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
不管你是否喜歡,是否歡迎,一個資本時代都已來臨,而且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改造著中國,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命運。
三十年改革開放積累下來的巨額國民財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涌向了資本市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蝴蝶效應愈演愈烈,產業(yè)資本和金融資本的估值體系在不斷變化,海內外市場動蕩起伏,驚濤拍岸。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yè),天堂和地獄之問的距離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近。走對一步上天堂,走錯一步下地獄。
生死博弈更是觸目驚心,產業(yè)資本和金融資本之間,國內資本和國際資本之間,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東和廣大中小股東之間,各強勢利益集團之間,全在激烈博弈。資本市場時而泡沫高漲,時而低迷崩潰,人們沉溺在泡沫中狂歡暴富,也在低迷崩潰中不斷破產哭號……
我密切關注著這一切,并作為一個普通中小投資者身不由己地卷了進去。因為叫板某上市公司,還被時勢推到聚光燈下,弄成了財經界的新聞看點。在參預市場博弈的過程中,我和所有中小投資者一樣,徘徊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因此,才有了這部讓我都困惑的長篇小說。
困惑主要有兩點:其一,對現(xiàn)實的判斷思考,在中國特有國情條件下,這個市場的本質是什么?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構成這個市場基礎的上市公司都是怎么回事?是否帶有中國特色的深重原罪?這個市場有沒有誠信、公平和正義?為什么它會成為融資者和投機者的天堂,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地獄?甚至成了國民財富的攪肉機?
其二,是創(chuàng)作上的顧慮,這種專業(yè)性很強的題材很難把握,人物和故事要在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舞臺上同時展開,相關財經技術狀態(tài)的描述和股權結構分析等等,都是不可回避的,而這些恰恰都和文學無關,甚至很犯沖,如實寫了,枯燥乏味,影響閱讀情緒;完全不寫又不太可能,因為從動筆開始,我就告訴自己,這部小說要講述的是資本博弈者們爭奪市場話語權的故事,要塑造的是以孫和平、楊柳為代表的資本新人,要表現(xiàn)的是這個資本時代的某些本質特征,人性深處的貪婪和恐懼,財富對信仰的侵蝕,它不是一部用財經外衣包裝起來的生活故事或者愛情故事,所以,這種非文學難題,必須面對。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這種面對的結果,是否達到了寫作預期,我就不知道了。能聊以自慰的是,盡管困難,我還是面對這個資本時代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沒缺席,這就夠了。
最后說一句,小說中描寫的人物故事純屬虛構,千萬別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