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軍
About Film
公元2057年。太陽提前進入了衰竭期,地球由于缺乏太陽能而陷入冰封,人類瀕臨滅絕??茖W家們派出巨型飛船“依卡羅斯一號”,載著如美國紐約曼哈頓島一樣大的核彈,試圖重新點燃太陽,不幸的是這艘飛船與地面失去了聯(lián)系。7年后,8名人類精英駕駛“依卡羅斯二號”繼續(xù)駛向太陽,執(zhí)行前者未完成的任務。然而,在壓抑的太空艙內(nèi),面對著危險的任務、仿佛具有魔力的壯美的太陽和未知的前景……團隊中發(fā)生了接連不斷的事故和沖突,成員們莫名死去。是誰在暗處興風作浪?救世的任務能否完成?本期帶來的《太陽浩劫》,講述太陽的災難引發(fā)的救世悲情故事。
太陽題材在科幻作品里非常少,像《太陽浩劫》這樣“硬”的更少。整部電影里大部分情節(jié)都是根據(jù)科學知識來構建的,既嚴絲合縫,又妙趣橫生。導演為了把握科學細節(jié),特地去美國航空航天局訪問,又聘請英國物理學家當顧問,這才打造出這部堅實的“硬”科幻之作。不過,如果觀眾缺乏相關的科學常識,可能會看不懂許多情節(jié),更無法體會里面的妙趣。下面就由筆者為大家解析一下個中涉及的有趣科學情節(jié)。
Real Story與常識不同的真實
液氮的威力
影片開始有這么一個鏡頭,宇航員卡帕維修電腦時,不慎把扳手掉入液氮池。他迅速撈出扳手,但手上已經(jīng)結了一層冰,痛得他不停喘粗氣。液氮溫度為零下196攝氏度,常用于冷凍和降溫,在電影中,控制整艘飛船的是巨型電腦,耗電量大,所以設定它必須泡在液氮池中散熱,不像家用電腦那樣用風扇散熱。
通信時滯
“依卡羅斯二號”快要與地球失去聯(lián)系時,已經(jīng)飛離地球8000萬千米,光線走過這段距離也需要幾分鐘,所以兩處之間的人無法正常對話。于是我們在電影中可以看到宇航員坐在通信裝置前單方面地問候家人,而不是和家人對話。
水星做天線
“依卡羅斯一號”失蹤7年,地球上一直沒有收到它的信號,“依卡羅斯二號”卻收到了,為什么呢?原因是前者正好在水星附近失事,水星內(nèi)部富含大量鐵質,這使整個星球成了一座巨型天線,將信號反射給了來到它附近的“依卡羅斯二號”。
船體變形
電影里,飛船在太陽熾熱光線的燒烤下發(fā)出了“吱吱喀喀”的悶響,宇航員們露出了驚恐的表情。這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由于太過接近太陽,金屬材料熱脹冷縮,船體結構發(fā)生了變形的場景。
離太陽那么近,人還會被凍傷
電影中,“依卡羅斯二號”與“依卡羅斯一號”的連接艙被破壞,兩名宇航員沒有太空服,不得不只裹了一層金屬箔就飛回“依卡羅斯二號”。他們揭開金屬箔后發(fā)現(xiàn),身體被嚴重凍傷了。當時他們離太陽已經(jīng)非常近了,為什么會被凍傷?這是因為,在地球上,熱量可以靠空氣對流來傳播,而在沒有空氣的太空里,熱量只能靠光線直接輻射來傳播。所以只要沒有光照的地方,溫度便降到零下一百多攝氏度。在相關的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要不停轉動身體,因為其向陽一面和背陰一面的溫度可以相差200攝氏度!
人暴露在太空中可以存活嗎
影片經(jīng)常用一些反“常識”的情節(jié)來制造懸念,例如,一個內(nèi)部有壓力的物體驟然進入真空,一般會發(fā)生爆炸,而人體內(nèi)部也是有壓力的,所以應該也會爆裂。然而上文提到,電影里的2名宇航員暴露在太空中,卻什么也沒發(fā)生。這是因為,雖然人體在真空中的確會爆裂,但那需要一段時間。20世紀6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做過低壓測試,以便了解人體對低壓的反應。在1965年的一次測試中,由于發(fā)生事故,一個測試者暴露在真空環(huán)境里,記錄顯示他到14秒后才昏迷,并且在增壓后蘇醒過來。人體結構很結實,不會像氣球一樣瞬間爆成碎片。所以在影片中,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停留,但時間只有數(shù)秒,不然也會非常危險。
氧氣滅火
這又是一個反“常識”的有趣情節(jié)。當“依卡羅斯二號”綠化室里燃起大火后,宇航員竟然往里面注入氧氣!這樣做是為了讓燃燒加快,以免引起更多次生災難。當然,這樣處理的前提是安全門能抵御足夠的高溫。
False Tale
如果要清點本片最不科學的地方,莫過于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前提:太陽提前進入衰竭期,并且表現(xiàn)為向內(nèi)收縮,逐漸暗淡。按照一般天文規(guī)律,當太陽進入衰竭期,氫即將耗盡時,太陽將會膨脹為紅巨星。屆時從地球上看(如果還有人類的話),太陽將會是一個巨型火球,充滿大半個天空,最大的時候可能會吞沒火星。
當然,硬科幻作品的一般套路是“大前提荒誕,小細節(jié)真實”。大前提如果都是真實的,那就是一部紀實電影了,所以大家在這方面不必太較真。
另外,為了展現(xiàn)主角卡帕的英勇獻身的精神,讓其多次深入液氮池維修電腦,這可不太靠譜。人如果處在那么低的溫度下,身體早就變得像瓷器一樣脆了。
History & Future Science
雖然太陽就像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父親,人類也早早就會用肉眼觀測太陽,但專門發(fā)射用于太陽觀測的宇宙飛船并不多。2006年,太陽觀測衛(wèi)星“太陽-B”發(fā)射升空,但它只是待在地球軌道上遠遠地“偷窺”太陽。2011年,我國與法國聯(lián)合研制的太陽觀測衛(wèi)星也即將升空,加入追趕太陽的行列。比起登上月球和火星,靠近太陽,還要克服更加嚴酷的高熱、強太陽風,以及更多未知的艱險。然而面對萬物生命之源和能量之源的太陽,人類必須竭盡全力地去探索、了解,如同夸父追日,來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