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臺北太曦
來來往往的行人進入臺北永和的“北京餡餅”小吃店用餐。老板徐先生快活地搟著面,太太則從旁協(xié)助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徐太太是來自東北的大陸配偶。徐太太當年根本沒想到會嫁給臺灣人,16年前她在北京擔任餐廳服務員,邂逅了徐先生,最后跟著他來到臺灣撐起這個店面。徐太太早已取得臺灣身份證,融入社會成為臺灣媳婦,她的經歷也是一二十年來兩岸婚姻的縮影。但多數(shù)大陸配偶卻沒她那么幸運,很多原本在大陸擁有不錯地位的陸配來到臺灣卻適應不良,值得深思。
“面談官欠我一個道歉!”
大陸配偶在臺約29萬人,普遍遭受歧視,除了因為極少部分為謀奪財產以假結婚來臺從事不法活動、拖累了整體外,更多的問題還是兩岸歷史因素造成的。臺灣人對美歐日等發(fā)達地區(qū)的外籍配偶禮遇有加,但對低收入地區(qū)如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外配,普遍認為她們是來淘金的。對陸配,不僅認為她們是來淘金的,更多人還抱著敵意和防備,甚至不屑的心態(tài)。尤其近年來有關臺商在大陸遭到坑殺的報道比較多,臺灣人的怒火無處宣泄,最后就把氣出在最弱勢的陸配身上。
臺灣法令對待陸配比外籍配偶苛刻得多:剛結婚的陸配來臺不能工作;取得身份證的時間比外籍配偶多一倍(外配4年,陸配8年);繼承遺產不得超過200萬元(新臺幣,下同);犯點小罪動輒被遣返;團聚面談像審問犯人;未取得臺灣身份證前,若臺籍配偶死了得立即回大陸等等。這種歧視性法令無形中助長了整個社會對陸配的不友善態(tài)度。臺灣云林古坑鄉(xiāng)的陳應隆娶了福州女子曾惠云,2005年9月在接受面談時他被“境管局”官員冷嘲熱諷:“你老婆是不是處女……大陸女生那么多,反正你就一直試(玩),試又不用錢,選到你高興再結婚!”
“面談官欠我一個道歉!”陳應隆的強烈呼吁被媒體廣泛轉載后,“移民署”宣布了改善措施,但面談官的歧視性語言與不堪入耳的問話方式,卻永久留在陸配及其家屬心中,這種精神傷害是難以化解的。
“大陸妹”的稱謂很普遍
原是大陸外交官的袁曉麗4年多前嫁到臺灣,生了個“臺灣之子”。有一天她帶著孩子到新店一家醫(yī)院,結果一名護士訕笑著跟同僚說:“這個小女孩跟她媽一樣的大陸腔!”大陸配偶最討厭人家稱她們“大陸妹”或“大陸婆”,認為這是一種輕佻的歧視性語言,但“大陸妹”的稱謂卻遍布整個臺灣社會,部分餐館里的菜單甚至還有“大陸妹”(半結球萵苣,大陸鵝菜),含有“便宜、白嫩”的暗示意味。而這種將陸配視為“非我族類”的現(xiàn)象,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臺灣法官、當局官員也是如此,他們都曾脫口稱陸配為“大陸妹”,南部比北部更嚴重。尤其中南部農村長期被綠營洗腦,陸配的處境更糟:一些丈夫擔心陸配拿到身份證后跑掉,想盡辦法不幫太太辦身份證(辦證必須有保證人);有些村落陸配多,大家相互通氣監(jiān)視陸配的行動,視她們?yōu)榻L。
在鄉(xiāng)下,陸配面臨的婆媳問題相當嚴重。如果陸配出身貧寒,多半只能忍氣吞聲,如果稍微有點主見,又很容易爆發(fā)家庭糾紛,且鄉(xiāng)下封閉、保守,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傳遍鄉(xiāng)里,讓陸配非常尷尬。更慘的是,有的陸配遭遇家庭暴力后也不敢離婚,因為她們還沒拿到身份證,一旦離婚必須離境,恐怕連孩子都看不到了。即使拿到身份證,她們的號碼除第一個英文字母依各縣市不同外,阿拉伯數(shù)字一律以“29”開頭,臺灣人一看就知道。本月初,200多名陸配到“立法院”陳情,中午“陸委會”給她們買便當。一名警察說:“便當來了,你們可以解散了吧!”陸配氣得回敬道:“我們才不吃,你自己拿去給臺灣游民吧!”
其他的不公平法令更多。臺灣民眾的駕照10年一換,陸配則是居留證到期就得換,即使在臺灣待半年也一樣。來自上海的小禹說,她在上海有兩套房產,按大陸法律,結了婚就是夫妻共同財產,如果她不幸先走,老公不會因為是臺灣人就不能繼承,但臺灣許多陸配卻被視為到臺灣爭財產的,只能繼承200萬元。又如老公的臺胞證是3年多次簽,但她每次赴臺都要申請加簽,公平嗎?
政策不公和諸多歧視,無形中使兩岸婚配的離婚率升高。來自福州的陸配曾惠云說,兩岸婚姻維系不易,臺灣當局的不平等法令與大環(huán)境的氛圍就像在唱衰兩岸配偶。她還說,只要先生對她好、能頂住壓力,她對種種的不適應與不公平還能忍受,否則很容易一拍兩散。曾惠云可謂說出了大部分陸配的心聲。
陸配情況發(fā)生很大變化
大陸經濟起飛后,嫁到臺灣的陸配組成情況也發(fā)生了變化。十多年前臺灣有錢,娶陸配的男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外省老兵、身心障礙人士或學歷較低者,陸配為了改善娘家經濟,“犧牲自己”嫁到臺灣。但現(xiàn)在的兩岸婚姻,更多是通過自由戀愛,少了金錢因素,彼此間更能相互尊重,也較少發(fā)生虐待或家暴現(xiàn)象。不過長期以來,由于人蛇集團在兩岸從事非法活動,以及部分臺商娶了陸配后又去包二奶,臺灣男人形象越來越差。福建長樂市一個村落就公開發(fā)出“本村女子不嫁臺灣人”的聲明?,F(xiàn)在臺灣男士若想結交北京、上海、深圳的大陸女子,本身也得具有一定地位,“用錢買婚”的現(xiàn)象已經很難看見。
過去陸配急于取得臺灣身份證以獲得更大保障,但現(xiàn)在部分地位較高、自我意識較強的陸配,已不再那么強烈想拿到臺灣身份證了。她們認為,大陸經濟越來越強,很多臺灣人都到大陸發(fā)展,若放棄大陸身份再回到大陸就失去了原有優(yōu)勢,就業(yè)、孩子上學等十分不便,干脆維持“老公是臺灣人,自己仍是大陸身份”的狀態(tài)。來自北京的袁曉麗就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她原是大陸外交官,派駐巴基斯坦兩年,眼界與見識都算一流,卻選擇嫁給臺灣人。她在朋友介紹下進入臺北一家能源科技公司任企劃,很受信任,與同事相處融洽。另一位陸配周朵朵靠著自己的努力,在臺灣職場打拼。她做過汽車銷售員,現(xiàn)在是臺北縣金寶山的業(yè)務員。
可惜并非每個人都像袁曉麗、周朵朵那樣。云林古坑水碓村的鐘姓陸配原是廣東小學老師,能教算術、英語,她也拿到了身份證,但臺灣不承認大陸學歷,而且就算以后承認了,她還是不能當老師,因為按規(guī)定“大陸人在取得身份證十年后才能擔任公務員”,而鄉(xiāng)下又沒有私立小學。十年后年紀一大把,誰愿聘她?她每天待在家里,罵也罵夠了,早已麻木。46歲的傅燕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經濟系,嫁到臺灣后很想工作卻四處碰壁。所幸她個性開朗,最后去榮民之家做義工,還客串拍了40多部電視廣告。不過傅燕最愛的還是旅游業(yè),她想不通,現(xiàn)在兩岸交流日益熱絡,為何臺當局還是不讓她們工作?或許是擔心陸配搶臺灣人飯碗吧。
其實陸配要的不多,只想擁有與外籍配偶同等的權益。馬英九去年競選時曾承諾,對陸配不該有差別和歧視待遇,但一年過去了,歧視性法案仍未解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xiàn)在臺灣上下都想賺大陸人的錢,老是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吸引更多陸客來臺,就連臺股最近一個多月的逆勢上揚也是拜大陸效應所賜,可是臺灣社會卻不曾善待人家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