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作為2009年調控政策的首要任務是必須的,因為一旦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就會出現就業(yè)、結構性失衡等問題,后果相當嚴重。但如果僅僅以短期的“保增長”為單一政策追求目標,那么由此而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不僅如此,過度關注經濟增長速度會強化政策的路徑依賴習慣,最終可能加劇深層次經濟結構問題。
這個結構問題的要害就在于怎樣有效提振消費需求。我國國民經濟中一直存在消費率偏低、外貿依存度偏高等失衡問題?!吨袊y(tǒng)計年鑒(2007)》顯示,2006年中國國民總收入21萬億元,其中政府的財政收入3.87萬億元,但職工工資總額只有2.3萬億元。職工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從1991年的15.3%降至2006年的11%。其次,外貿依存度偏高、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海外市場,會部分失去經濟調控的主動權。應對經濟衰退的經驗表明,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作用因其時效最快而首當其沖。然而,應急性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經濟體制的深層次改革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優(yōu)化的替代品。更何況大規(guī)模投資品在幾年后會變?yōu)橄M品供給,如果到時候消費需求仍然沒有提振,經濟下滑的風險將再度出現。
長期看,讓民眾能夠做到“有錢可花、有錢敢花”是實現經濟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民生問題其實就是經濟問題。因此,建議有關部門考慮出臺一個長期的全方位的政策規(guī)劃,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全面突破激勵內需增長的制度瓶頸。以日本為例,1960年日本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日本發(fā)起了一場消費者革命,并且成為日本經濟起飛的轉折點。計劃實施的成果是,1967年日本實際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各種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
解決中國內需增長乏力的要害就是讓國民財富體現在居民身上,而不是繼續(xù)讓財政和企業(yè)占大頭,也就是要把“藏富于民”作為長期經濟發(fā)展的指導戰(zhàn)略,有效扭轉居民財富收入增速落后于經濟增速的問題。
具體政策方面,建議考慮通過征收以家庭為單位、以年度為核算周期的綜合個人所得稅,采用大幅度提高個稅起征點等減稅措施,實現國民財富由財政收益向居民收入的轉化。同時針對多數居民提升財產性收入的需求,通過平準基金等建立起資本市場穩(wěn)定機制,避免居民財富隨股市漲跌而大起大落,影響經濟平穩(wěn)運行。此外,針對弱勢群體如農民、中低收入群體的救濟性保障機制,也能夠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同時,更大幅度拉動需求總量的增長。
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效果不同,通過居民收入提高拉動經濟需要更長的政策耐心。然而,對于長期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而言,后者的突破性含義要遠高于短期刺激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講,“調整收入結構”其實才是實現“保增長”的核心要害。(摘自2008年12月12日《新京報》 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