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我們語文教研組針對本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共11個班級55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語文閱讀調(diào)查。本次調(diào)查問卷發(fā)出550份,回收550份,有效率達100%。通過本次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令人深憂。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40%的同學每周的閱讀時間少于1小時,也就是說每天閱讀的時間不到10分鐘,有52%的學生到目前為止閱讀過的書籍不到5本,更有20%到目前只閱讀過1本書,有28%的學生目前沒有閱讀過任何一本中國四大名著。調(diào)查還顯示,有76%的學生從來沒有去過圖書館,有83%的學生從來沒有訂過報刊雜志,即使學校圖書館學生也很少光顧。何況還有部分學校的圖書室開同虛設(shè),藏書量還不如街上的小書攤。學生獲得閱讀的唯一途徑,只能是靠高中語文的自讀課本或者互相借閱。
在我看來,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是一種對話能力。要想具備這種對話能力,需要進行一定量的閱讀,進行一定的閱讀積累,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等。我將這幾種能力稱之為“對話能力的前能力”。那么學生怎樣才能具有這種“前能力”呢?我認為對話能力的前能力最需要培養(yǎng)的是閱讀能力,因為這種能力是最基礎(chǔ)的能力,它主要通過閱讀書籍、有計劃的閱讀活動與走進社會三種途徑等來獲得。
一、閱讀書籍
1、閱讀書籍的好處
自由閱讀書籍可以提高閱讀能力。書籍可以說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jié)晶,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閱讀好書,可以讓我們獲得知識,陶治性情,獲得啟迪,甚至能激起人生的斗志。富蘭克林說:“圖書館使我得以有恒地研習而增進我的知識,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兩個鐘頭,用這個辦法相當?shù)匮a足了我失掉的高等教育?!焙諣栣f:“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yǎng),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p>
2、擇書的原則
那么中學生到底該讀些什么書籍呢?我認為首先要有所選擇,因為不加選擇地讀書可能不僅一事無成,而且更可能害了自己??偟脑瓌t至少有兩個:讀有益的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
3、閱讀的范圍
要選擇好閱讀材料。首先要讀好語文教材。有一些學生甚至語文教師認為閱讀書籍只是讀課外書,語文教材差不多沒有意思。實際上,現(xiàn)今的語文教材比以往有較大的改善,不少篇目都是名家名作,如《離騷》、《蜀道難》、《長亭道別》、《阿Q正傳》及《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要從語文教材中學會閱讀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
就課外書籍而言,可以讀文學名著,歷史著作,也可以讀哲學經(jīng)典,天文地理,極為廣泛。臺灣學者陳品卿曾將中學階段課外閱讀書籍歸納為十二類。a、本國名人傳記;b、外國名人傳記;c、中國文學名著;d、外國文學名著;e、歷史故事;f、古今名人書信;g、社會科學論著;h、自然科學論著;i、學術(shù)思想性論著;j、名人札記;k、古今名人言論;l、其他學科論著1??梢钥闯鲞@個書單內(nèi)容極為廣泛,雖然并不一定十分齊全。
就報刊而言,范圍也實在廣泛。據(jù)我所知,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優(yōu)秀報紙至少有《語文報》、《中學語文報》、《語文周報》、《作文指導報》、《語言文字報》、《南方周末》、《文匯報》和《羊城晚報》等;適合中學生閱讀的雜志更是舉不勝舉:《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大家》、《收獲》、《小說家》、《散文》、《雜文月刊》、《書屋》、《隨筆》、《讀者》和《咬文嚼字》等。
4、良好的習慣
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一般而言,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有以下幾種:一是堅持每天閱讀的習慣。閱讀需要日積月累,才能漸見功效。若是平時上學期間,可以讀短篇文章;若是寒暑假,可以讀大部頭的著作。二是養(yǎng)成“三到”的讀書習慣。閱讀書刊,需要有“三到”的習慣。所謂“三到”是指“眼到”、“手到”、“心到”?!把鄣健笔侵敢獙P拈喿x內(nèi)容;“手到”是指在閱讀時適當作圈點批注的習慣,即古人所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心到”指在閱讀時要積極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三是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有時候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需要馬上查閱工具書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學生具備這種習慣,那么這種習慣就會對自身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幫助。對中學生來說,常用的工具書有《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國成語大詞典》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四是養(yǎng)成有計劃讀書的習慣。讀書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由易到難,也不能見異思遷。讀書需要一定的計劃,要計劃好閱讀時間、閱讀內(nèi)容與閱讀量。五是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不斷質(zhì)疑的習慣。讀書是一個主動、自求的過程,需要邊讀邊思考,更需要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力求自主釋疑。這樣的讀書才會覺得收獲很大。
5、有效的方法
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豐富多彩,要因人而異,還要因閱讀內(nèi)容而異。同時這些方法并非涇渭分明,很多時候是交互使用的。一是朗讀與誦讀:朗讀是清晰響亮地將文章念出來。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以及讀出情感。誦讀與朗讀有相似之處,都注重發(fā)出聲音來讀,但誦讀更注重吟誦,注重反復體味,因而所花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二是默讀:默讀指不發(fā)聲地讀。與朗讀、誦讀而相比較,它適合更廣泛的閱讀材料。但要注意不要養(yǎng)成用手或筆邊指邊讀的習慣,也不要養(yǎng)成回讀習慣。三是泛讀:泛讀是重在廣泛地閱讀,強調(diào)博覽群書。著名學者、作家錢鐘書正是從小就閱讀了大量的書記,才有了日后的淵博的學問與傲人的才氣。四是精讀:精讀是指較細致、深入的閱讀方法。精讀時不僅要讀懂字面含義,還要讀出其深層含義;不僅要讀出局部的含義和聯(lián)系,還要讀出整體的主旨以及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五是速讀:速讀最突出的一點是快速瀏覽,以把握大意。這種方法需要抓住中心句,或過渡句,或開頭句子,或末尾句子。六是比較閱讀:為了進一步研究某一類問題,需要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相同和相異之處,并進行歸結(jié)。選用這種方法需要確定比較的范圍,選好比較的角度,找出異同點,最后進行歸結(jié)。
二、閱讀活動與走進社會
1、常見的活動形式。
(一)是讀書交流會:這是一種較常見的形式。學生在閱讀一段時間之后,或多或少有些感受。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些感受與思考寫出來,有計劃地組織他們進行集體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分享到他人對所閱讀的內(nèi)容的感受、思考,并將他人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相比較,從而促使自己理解力得以提高。這種形式要取得好的效果,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進行了解、進行指導。
(二)是表演就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一定的書刊之后,經(jīng)過一定改編,通過表演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表現(xiàn)出來。特別是在學校組織的文藝節(jié)等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這種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
(三)是指導型閱讀課:就是有計劃有具體目標地組織、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一種課型,如俄羅斯的課外閱讀課。這種閱讀課一般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a、教師的開場白,b、學生發(fā)言(講故事、各種形式的朗讀、編成演出形式),c、交換讀書心得,d、進行總結(jié)和提出下次課外閱讀內(nèi)容的建議。
走進社會,能夠增進我們對社會的了解,對世事人情的感悟。
2、走進社會
(一)名人的啟示
美國著名的小說家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他曾說過:“對于作家來說,有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是難能可貴的?!逼鋵?,海明威在中學時代不僅學習好,而且積極參與辯論團,給文學雜志投稿,外出旅行。一戰(zhàn)與二戰(zhàn)爆發(fā)后,他投身于前線。
(二)三種形式
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的途徑至少有三種。一是社會調(diào)查:中學生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去調(diào)查當今社會發(fā)展變化,調(diào)查當今社會的某一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調(diào)查自己的家鄉(xiāng)的概貌,然后進行座談、交流,并寫成調(diào)查報告。二是公益活動:中學生也可以利用雙休日到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為他們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也可以參加社區(qū)的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參加擔任臨時交警的義務(wù)性勞動。這樣,在為社會、為他人付出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與人生境界的提升。三是文化之旅與文化尋根:近些年一些大文化散文惹人眼球,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實那是人們走進文化、體悟文化的果實。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一些文化旅行與尋根活動。比如浙江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紹興感受咸亨文化、蘭亭文化,去嘉興參觀王維國故居、徐志摩之墓等,可以追尋嘉興的大運河文化等。
參考書目:
1、王涵等.名人名言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韋志成.作文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譚曉月.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習方法[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版.
章志德,教師,現(xiàn)居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