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言峰
編者語:
“師為主導、生為主體”,這句話也許師盡皆知,但有時為達到這樣的效果,也會鬧一些削足適履的笑話,比如規(guī)定一堂課教師只能講幾分鐘。對于“以學生為主”,我們不需要這樣生硬的體現(xiàn),而是需要細節(jié),比如評價學生時說幾句貼心溫暖的話。從這樣的評價語言中,方能看出教師心中是不是真的有學生。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人會啞然失笑:課堂評價用語,誰是主角?這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嘛。沒有為師者的“發(fā)言”,何談“評價用語”?的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們對課堂評價語言越來越重視。某些方面看來,教師在評價用語上的“主導”地位日益凸現(xiàn),似乎已經(jīng)“盡心盡力、盡善盡美”了。
然而,課堂評價用語中,教師真的是必然的主角嗎?
【案例一】
老師:上課前,老師有一個要求,請同學們背一首你學過的古詩好嗎?小麗,你來背給老師聽……
小麗:(背誦古詩)……
老師:真好!同學們表揚表揚她!(老師帶頭做手勢)棒,你真棒??!誰來和她比一比?
瞧,上述對話情景,在我們的課堂上再普遍不過了。大家一定會這樣想:老師的課堂評價,既有激勵——“表揚表揚她”,又適時地引進了競爭——“誰來和她比一比”,看起來師生平等對話,自由和諧,多么融洽啊。
這正是我們課堂評價中的一個代表性的問題,用“老師”代替“我”的說法造成了“第一人稱的缺失”。你看,“老師有一個要求,背給老師聽”,把“普遍化的教師集體”等同于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個體”,用教師這一公眾形象與學生對話。與此同時,學生的角色也因教師評價中“同學們”的暗示,教師的群體示范——老師帶頭做手勢,讓大家一起說“棒,你真棒!”變成了“普遍化的學生”。
這樣的師生對話的主體實際上由師生“你和我”的對話,變成了“普遍化的教師”和“普遍化的學生”的對話。“你和我”的對話是平等的,是具有明顯“你”“我”個性特征的交流?!敖處熀蛯W生”的對話,是生從于師的授受式對話,教師的評價語言具有權威性、控制性,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或應和。此刻,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師的權力“主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主。
真正的“你我”對話式評價,應該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案例二】
賈志敏老師《推敲》一課的導入:
師:……詞也很有意思,比如“左”和“右”(讓學生先舉左手再舉右手),如果“左右”放在一起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說“東西”,單個表示方向,兩個字擺在一起,就變成了物件。(生讀)
師:(舉起書)這是什么東西?
生:書。
師:(又舉起粉筆)這是什么東西?
師:(調侃地)我是東西嗎?
生:你不是東西!
師:(笑)哈哈,變成罵人的話了。
師: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來看看這個詞:(板書)斟酌,這斟酌分別指倒酒的意思,放在一起變成考慮了。
師:再看這個詞:(板書)推敲。假如這是門,誰來推?(生推)誰來敲?(生敲)“推敲”擺在一起又變成什么了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故事,什么故事呢?
執(zhí)教這一課時,賈志敏老師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瞧,他的課堂評價用語,循循善誘,潤物無聲。為師之“我”,和藹可親,童心昭昭;為生之“你”,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澳阄摇睂υ?,其樂融融。
【案例三】
老師:誰來讀讀,你從課文中找出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句?(一生讀)
老師:找的很對。誰能比她讀得更好嗎?
呵,一定會有人說,我們平常就是這樣評價學生的啊,有什么不妥么?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騰學先生批判所說:許多課堂的師生關系是典型的“課堂知識的權力關系”,教師成了“評判官”,對學生的知識、情感起絕對的評判作用,這種對話是“絕望的對話”。
反思我們的課堂評價用語,問題出現(xiàn)在何處呢?很多時候,教師只是以自我的預設為中心,拋出預設的問題,守株待兔般的等候心儀的答案出現(xiàn)。經(jīng)常只是用“對”或者“錯”來評判學生,而對于學生的知識背景、情感體驗、能力與方法沒有更多地關注,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知學生的心靈體驗。試想,“誰能比她讀得更好么?”是一種褒揚,還是是一種貶低?教師把自我當成評價主角,很多的時候是牽著牛鼻子走路,而恰恰忽略了應該關注的“走路者”的感受。
【案例四】
支玉恒老師執(zhí)教《晏子使楚》:
課的伊始,老師說:“我就喜歡勇敢的孩子?。ㄗ屢幻麑W生走上來)請你把今天要學的課題寫在黑板上?!焙⒆釉诤诎迳蠈懽?,但“晏子使楚”四個字寫得大小不均,臺下的同學哄堂大笑,寫字的孩子臉龐騰地一下子紅了。支老師平靜地說:“你們別笑,也許他這樣寫是有所考慮的。我們今天學的這一課里的主人公是誰?(生齊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這兩個字寫得很大?。ū娦Γ┠阌憛挷挥憛挸踹@個人?(生:討厭)所以他把‘楚字寫得最?。。ū娦Γ?/p>
評價的主角是誰?是支玉恒老師!既撫平了哄堂大笑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尷尬,又鼓勵了積極參與的勇敢精神;既把課堂與情感聯(lián)系起來,又把板書與理解課文融為一體。是學生!老師的機智幽默,智慧靈動,都是從保護學生的自尊,益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發(fā)。
忽然想起,國際賓館行業(yè)有一個稱號叫“金鑰匙”,來自拉丁語的“金鑰匙”一詞,原意是“正在服務”,現(xiàn)在已作為大酒店門童中最優(yōu)秀者的代名詞,指具有極高辦事效率的人。他們的信條是,如果符合法律和道德,永遠不會對客人的要求說“不”。凡達到這種境界的門童,將被授予一種特殊的徽證——金鑰匙,這是國際公認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規(guī)范的至高榮譽。
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都在課堂上運用語言,都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換句話說,我們都在為學生的素質發(fā)展服務。在我們的心目中,會把學生當作“客人”,有著永遠不會對客人的要求說不的意識嗎?在評價學生時,我們心中常掛著一把金鑰匙嗎?
反思我們的課堂,誰是評價的主角,需要我們每一個為師者靜下心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