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旭
陶易先生《說“宛轉”》(載《文史雜志》2008年第3期)一文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宛轉”解釋為“形容身體痛苦掙扎,翻來覆去的樣子”。筆者以為并不妥當。
其實,“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宛轉”,在古漢語中有美好的意思,即依依動人之義。我國古代常常以“蛾眉”形容女子貌美,所以用“宛轉”修飾“蛾眉”,正是用以描狀或者指代美人(此處即指代楊貴妃)。例如:
1.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白居易:《井底引銀瓶》)
2.蛾眉宛轉含情死,馬上君王掩面?zhèn)?。(王世貞:《艷異編》)
3.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4.青山曲曲復囷囷,宛轉雙眉若太真。(朱伯清:《蛾眉峰》)
5.蛾眉宛轉君前死,辱井何嘗似景陽。(夏仁虎:《清宮詞》)
6.上皇北狩展行旗,宛轉蛾眉效死時。(許慕羲:《宋代宮闈史》)
7.蛾眉宛轉,競殞鮫消,香未骨塵泥。(董穎:《西子詞》)
例1“宛轉”和“嬋娟”對舉,“雙蛾”與“宛轉”并用,可以證明,白居易愛用宛轉的依依動人義來修飾眉頭。例2似乎可以將宛轉理解為形容身體痛苦掙扎之義;但是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后面有“含情死”三字。這一語義結構限制,使我們不能不作這樣的理解:既然含情,必然無怨;而解“宛轉”為痛苦義,就無所謂含情而死了。例3用“宛轉”來形容或修飾蛾眉已然很明顯;當然,這里是以依依動人的蛾眉來表示少年的年輕貌美。例4“宛轉”表示依依動人之義最為明顯——詩人用玉環(huán)依依之眉與秀美的青山峰巒相比譬,可謂匠心獨運。例5.6.7或用“宛轉”說明蛾眉,或修飾蛾眉,表示“美好而依依動人”之義都很鮮明。
綜上所述,《長恨歌》中“宛轉蛾眉馬前死”,乃是說美麗而又依依動人的楊貴妃不幸在馬嵬坡悲慘死去。詩句中暗含著作者對美人冤死的惋惜與同情,但絕非渲染楊貴妃死時身體痛苦掙扎,翻來覆去。
作者:西南大學漢語文獻研究所(重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