕育,將決定孩子的情感、意志、性格和氣質(zhì)、氣概。在第二次孕育中,父母和家庭為他選擇怎樣的精神生活至關重要。做父母的,要關愛、呵護、安慰孩子,給孩子以幸福感、安全感、親切感、快樂感,使他感到人間是安全的,生活是快樂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的,這樣他就會成長為幸??鞓?、積極開朗、親切友愛、無拘無束的人,就不會膽小,將來也不會拘束不安、畏縮不前。所以余穎對第二次孕育極為重視。
王超才六七個月大時,余穎就讓他給大家分餅干。開始的時候,小王超總是緊緊攥著餅干,誰也不給,后來,在余穎的引導下,他養(yǎng)成了與人分享的習慣???歲的時候,王超會走路了,家里只要有客人來,他就會抓起桌上的水果或者餅干,搖搖晃晃地遞到客人手里,引來客人們的嘖嘖贊嘆。
余穎最在意的是王超的情緒,為了讓兒子的內(nèi)心充滿快樂,她從兒子會微笑開始,就千方百計地逗他笑。王超從小到大,都特別愛笑,一笑起來露出兩個酒窩,非??蓯?。就是在這樣的笑容里,王超輕松愉快地成長起來。后來上了中學,即使學業(yè)壓得人透不過氣來,他仍然非常愛笑,以至于老師常對余穎說:“你的孩子整天笑嘻嘻的,學習太輕松了,應該給他加點壓。”其實,并不是學習輕松,而是樂觀豁達的王超從小就學會了輕松自如地應對一切。
從小,王超就是父母的驕傲,這倒不是因為他聰明過人,而是因為母親余穎喜歡展示兒子的“絕活”。每當家里有客人來,她總是自豪地告訴客人,我兒子又會玩什么新花樣了。王超會在母親的引導下“賣弄”一下自己的“絕活”,然后接受大人們的稱贊。于是,王超從小就自信滿滿。八九個月大時,王超一聽到家里來客人,就飛快地爬出自己的房間,好奇地盯著客人看。如果大人沒看見他,他就—直在那里趴著,直到大人看見他,對他表示喜歡和贊賞,他才肯爬回房間。
做兒子永遠的減壓器和緩沖劑
不少父母都喜歡給孩子加壓,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學習班,逼孩子學這學那,可王瑞陽和余穎卻喜歡把兒子從書堆里拽出來,帶著他享受學習之外的快樂生活。
王超上小學時,有一次,數(shù)學考試得了95分,老師把余穎叫到學校,不斷地跟她數(shù)落王超粗心馬虎、太貪玩,希望她能夠配合學校管教兒子,把王超做為尖子生認真培養(yǎng)。老師滿面嚴肅地說完,沒想到余穎卻笑了起來,老師很詫異地責問余穎:“一分之差就是十名的差距,你怎么還笑得出來?”余穎趕緊收斂了笑容,連連說“是”。其實在她心里,一點也不覺得兒子有什么不好,她不希望兒子從小就分分必爭斤斤計較,她希望兒子能改掉馬虎的毛病,但不要因為過去的錯誤而失去快樂的笑容。
后來,余穎感覺到學校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于是,和丈夫商量做兒子生活中的“緩沖器”。王超看書久了,她會跑到他的房間“轟”他離開書桌,要他休息或者出去玩耍。王超做習題忘了時間,她就會趕兒子上床睡覺。每一次關鍵的大考之前,她都跟王超說:“你要做好考最后一名的準備,因為強手如林啊!”而結果往往是,王超又拿了第一。在余穎和王瑞陽看來,學習成績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強,智商高的人未必成就大事業(yè),做為父母,最開心的不是王超的學業(yè)比多少人強,而是兒子比別人感到快樂。
學校推薦王超去上奧數(shù)班,按照奧數(shù)班的要求,每天得做80道題才算合格,而王超只做了20道題,就被媽媽趕上床睡覺了,所以第二天,作業(yè)本上就打上個大大的叉??捎喾f對此絲毫不介意,如果為拿全國競賽的一等獎而影響兒子的正常休息,她寧愿兒子什么獎都不拿。于是,王超退出了奧數(shù)班。為了不讓兒子有挫折感,身為教師的王瑞陽親自上陣,為兒子開奧數(shù)課。每天,他只給兒子挑選5到10道不同類型的題目作練習。每隔一段時間,他會自制一份考卷考兒子。結果,兒子學的比奧數(shù)班的孩子們輕松多了,成績也不錯。
王瑞陽和余穎就是這樣一直在兒子的生活中扮演著減壓劑和緩沖劑的角色,而王超因此擁有了很多中國孩子不曾擁有的輕松愉悅的成長環(huán)境。在父母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零壓力的空間里,王超快樂得像一只自由的雛鷹,展翅飛上了萬里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