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王佳怡
最近這陣子,臺灣最熱門的“藝人復出”新聞,并不是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岳這“三個老男人”加一個“搖滾小子”的縱貫線組合,而是已經被追債二十年的臺灣綜藝界諧星豬哥亮。
不論是縱貫線還是豬哥亮,在大多數臺灣人眼中,他們復出的目的無非是個“錢”字。豬哥亮逃債逃了二十年,自然缺錢,羅大佑雖說是打著“挽救陳淑樺”的名義復出,但陳淑樺除了自閉的問題外,不也是缺錢嗎。
大陸民眾對豬哥亮幾乎是完全不知,對縱貫線這四個人卻是如雷貫耳,甚至他們四人演唱會還沒到北京,其歌迷群體已經有了統(tǒng)一稱號———“慣犯”(從“縱貫線”的發(fā)音演化而來)。這種反差證明,“縱貫線”打的就是大陸牌,臺灣從來不是他們的陣地。臺灣歌迷之所以對縱貫線沒有那么癡狂,當然與羅大佑等人近年來只在大陸發(fā)展、卻疏遠臺灣觀眾有很大關系。當然,這是臺灣藝人趨利避害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對臺灣歌迷來講,他們并不想只看到幾個樂壇老將只打著臺灣一條鐵路的名字去巡回圈錢,而不對臺灣音樂的復興做出努力。
在3月初臺北小巨蛋演唱會上,真正的主角,與其說是縱貫線那“三老加一小”,不如說是齊齊到場的一眾明星。陳升、哈林、五月天、王力宏、辛曉琪、胡瓜、大小S、林志玲……他們才是臺灣報刊追逐的重點。某種程度上講,臺灣是一個“只聽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社會,對于離開臺灣社會出外發(fā)展的藝人,臺灣很容易就忘了他們,譬如過去是臺灣歌唱界大哥大的劉家昌,這次就只在香港舉辦演唱會,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在臺灣已經沒有票房可言。
羅大佑是鹿港的孩子、崛起于臺灣草莽間,其他幾位也都曾是臺灣創(chuàng)作型歌手的代表。說他們沒有“隔夜糧”那是夸張,但當羅大佑宣布臺灣音樂已死,“周李二人組”復出沒人關注,以及張震岳更熱衷于海邊沖浪之時,這四人以“縱貫線”之名捆綁銷售,怎能讓人相信他們只為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