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卓望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的一個評分要求。寫出富有文采的文章一直是考生追求的目標之一。但在高考作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較多的為“有文采”而“文采”的文章,得分并不高。例如:
意氣,它能使我領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凄美;意氣,它能使我體會“小樓昨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閑適……(2006年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談意氣》)
表面看來,引用詩詞名句,語言優(yōu)美。但認真研讀,卻不明白引用這么多的名言名句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再如:
詩人羅利詠嘆道,人的軀體源于巖石。而在那堅強的軀殼下,人的意志也應堅強如斯。人世間縱使有太多的風浪,命運賦予我們的使命,無畏風雨,無畏巨浪,面對一切,不要輕易說“不”。(2008年廣東一考生作文《不要輕易說“不”》)
句子好像寫得有些“詩意”,但空洞而表意不明,像這樣為文采而文采的文章,是無法陶醉人的。
考生本想通過“有文采”吸引評卷老師的眼球,但往往事與愿違。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認識到“辭以達意”,“有文采”是要建立在能準確表達中心的基礎上!
任何作品都由內容與形式組成,作品的內容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通過相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是為具體準確地表現(xiàn)作品的內容服務的。別林斯基說:“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xiàn),它必和內容緊密地聯(lián)系著,你要想把它從內容分出來,那就意味消滅了內容;反過來也一樣:你要想把內容從形式分出來,那就等于消滅了形式?!?/p>
那么,議論文“有文采”的本質是什么呢?我們先要明確議論文的特征。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篇》中認為:“……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边@段話概括了寫論文的基本要點就是道理要講得全面而通達;文辭和思想密切結合,使論敵無懈可擊。
“理形于言,敘理成論?!闭Z言是思想的外衣,任何文章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議論文的“有文采” 主要是指在準確地表達中心的基礎上,遣詞造句以增強論述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議論文“有文采”的方法很多,因人因文而異,下面談談一些基本的技巧。
一、以物起興,增強形象性
議論文中的“以物起興”,是指在作文開頭先選用幾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帶出所要論述的內容的寫法。請看:
遼闊蒼穹中飛翔的老鷹,必是經(jīng)歷了母鷹無數(shù)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錘煉出一雙凌空的翅膀。
一顆璀璨無比的珍珠,必然經(jīng)受過蚌的肉體無數(shù)次蠕動以及無數(shù)風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輝。
同樣,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無數(shù)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來的,因為“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2007年全國高考作文《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文章由老鷹、珍珠起興,寫老鷹經(jīng)歷了母鷹無數(shù)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錘煉出一雙凌空的翅膀,珍珠經(jīng)受過蚌的肉體無數(shù)次蠕動以及無數(shù)風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輝,再由此引出“同樣,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無數(shù)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來的”。由物及人,自然引入論點,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又形象生動,牽引讀者繼續(xù)關注下文。
萬事萬物都蘊含一些道理與法則,善于由景由物及人及事,以景物起興,能給人鳳頭的感覺,此外還能豐富文章的內容,使說理更形象、透徹,文采斐然,增強感染力。但行文時要注意景物與人事之間存在的契合點,或相似或相反,要有某種關聯(lián)才可以加以利用。
二、旁征博引,增強說服力
旁征博引指說話、寫文章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種典籍資料、名人軼事、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等材料作為佐證,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文章內容充實,增加文采,充分顯示考生的文化底蘊。是一種能使文章厚重、亮麗的好方法。例如:
記得海德格爾曾說過,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這塊土地上。要感謝海德格爾,這位精神的探索者,為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隅空白。讓我在心煩意亂之際,能夠冷靜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讓我在忙碌中,能夠偷得浮生半日閑,欣賞一段“他年傍得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的還魂愛情。如五柳先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東坡先生,“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如守著瓦爾登湖的梭羅,如遙望乞力馬扎羅之雪的海明威……他們都是詩人,在屬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詩意地棲居。(2006福建高考作文《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作者知識廣博,視野開闊。他對海德格爾的精神、杜麗娘的風采、五柳先生的理想、東坡先生的志向,乃至梭羅瓦爾登湖的風光、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的神韻,可謂心領神會,爛熟于心。旁征博引,信手拈來,既突出了“在屬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詩意地棲居”這一中心,又使文章辭彩飛揚,顯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淀。
一般來說,名言警句可作為論點或道理論據(jù),詩文名句增強文章的形象性。恰當?shù)匾妹跃洹⒃娢拿淇梢栽鰪娬f服力,使文章內容充實,增強警策性或語言的韻律美,但切忌為引用而引用。
三、巧用句式,富含表現(xiàn)力
常用的句式很多,議論文中常用排比句、反問句、假設句等能使文章更有氣勢,富含表現(xiàn)力。
排比句。排比能夠讓文章結構緊湊,一氣呵成;文意貫通,語氣強勁;節(jié)奏鮮明,抒情淋漓盡致。在文章中有意識、恰當?shù)厥褂门疟?,能增強表達效果,感染讀者。歷年高考的滿分作文中都有大量的文章運用了排比句。例如:
危難之際,共和國總理站在廢墟上安慰悲痛欲絕的百姓要“好好活著”,把人之常情傳遞到了極致;災禍臨頭,人民子弟兵臨陣受命,用挑戰(zhàn)極限的付出與承受,鼓舞著“活著就有希望”的決心,把人之常情升華到了信念;苦痛肆虐,不甘命運擺布的堅強國人勇敢無畏,珍惜“還能活下來”的生命,以堅韌不拔的人之常情感動了世界。(2008年天津高考作文《人之常情——“好好活著”》)
文章以排比段開頭,以“5·12”地震為題材,將人之常情與“活著真好”連接起來,引出話題,又扣住了題目,更難得的是張揚了文勢。
反問句。反問是用疑問方式加重語氣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反問句式比一般陳述句語氣更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為鮮明,給人以不容置疑的鏗鏘之美。毛澤東的議論文就大量運用了反問句。例如:
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出發(fā)點的中國共產黨人,相信自己的事業(yè)是完全合乎正義的,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隨時準備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yè),難道還有什么不適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觀點、意見、辦法,舍不得丟掉的嗎?難道我們還歡迎任何政治的灰塵、政治的微生物來玷污我們的清潔的面貌和侵蝕我們的健全的肌體嗎?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著的人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難道我們還有什么個人利益不能犧牲,還有什么錯誤不能拋棄嗎?(《論聯(lián)合政府》)
文段運用反問句,加強了語氣,突出了作者的思想傾向,激起讀者的認同感,增強文章不可辯駁之勢。高考時不妨將這種句式帶到作文中去。
假設句。一般考生的議論文往往是“觀點+材料”,缺乏分析,難得高分。假設分析,是克服這一弊病的有效方法。
假設分析就是在敘寫完事例論據(jù)之后用假設的方法來進行推理。因其由假設復句構成,所以稱其句子為假設句。一般寫法是先舉一例,然后接一層假設分析。如事例是正面的,假設句即從反面分析;如事例是反面的,假設句可從正面分析?;蛘蚍吹募僭O,增強說理的力度。例如:
歐立希為發(fā)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干,一直試驗了606次方獲得成功,制出了以試驗次數(shù)命名的新藥“606”,新藥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試想,如果歐立希僅僅試驗一兩次,失敗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藥又怎能會問世呢?如果他試驗了一二百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他若認為成功的希望已經(jīng)渺茫,甚至懷疑了原來的設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暴自棄,不另辟蹊徑,那么“606”自然不會誕生。即使他試驗了605次,又失敗了,如果他這時喪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滅了,那么,他也會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同樣,也決不會有“606”的誕生。正因為他堅持下去了,最后,他終于獲得了勝利。可見,堅持就是勝利。
先列舉事例,后用三個“如果……那么……”進行假設分析,在成敗的對比中,有理有據(jù)地闡明了中心論點,理盛辭壯,說理力強;因為假設句的運用,粘結了論點與論據(jù),有力地揭示了觀點與材料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又因句式相同,整散結合,既有排比之文勢,又有行文之整散美,在陶醉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觀點。
上面所舉的只是增添議論文文采的幾種常用、易學的方法,此外,還有很多方法,如詞類活用、某些虛詞的靈活運用可讓議論文的語言生動鮮明。在一篇文章中,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往往起到較好的效果。
當然,文章“有文采”,主要還要靠日常廣博的閱讀積累。論證時要能恰當?shù)匾?jīng)據(jù)典,要能對文言詩詞名句信手拈來,要生動,要雄辯,均須“厚積”。因此,要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大力加強積累。另一方面,大力加強仿寫和句式變換及作文升格等方面的訓練??傊?,寫作議論文時,在準確地表現(xiàn)中心的基礎上,為了增強論述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要注重遣詞造句,做到辭以達意,文采醉人。
責任編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