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冰冰
在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付出熱情、關懷、理解,去安慰他人,希望他們在我們的安慰中獲得平靜與愉快。但有時候,安慰并不見效,甚至它還起了反作用,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安慰也有誤區(qū),也需要技巧。
當朋友傷心難過時,我們習慣說出的安慰話有如下幾種:第一,好言相勸:“別哭了,堅強點兒”;第二,幫朋友分析問題,告訴他“你應該怎么做”;第三,還有人會批評對方:“我早就給你說過……”采取如上三種方式的人都有一顆真誠的想安慰對方的心,但是這樣的語言說出來,非但不能使人得到安慰,還會使對方更加傷心。因此,安慰人要講心理技巧,根據對方的心理活動給予最貼心的撫慰。
關注對方的情緒與狀態(tài)
人難過的時候,心里空間特別小,他很可能深陷于自己的內心體會中難以自拔。所以,需要你走近他,主動去理解他。真誠主動地走近與理解是安慰的前提。
接納對方的想法與體會
由于生活體驗、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個人對于事情的不同理解。因此,當試圖去安慰一個人時,首先要接納他的想法和體會。最好的安慰,是暫時放下自己,走入對方的內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評斷。
傾聽對方的苦惱與煩憂
安慰人,聽比說重要得多。聆聽是用我們的耳朵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不要追問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作判斷,要給對方空間,讓他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讓他釋放而不是強迫他改變
安慰者常常會感到自己有義務為對方提出解決辦法。殊不知,每個被苦惱折磨的人,在尋求安慰之前,幾乎都有過一連串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的探詢經歷。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對方徹底釋放出他所有的情緒,并告訴他已經做得夠多、夠好了,這就是安慰的全部。
心情不好換換裝
老年人有病,適當注重自己的儀表,對其康復有積極意義。日本東京一家醫(yī)院嘗試一種新療法—化裝療法,常給患重病的男性老人換穿西裝、皮鞋,把頭發(fā)梳理整齊,還給女性患者適當涂口紅、薄施粉黛等。結果發(fā)現,打扮后89%的患者出現振奮感,27%的患者告別了依賴尿布的生活,27%的患者行動變得比過去更敏捷,24%的患者精神顯得更安寧。
衣著和情緒密切相關,感到精神緊張,過度疲勞,不妨改穿一件稱心的衣服。當情緒欠佳時,最好不穿發(fā)皺或容易起皺的衣服,這種衣服會讓自己產生局促不安的感覺;也不要穿硬質衣料制作的衣服,它會讓人感到僵硬和不愉快。情緒低落者不要穿過分緊貼而狹窄的衣服,因其有某種壓抑感。寬松型服裝會令人心情順暢、活動自如,不良情緒也會隨之緩解。
當心情不愉快時,男性可以穿色彩明快的衣服,如淡藍色可以沖淡情緒的黯然;女性可穿紅色、玫瑰色、黃色等悅目的衣服來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魏賢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