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鵬
記住張愛華還是因為張愛玲的緣故,名字一字之差,讓我有幸讀到這位大慶女作家的第一部散文集《孤獨女子》。
開篇是這樣一段文字:
這是一個普通女人在人生旅途上奔波跋涉的記錄。每篇作品都是作者心靈歷程的一個驛站。
作者天南地北跑過許多地方,她的心靈也受過酸甜苦辣諸般滋味的浸泡。于是,她的散文中不只有山有水,有花有樹,更有真誠善良的情感,和一顆渴望真誠善良的心。
于是,被她的真誠善良所感染,被她如水墨畫般輕柔的文字所吸引。每讀到她的一篇文字都會從中品出不同的味兒來。
《帕米爾高原的杏》是張愛華近期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一篇。關(guān)于杏的文字,而且是帕米爾的杏。在那個海拔2400米左右的地方,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萬余棵杏樹,就那么靜靜地矗立著,像是知道有人會來,來為它們寫下一篇真誠善良的篇什。
杏,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出名佳果。而從杏身上,也傳承了一種由杏演繹的杏文化。歷史上不少騷人墨客亦都流連于對杏的這種文化的浸染中。作者在行文中也有意無意,若有深意的體現(xiàn)出帕米爾高原的杏,乃至杏所輻射出的一種文化內(nèi)涵。
說到杏文化,首先就是春意盎然的杏花。山高地寒的帕米爾高原的杏花精神向度是超拔的,而且要比新疆的其它地方提前半個月開放。如云霞般的杏花在高原上有的盛開怒放;有的含苞待放;遠處的杏花白、粉相間,在高高的深色大山陪襯下,猶如一幅精美的水彩畫。這就無怪乎,歷代的文人為什么對杏花的吟詠不低于梅花了。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的賞識。楊萬里有《杏花》詩:“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狈前追羌t,自里透紅,活脫脫一股嬌滴滴的羞澀樣兒,自會引出意想不到的故事來。而桃花,歷來都形容是“夭”,就要少了些許含蓄。記不得詩人是誰,也會立馬浮現(xiàn)“紅杏尚書”唐代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陸游的“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元人虞集的《風入松》中“杏花春雨江南”。杏花和春雨聯(lián)系起來,杏花若雨,這樣就比“細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名字也更詩情——杏花雨。自古人們就有把花和女人聯(lián)在一起的習慣,楊玉環(huán)馬嵬坡下宛轉(zhuǎn)而死,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斂遺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楊貴妃就被民間尊為二月杏花花神了。而杏花和美女掛鉤,風流二字,自然是落不下的。這還不夠,更是要和“墻頭”搭起來。這就有了蘇軾的“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張良臣的“一段好春藏不盡,粉墻斜露杏花梢”;陸游的“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然而,張愛華并不像歷代文人一樣把杏寫的那么曖昧,她只想表達杏和女人的另一種生存狀態(tài),那是對她的刺激和影響。似乎所有的花都是為女人開放的。每一朵花都在訴說一個女人的宿命。
有杏的地方也自然會讓人聯(lián)想到酒。一句膾炙人口的“牧童遙指杏花村”成為千古絕唱,也正因為太有名了,讓人覺得人尚未坐下開懷暢飲,便已然有幾分醉意。而至今,很多地方還在為杏花村的歸屬爭執(zhí)不休。不論如何,其目的無非一個,利益。但淳樸的塔吉克人從不卷入這樣的是非。他們會用盆子把杏子盛得滿滿的招待客人,多余的杏子收起來放在房頂曬杏干;有的砸杏仁,用線串起來,像項鏈似的掛起來,留著自己吃或送人。即使這樣,很多時候,還是杏樹上綠綠的一片,樹下黃黃的一堆。塔吉克族人歷史上就從不經(jīng)商,認為經(jīng)商不光彩。所以,哪怕這里真有“杏花村”的美名,也鮮有人知。
張愛華最后說到了杏仁,“我很喜歡杏仁這兩個字,它給人幸福地蝸居的感覺,在其中體味大千世界一定妙不可言。僅就實用來說它也是完美的,健康,無病痛……”一個核仁兒,卻有了不起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一個核仁兒,如佛語中的一粒塵埃。三千世界,繁花落盡,在一個小小的地方看世事滄桑。也許是杏的緣故,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都有著勤勞,淳樸,善良的性格,就像杏的溫和。男人們的堅強、執(zhí)著,女人們的爽朗、熱情,就如那些杏樹,杏花,杏子和杏仁,總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展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精神。佛說,那是一種由杏領悟的禪;我們說,那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跟隨張愛華的筆尖,我們也仿佛步入了帕米爾的那片茂盛的杏林。我想,我理解了她熱愛這兒的杏的緣由。如她所說…杏字在我心中就是溫情、柔和、美和美女的代名詞”。帕米爾的杏,帕米爾的人都在用獨特的方式向外人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走進《帕米爾高原的杏》懷揣些許期待,走出來卻多了一份無奈?!昂0蔚土恕L炜諞]那么藍了,氣味也太人間了,我感到一種強烈的精神缺失?!蔽蚁耄覀兒蛷垚廴A都在文學與生活中尋找像杏一樣的,已凝聚如此小而緊密的一點點的好東西,不是漫無邊際,不是軟弱,不是離散。
人生是種找尋。找尋的東西千萬不同。徐志摩曾經(jīng)說過:“我將在茫茫人海之中尋找我的最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唯此而已。”杏者,幸也。我們找到的,都是我們前世遺失的……
責任編輯劉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