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英
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頂級文化巨匠,也是“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卻也是頗有爭議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銳,卻又具有搖擺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擔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對于蔣介石、魯迅和毛澤東這20世紀三大人物的態(tài)度,彰顯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對蔣介石:從聲討到吹捧
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后,汪精衛(wèi)在國民黨內(nèi)被推舉為孫中山的接班人。當年7月7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汪精衛(wèi)被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軍委主席。1926年3月18日,因為“中山艦事件”,汪精衛(wèi)對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擅自采取軍事行動極為不滿,一氣之下辭職前往法國。
汪精衛(wèi)走后,蔣介石經(jīng)李宗仁游說,決定率國民革命軍北伐。當時正值用人之際,廣東大學(即今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郭沫若由于出眾的文采和聲望,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兼行營秘書長,不久又被蔣介石委任為總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3月,蔣介石占領(lǐng)南京,其北伐軍司令部遂遷往南京。國民黨就此形成了南京北伐軍司令部和武漢國民政府兩大陣營。3月31日,郭沫若來到南昌,在第二十軍黨代表朱德家中寫成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文中大罵蔣介石是“國賊”,說“蔣介石已經(jīng)不是我們國民革命軍的總司令,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了”。他號召全國軍民起來反蔣。“現(xiàn)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國家、忠于民眾的人,只有一條路,便是起來反蔣!反蔣!”郭沫若一面派人將文章送到武漢剛創(chuàng)刊不久的《中央日報》上發(fā)表,一面在南昌印成小冊子廣為散發(fā)。一時間,郭沫若名聲大振,儼然是工農(nóng)武裝的代言人和武漢國民政府的反蔣功臣。蔣介石看到檄文后勃然大怒,于5月10日發(fā)出了《通知軍政長官請通緝趨附共產(chǎn)之郭沫若函》,誣郭沫若“趨附共產(chǎn),甘心背叛,開去黨籍,并通電嚴緝歸案懲辦”。
不久,蔣介石在南京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wèi)在武漢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發(fā)表通電,并任命唐生智為東征軍總司令,準備武力討伐蔣介石。此時,郭沫若輾轉(zhuǎn)來到武漢,投奔汪精衛(wèi)政府。令郭沫若意想不到的是,作為反蔣功臣的他,卻遭到了汪精衛(wèi)的冷遇。原來,汪精衛(wèi)與蔣介石在“反共”一事上態(tài)度一致。因為郭沫若“趨附共產(chǎn)”,也被汪精衛(wèi)視為另類。不久,汪精衛(wèi)在武漢下令“清黨”,解散工農(nóng)武裝。郭沫若回到南昌,參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領(lǐng)導的南昌起義。在李宗仁、朱培德等人的斡旋下,蔣介石下野,武漢國民政府于8月19日宣布遷都南京,史稱“寧漢合流”。南昌起義也失敗了,郭沫若于1928年2月由周恩來安排流亡日本。郭沫若在日記中寫道:“定十一號走,心里涌出無限的煩惱。又要登上飄流的路,怎么也覺得不安?!睆拇?,郭沫若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活。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郭沫若從日本回國參加抗戰(zhàn)。蔣介石雖然曾下令通緝過郭沫若,但畢竟十年過去了,值此全民抗戰(zhàn)之時,十年前的那點過節(jié)就算不得什么了。此前,蔣介石就已在陳布雷的勸說下取消了對郭沫若的通緝令,允許郭沫若回國。
1937年9月24日,蔣介石在陳布雷的陪同下會見了郭沫若。會見后,郭沫若寫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在報上發(fā)表,文章中對蔣介石大加頌揚,三次描寫蔣介石的眼睛:“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神表示了抗戰(zhàn)的決心”……不久,蔣介石任命郭沫若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主管抗日宣傳工作。之后,郭沫若積極投入抗日宣傳工作,為全民抗戰(zhàn)搖旗吶喊,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點是應(yīng)該肯定的。
對魯迅:從批判到尊崇
魯迅和郭沫若都是新文化的風云人物。他們生前,也曾有過相交、相見的愿望,可惜卻未謀一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魯迅在文學上的主張和政治態(tài)度的不同,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一場針鋒相對的斗爭。
1928年初,后期創(chuàng)造社的幾位干將馮乃超、李初梨等,為了推行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竟然將魯迅當成了絆腳石。他們以《藝術(shù)與社會生活》等文章,向魯迅發(fā)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魯迅開始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他剛從廣州到上海,目的之一便是與創(chuàng)造社組成聯(lián)合戰(zhàn)線。魯迅也不甘示弱,先后寫出了《醉眼中的“朦朧”》《我的態(tài)度、氣量和年紀》等文進行回答。在論戰(zhàn)中,創(chuàng)造社元老郭沫若親自操刀,用杜荃的筆名,發(fā)表了《文藝戰(zhàn)線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其中寫道:“魯迅先生的時代和階級性,就此完全決定了。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余孽。資本主義對于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對于社會主義是二重反革命。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以前說魯迅是新建過渡期的反革命分子,說他是人道主義者,這是完全錯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惫舻墓P調(diào)相當刻薄,對魯迅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并且試圖以此宣判魯迅在中國文壇上的“死刑”。
魯迅當時并沒有回擊,到了1932年8月,他在《上海文藝之一瞥》的文章中,罵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魯迅的評價,受到不少人的贊同,只是不知道郭沫若聽后作何感想。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上海出現(xiàn)了萬人空巷的悼念活動,包括那些曾經(jīng)和郭沫若一起反魯迅的創(chuàng)造社的成員,也被魯迅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紛紛舉行哀悼。面對全國人民沉痛哀悼魯迅先生的歷史洪流,正在日本的郭沫若立即轉(zhuǎn)向,郭沫若連夜寫了《民族的杰作——紀念魯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魯迅的死,是“不可測算的重大損失”。接著,他又用日文寫了《墜落了一個巨星》的悼文。兩篇悼文都給魯迅以高度的評價,表達了他對魯迅的崇敬之情。后來,郭沫若又在《魯迅與王國維》一文中感嘆道:“這兩位大師,在生前都有可能見面的機會,而沒有見到,而在死后卻同樣以他們的遺著吸引了我的幾乎全部的注意。”郭沫若說什么“魯迅生前罵了我一輩子,但可惜他已經(jīng)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樣深切的關(guān)心了;魯迅死后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但可惜我已經(jīng)有年紀了,不能恭維得盡致”。甚至說自己是以魯迅徒孫的資格追悼魯迅。
11月3日,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日華學會舉行悼念活動,郭沫若也匆匆趕到現(xiàn)場,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隕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惫粼诘磕顣细吆埃骸爸袊畟ゴ笕宋铮^去人都說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魯迅?!辈⑶疫€一個勁地呼喊:“大哉魯迅!魯迅之前未有魯迅,魯迅之后無數(shù)魯迅?!?/p>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國,他先后寫了三首悼魯迅的詩。《和魯迅》(1937年):“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
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努力,同心同德一戎衣。”《再和魯迅》(1947年):“成仁有志此其時,效死猶欣鬢有絲。五十六年余鯁骨,八千里路赴云旗。謳歌土地翻身日,創(chuàng)造工農(nóng)革命詩。北極不移先導在,長風浩蕩送征衣。”《三和魯迅》(1957年):“二十年前國難時,中華命脈細如絲。盟刑白馬揮黃鉞,誓縛蒼龍樹赤旗。大業(yè)全憑三法寶,《長征》不朽七言詩。盧溝橋上將圓月,照耀農(nóng)民衣錦衣?!惫暨€寫了二十多篇文章對魯迅大加褒揚,頓時成為擁護魯迅的主將。在“文化大革命”中紀念魯迅時,郭沫若說:“魯迅如果還活在今天,他是會多么高興啊!他一定會站在文化革命戰(zhàn)線的前頭行列,沖鋒陷陣,同我們一起,在毛主席的領(lǐng)導下,踏出前人所沒有走過的道路……”
對毛澤東:為了迎合而不惜改變自己的學術(shù)觀點
郭沫若比毛澤東大一歲,早在20年代兩人就已有數(shù)次交往,毛澤東曾邀請郭沫若去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作報告。1938年夏天,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jù)周恩來的建議,作出黨內(nèi)決定:以郭沫若為魯迅之繼承者和中國文化界的領(lǐng)袖,并由各級黨組織向黨內(nèi)外傳達,以奠定其文化界的領(lǐng)袖地位。從此以后,郭沫若的身份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他作為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在慢慢消隱,而作為政治家言不由衷的品格卻在增長。
1941年10月16日,根據(jù)周恩來的提議,重慶舉行了盛大的紀念郭沫若創(chuàng)作25周年和50壽辰的紀念活動。郭沫若起初堅辭舉辦這樣的活動,周恩來勸說:“為你作壽,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政治斗爭。通過這次斗爭,我們可以發(fā)動一切民主進步力量,來沖破敵人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統(tǒng)治?!?/p>
1944年,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雜志社等組織發(fā)表一批紀念明亡300周年的文章,意在用此歷史教訓提醒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勝利時務(wù)必保持清醒頭腦,不要犯驕傲自滿忘乎所以的歷史錯誤。郭沫若應(yīng)約寫出了《甲申三百年祭》,交重慶《新華日報》發(fā)表。毛澤東高度評價了《甲申三百年祭》。4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的《學習和時局》的報告中,特別提到郭沫若的這篇文章。他說:我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幾次表現(xiàn)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之后,毛澤東即指示將該文作為整風文件,供黨內(nèi)學習。8月下旬,郭沫若收到周恩來從延安托專人帶來的《屈原》劇本和《甲申三百年祭》的單行本。當天晚上,他就給毛澤東和周恩來以及其他許多在延安的朋友——修書致函,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
11月21日,毛澤東親筆復信郭沫若:“對于你的成就,覺得羨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倘能經(jīng)過大手筆寫一篇太平軍經(jīng)驗,會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議,恐怕太累你?!愕氖氛摗⑹穭∮写笠嬗谥袊嗣?,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xù)努力?!惫羰盏矫珴蓶|手書后,自是大喜過望。只是,對于毛澤東提議他寫的研究太平軍經(jīng)驗的文章,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成文。為此,他曾多次表示,未能完成毛澤東的囑托,真是一件遺憾的事。
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與他親近的青年說,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澤東,這不僅因為毛澤東已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席,更因為他對毛澤東的才華和人格力量的“崇拜”。后來情況又有了變化,他又把對毛澤東的“崇拜”和對共產(chǎn)黨的態(tài)度融在了一起。1949年1月,沈陽各界舉行歡迎從香港歸來的民主人士大會。會上,郭沫若公開表示,今后要“以毛澤東主席的意見為意見”。開國大典時,他在天安門城樓上代表無黨派人士給毛澤東獻錦旗,錦旗上大書:“我們永遠跟你走”。
1949年10月,中國歷史又完成了一次階段性的巨變。對于郭沫若來說,這也是一次階段性的巨變,不過,它帶有二重性質(zhì)。郭沫若的社會地位達到了一位學者知識分子當時可能達到的頂峰:政務(wù)院副總理、全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然而,他的人格形象卻急遽地下滑,正負兩極的增長同時出現(xiàn)。
建國以后,在毛澤東領(lǐng)導文化工作取得的成就中,有郭沫若緊跟執(zhí)行的一份;毛澤東在文化政策中“左”的錯誤與影響,郭沫若也跟著有他自己的一份。有時他也有遲疑和困惑,由于對毛澤東政治上的信服,立即打消疑慮,往往還自責自己,是否思想跟不上,以檢討開始作為自己的表態(tài)。1953年11月,郭沫若以中國科學院院長的身份,號召文化學術(shù)界各部門、每個人都要“毫無例外地參加到”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斗爭中去。1954年的“批胡適”,郭沫若是排頭兵。1955年的“反胡風”,郭沫若以全國文聯(lián)主席的身份,充當了這場斗爭的急先鋒。
1958年“大躍進”時期,時任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多為配合政治形勢。從他的詩歌,可窺一斑。在《迎春序曲》中,他高昂地呼喊:“趕上英國只需要十五年,農(nóng)業(yè)綱要七年就可實現(xiàn);一個大躍進連著一個大躍進,英雄氣概可以覆地翻天??窗?,要把珠穆朗瑪鏟平!看吧,要把大戈壁變成良田!勞動人民歷來就是創(chuàng)世主,在今天更表示了他的尊嚴。”
“文革”期間,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的新作《李白與杜甫》,標明了他“揚李抑杜”的觀點。而在此之前,郭沫若對李白、杜甫本來有過公正的評價。1953年4月,郭沫若為杜甫紀念館的題聯(lián)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963年春,郭沫若為李白紀念館的題聯(lián)是:“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那么,郭沫若的態(tài)度為何來了一個逆轉(zhuǎn)?這就要說到毛澤東。毛澤東最喜歡“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的詩,“三李”中又最喜歡李白。對杜甫的詩,毛澤東一向不甚喜愛。1958年1月,在為大躍進作輿論準備的南寧會議上,毛澤東說:“光搞現(xiàn)實主義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痹谟味鸥Σ萏脮r,毛澤東以不甚欣賞的口吻,說杜甫的詩是“政治詩”。毛澤東尤其不滿學術(shù)界“揚杜抑李”的傾向,要翻這個案。一向緊跟毛澤東的郭沫若,便響應(yīng)號召,寫了揚李抑杜的《李白與杜甫》。
在“文革”爆發(fā)的前夜,郭沫若已經(jīng)感到了山雨欲來。1966年4月14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擴大)會議上即席做了自我檢討,他公開宣布要“焚書”:“在一般的朋友、同志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么歷史家。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一些東西。按字數(shù)來講,恐怕有好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講,應(yīng)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p>
經(jīng)過毛澤東的批準,4月28日,《光明日
報》發(fā)表了郭沫若的這篇檢討。5月5日《人民日報》全文轉(zhuǎn)載,全國各報也都相繼轉(zhuǎn)載。郭沫若的奇文一經(jīng)公開發(fā)表,國內(nèi)知識分子瞠目結(jié)舌,國外輿論更是一片嘩然:中國要“焚書坑儒”,中國第一文豪郭沫若支持焚書坑儒。郭沫若的個人形象、中國的國家形象受到了難以估量的傷害。
郭沫若曾寫過歌頌斯大林和毛澤東的詩。他對毛澤東的詩詞可謂頂禮膜拜。1965年2月,郭沫若為《光明日報》刊登毛澤東《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一詞的墨跡而寫了一篇詮釋文章《“紅旗躍過汀江”》。其中說,“主席并無心成為詩家或詞家,但他的詩詞卻成為了詩詞的頂峰”,“主席更無心成為書家,但他的墨跡卻成了書法的頂峰”。
如果說郭沫若對毛澤東崇拜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那么他在“文革”初期對江青的歌頌則完全是溜須拍馬。1966年6月5日,由亞非作家常設(shè)局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25周年討論會”閉幕。郭沫若致閉幕詞,題為《做一輩子毛主席的好學生》。在向毛澤東表忠心之后,郭沫若仍感意猶未盡,以他特有的政治嗅覺向在“文革”中剛剛開始出頭露面的江青即席朗誦了新作《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大拍旗手馬屁:“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于活學活用戰(zhàn)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zhàn)線上陷陣沖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nóng)兵的英雄形象。”
郭沫若原來是尊孔的?!拔濉に摹睍r期,“打倒孔家店”是一個響亮的口號,對此,郭沫若卻有不同看法。他在給宗白華的信中說:“孔子這位大天才要說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義;要說他是哲學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論底思想;要說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底動態(tài)的教育原則;要說他是科學家,他本是個博物學者,數(shù)理的通人;要說他是藝術(shù)家,他本是精通音樂的;要說他是文學家,便單就他文學上的功績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難推倒的:他刪《詩》《書》,筆削《春秋》,使我國古代文化有系統(tǒng)的存在,我看他這種事業(yè),非是有絕倫的精力,審美的情操,藝術(shù)批評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說孔子是個‘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說孔子是個中國的‘罪魁、‘盜丘,那是未免太厚誣古人而欺示來者?!?/p>
40年代,郭沫若發(fā)表了《十批判書》,更是系統(tǒng)地表達了肯定孔子思想的觀點:“孔子是由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的那個上行階級中的先驅(qū)者”,“孔子的立場是順乎時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的”。郭沫若的《十批判書》猛烈鞭撻秦始皇焚書坑儒,對秦實施郡縣制評價也不高,還認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是奴隸制的回光返照”。另外,這本書還贊揚孔子進步,“代表人民利益”。當時,他提出這些見解,一方面出于他原有的學術(shù)信念,同時也是有意用秦始皇來影射蔣介石,批評蔣介石的獨裁政治。
當時,毛澤東也認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不贊成簡單地打倒孔家店。但建國以后,毛澤東的觀點有了變化,愈來愈明確地肯定秦始皇,否定孔夫子。1964年6月,毛澤東說: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tǒng)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tǒng)一中國,而且統(tǒng)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的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1968年10月,在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說:我這個人有點偏向,不那么喜歡孔夫子。贊成說他代表奴隸主、舊貴族的觀點,不贊成說他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因此郭老的《十批判書》崇儒反法,我也不那么贊成。70年代,林彪事件以后,毛澤東又說:林彪罵我是秦始皇。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他還說自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
毛澤東對儒法的態(tài)度深刻影響了郭沫若,他開始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觀點。原先他曾把中國古代社會奴隸與封建制的分期放在秦漢之交,50年代,他改為春秋戰(zhàn)國之交。這樣,秦始皇就不再是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代表,而成為新興封建階級的代表。同時,他還為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暴政的統(tǒng)治者商紂王、曹操、武則天等一一翻案,以呼應(yīng)毛澤東的思路。
但是,直至“文革”中,他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把自己的觀點由尊孔變?yōu)榉纯?、由反秦變?yōu)樽鹎?。到“批林批孔”運動時,毛澤東還是把他當成了贊成孔夫子、反對秦始皇的代表。1973年7月4日,毛澤東曾對人說:郭老在《十批判書》里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zhàn)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隨后,在1974年1月25日召開的“批林批孔”動員大會上,江青作了發(fā)揮:“郭老的功勛是很大的,這點應(yīng)該同志們知道。他這個《十批判書》是不對的?!薄八麑Υ鬃拥膽B(tài)度,同林彪一樣?!?/p>
1973年5月,毛澤東寫了一首五言詩: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chǎn)黨,崇拜孔二先。當然,對于郭沫若本人,他還是保護的,“批林批孔”時,他還特別囑咐謝靜宜:別批郭老啊!
面對一言九鼎、對自己又批又保的毛澤東,郭沫若只得小心迎合,作詩表態(tài)。他以《春雷》為題,作七律:“春雷動地布昭蘇,滄海群龍競吐珠??隙ㄇ鼗使Π俅?,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錯明如火,柳論高瞻燦若朱。愿與工農(nóng)齊步伐,滌除污濁繪新圖?!?/p>
就這樣,郭沫若一生對孔子的基本見解,轉(zhuǎn)了個180度大彎兒,他對秦始皇的批判也完全拋棄了。只是在張春橋到他家當面指責他抗日戰(zhàn)爭時的論著是王明路線的產(chǎn)物時,他才為自己的初衷作了辯解:“我當時是針對蔣介石的?!?/p>
10月12日,郭沫若在病中聽了華國鋒關(guān)于粉碎“四人幫”講話的傳達,心情極為振奮。10月21日,《解放軍報》發(fā)表了郭沫若的《水調(diào)歌頭·粉碎“四人幫”》:“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篡黨奪權(quán)者,一枕夢黃粱。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接班人是俊杰,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p>
郭沫若晚年雖然擔任了許多高級職務(wù),成為文藝界的領(lǐng)袖,但是他的內(nèi)心并不舒暢。曾有人指出:“郭老晚年表面上地位顯赫,實際上并無尊嚴。否則,年輕時曾經(jīng)呼喚鳳凰在烈火中再生,到暮年何必如此阿諛?”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在他病逝前幾天,周揚到病房去看他,并稱贊他是“新中國的歌德”,郭沫若開心地笑了。在郭沫若之后,經(jīng)歷了思想解放的中國再沒有人為樹立文化界領(lǐng)袖的做法,這是時代的進步。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