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蔽蚁脒@句話用在諸葛亮身上再恰當不過。只因為錯用了一個馬謖,導(dǎo)致初次伐魏的功敗垂成。一個被諸葛亮看重的“曠世奇才”——馬謖竟然會犯一個非常低級的常識性錯誤。這里我們不禁要問:是馬謖的什么心理作用指導(dǎo)他犯那樣一個常人都不會犯的錯誤呢?在筆者看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壓抑的心理
公元223年,馬謖參與了劉備的托孤大事,應(yīng)該說他年齡不大(因為他視諸葛亮如父),出道很早,而且地位相當可以。其兄馬良是劉備信得過的人才。劉備統(tǒng)精兵七十余萬,御駕親征江東,駐軍猇亭時,先主對東吳統(tǒng)帥陸遜知之甚少,而馬良對陸遜做出了客觀的評價,說其雖一介書生,但年幼多才,深有謀略,不亞于周郎,不可輕敵。由此可見,他的才略有過人之處;后對先主猇亭用兵的戰(zhàn)略部署時時提醒,處處出謀,可以說句句是金玉良言,如果先主采納絕不至于慘敗。有這樣睿智的哥哥引導(dǎo)和教導(dǎo),想來馬謖在失街亭一節(jié)中說:“吾素讀兵書”不應(yīng)有假,其自視甚高似乎也很有理由。但是先生臨終前一句“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一句判語,無疑宣布了其政治上的死刑。雖說先主說此句話時,將其支出門外,但沒有不透風的墻,聽到此消息的馬謖必然會產(chǎn)生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他不禁會想:我從未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為何主公要這么貶低我呢?作為一個年青人,一個飽讀兵書戰(zhàn)策又一心想為國建功立業(yè)的青年,是不會甘心這種令人絕望的評價的。而這種壓抑一壓就是五年,在這五年中他也曾出過良謀:對孟獲,他有“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的高論;還獻計離間了曹睿與司馬懿君臣,使得諸葛亮勝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氣王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曹魏舉國震驚。但是他只是獻計,從未作為主將親自指揮過一場戰(zhàn)役。其內(nèi)心的壓抑一直沒有得到一次很好的釋放。他視諸葛亮為父,理想就是想以諸葛亮為榜樣,帥大軍,東征西戰(zhàn),建功立業(yè)。一顆壓抑多年的心一旦有了一絲施展自身抱負的機會,他內(nèi)心的求勝欲便會無限大的膨脹,認為自己有征服全世界的能力。故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會在諸葛亮考慮守衛(wèi)作為咽喉之地的街亭人選之時,會那么迫不及待,生怕這一生中最能證明自己才華,讓自己翻身的機會被別人搶去。
有人說壓力產(chǎn)生動力,但是如果動力失去正確的方向,其帶來的后果比沒有動力還要可怕。其實馬謖一心想當主將,藐視曹魏,在守街亭之前早有暴露,他多次有類似“量睿何足道!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的言論。故此,其在街亭完全拋棄諸葛亮“堅守為上”的戰(zhàn)略思想,企圖采用以攻為守的戰(zhàn)略,想置曹魏大軍于死地??梢哉f就是個人長期壓抑后有釋放機會而用錯方向的最好明證。
二.嫉妒的心理
嫉妒就是對那些會威脅到自己地位和名聲的人充滿恨意。也許有人會說《三國演義》中并沒有告訴我們馬謖在嫉妒誰。但是筆者以為他的這種心理是存在的,其最不能容忍的競爭對手就是姜維。為何這樣說呢?諸葛亮初次伐魏至天水郡城下,作戰(zhàn)計劃盡為姜維識破,姜維幾番用計,打得蜀兵亂竄,孔明贊姜維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調(diào)遣耳,此人真將才也!”后終于用計迫使姜維投降。姜維投降時,孔明曰:“吾出自茅廬以來,遍示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愿足矣?!贝朔嫜?別人聽了也許不會過多地往心里去,但馬謖聽到后,必然是另一番滋味。因為一直以來,在馬謖心中,諸葛亮是很看重他的,盡管先主托孤時低視了他,但是在先主死后的幾年里,他的很多主張得到了諸葛亮的采納。諸葛亮夸他是“曠世奇才”,況且又無最佳的家庭繼承人(因諸葛亮早年無子,其兄諸葛瑾曾過繼一子諸葛喬,可惜25歲就死了。晚年又得一子,首次伐魏時,其子才四歲)。在他看來,他才是諸葛亮平生之學的最佳繼承人,沒想到中途殺出個姜維來,而且諸葛亮對姜維評價是那么高,聲稱要把平生所學傳授于他,這無疑在馬謖心頭潑了一盆冷水。想想自己跟隨丞相多年,也出過不少好主意,怎么一個年紀輕輕的姜維只與丞相打了幾場小仗,就能得到這么大的信任?雖然小說中沒有直接描寫其是如何嫉妒姜維的,但是從馬謖迫不及待并以全家性命作擔保去守街亭一事,就足以見其內(nèi)心之急,因為諸葛亮有言:“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憋@然這樣關(guān)鍵之所,急需一名謀略超群、文武雙全的人堪當大任。姜維文才受諸葛亮賞識,武功能與趙云過招(趙云引兵攻天水郡時與姜維大戰(zhàn),曾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可見,姜維武藝相當了得)。這樣一個文武兼?zhèn)涞钠娌懦霈F(xiàn),對馬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對其嫉妒便可想而知。正是由于馬謖內(nèi)心對姜維這樣一位文武全才的嫉妒,容不得他考慮自己是否真得勝任把守街亭,就豁出去了。
三.麻木心理
具有麻木心理的人常常表現(xiàn)出對外界事物的變化視而不見,感覺遲鈍。戰(zhàn)爭打仗,講究的就是一個知己知彼,隨機應(yīng)變。馬謖在“知已”方面顯然是有欠缺的,雖說他被劉備投了不信任案后隨諸葛亮南征孟獲、西征曹魏時出過一些良策,但是他始終沒有正視這樣一個事實:自己從未帶兵獨擋一面。他說自己飽讀兵書戰(zhàn)策,那么他就不應(yīng)該不知道戰(zhàn)國時,趙國紙上談兵的趙括是如何白白葬送掉40萬大軍的。一個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需要的是從一次次小的戰(zhàn)斗中鍛煉自己,而不是選擇一個大而復(fù)雜的戰(zhàn)斗,這點他竟然視而不見。在“知彼”方面,他就更不足了。諸葛亮曾不止一次地說其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這點馬謖是很清楚的。作為參軍,對敵人的研究是極為重要的,但馬謖卻大大忽視。如第94回馬謖聽到魏主曹睿一面駕幸長安,一面詔司馬懿復(fù)職,他說:“量曹??勺愕?若來長安,可就而擒之?!痹偃绲?5回,當諸葛亮談到守街亭一事時說:“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邰,乃魏之名將。”馬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邰,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如果說對司馬懿的用兵馬謖還不甚了解,那么對魏之名將張邰總該有所耳聞吧。想當年猛將軍張飛與張邰大戰(zhàn)上百回合不分勝負,此等大將前來,一介書生馬謖有何理由小視呢?答案只有一個:麻木。馬謖的麻木并未就此結(jié)束,當他與王平來到街亭,看了地勢后說:“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此話有何根據(jù)?魏兵為何不敢來?當馬謖看到司馬懿戰(zhàn)前引百騎親自來看街亭,直到山下,周圍巡哨一遍后,竟然說:“彼苦有命,不來圍山!”這更是一個笑話。敵方主帥戰(zhàn)前月夜巡山,證明別人不但敢來,而且是有備而來。如果馬謖不是麻木,他就應(yīng)該早有準備,立刻作出相應(yīng)的戰(zhàn)術(shù)調(diào)整,他的 “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破竹?!钡拿钫撌菓?yīng)建立在己方兵力優(yōu)于對方和處于攻勢的戰(zhàn)略背景下的。而此時情況正相反,兵力與對方相比,相差懸殊(己方只有2.5萬人,而對方20萬人);處咽喉要道應(yīng)該是守勢,而他卻采用攻勢。馬謖的心理不是極端的麻木那是什么?
馬謖街亭的失守就是主要在以上三種不良心理因素誘使下,他作出了一個毀滅自己又毀滅諸葛亮首次伐魏大好機會的草率決定。他因為長期的心理壓抑而需要機會釋放;因為身邊突然出了一個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而急需要用一場勝利向世人證明自己才是NO.1;但終因缺乏分析自己、研究對手的踏實精神,缺乏臨場作戰(zhàn)指揮的最基本經(jīng)驗,導(dǎo)致了他的功敗垂成。我在這里奉勸那些有類似不良心理的人士趕緊去看心理醫(yī)生,絕不能再犯類似馬謖的錯誤。
參考文獻:
[1]白至德著.白壽彝講歷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10第41頁.
[2]羅貫中.三國演義[M]陜西旅游出版社2008.3第93、94、95回.
[3]張祖訓(xùn).馬謖是怎樣失守街亭的.[J]中學語文教學.2005.4第36頁.
張文成,男,鎮(zhèn)江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與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