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藝
編者按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彭州、崇州遭受重創(chuàng)。在經歷抗震救災的緊張時刻和度過臨時安置時期之后,災區(qū)人民的生活怎么樣?得到了怎樣的安置?還存在哪些困難?他們現(xiàn)在急于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什么打算?這是黨和政府深切關心的問題,也是全社會深為關注的問題。
災后重建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漫長過程,當全社會聚焦災區(qū)的目光漸漸遠去的時候,回訪災區(qū)有著重要的意義。2008年11月19~21日,成都市社科院《成都市地震受災群眾生活狀況和災后重建調查》項目組,再次回訪了都江堰、彭州以及崇州等地。本文雖稍長,但對了解災區(qū)真實生活狀態(tài)及如何科學對待災后重建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2008年11月19日天晴地點:都江堰
清早時分,從高速公路直奔都江堰。進入主城區(qū),仍然可見樓房林立,主干道邊的店鋪多已開張;更多的是路邊鋼板搭建的集市,瓜果蔬菜、日常用品、零食飲料,應有盡有;路上的人們,穿著整潔艷麗的冬裝,以地震前成都人固有的步態(tài)悠閑地走著;災后的都江堰似乎給人一種平靜的復蘇景象。
下車后,我們首先來到了勤儉人家集中安置點。
勤儉人家受災群眾安置點是都江堰最大的災區(qū)群眾安置點之一,安置了近13000多人。來到小區(qū)內,經過主干道,拐進一條巷子里,我立馬被眼前濃厚的生活氣息所吸引了。門前的鳥籠、金魚缸還有蔥綠的植物,很難讓人想到這里是安置房。一戶人家的門前掛著個小相框,照片是板房主人在曾經居住過的危房前的紀念合影,主人還專門在像框上系了根紅絲帶,上面細心地寫上了“中國加油”四個字。
訪談一:陳大媽,66歲。地點:都江堰勤儉人家受災群眾安置點。
來到陳大媽家訪談時,她和老伴才吃過午飯,桌上還擺著剛剛用完的餐具。陳大媽和老伴都是城市戶口,以前居住在工業(yè)區(qū)家屬院,家里十多口人,兒子在賣潔具。地震前,大媽經營一家副食店,地震使商品損失2萬~3萬元,震后索性把剩余的煙酒等貨品都處理掉了。
屋子里,一排排掛起來的腌制品很為顯眼。陳大媽樂呵呵地說,這些都是他們家準備的年貨。老人細心的介紹,雞肉、臘肉是自己買來腌制的,其他的香腸、鴨子、豬耳朵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準備的東西一點兒不比往年少,現(xiàn)在地震都已經過去了,還是要好好過日子。墻腳處,一個簡易的儲物柜特別惹人注意。陳大媽說,地震后,家里的東西基本都搬出來了,很多雜物沒法收納,于是就把板房里配置的小床豎起來弄成了一個簡易的儲物柜,挺結實的。
老兩口是5月22日入住勤儉人家安置小區(qū)的,是第一批入住的人。剛搬進板房時候他們和另一對老夫婦同住這一間板房,回憶起合住的日子最大的感受就是換衣服、說話等都不方便,很多時候很尷尬。地震3個月后經過調整,那對老夫婦搬到幸福家園安置點了。老人說,地震中工業(yè)區(qū)家屬院的90平米的房子成了危房,兒子150多平米的商品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的最大影響一是精神上,二是財產上,房屋倒塌了,現(xiàn)在很渴望有一個家,不知啥時才能搬進新家。
入住板房,沒啥不滿意的。老人感動的說,在遭受地震這種無法預料的自然災害后,國家無償照顧,生活才能這么快恢復平靜安定,覺得很知足了,很欣慰,感激黨的領導,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好。
原來工業(yè)區(qū)家屬院的樓房不能住了,現(xiàn)在住在這一條巷子的12家都是以前樓上樓下的人,平常處得非常融洽。自己住的這個巷子,由于生活氣息很濃厚,生機勃勃,都快成為“旅游景點”了,接待了很多中外貴賓:溫總理來過2次,美國國務卿賴斯、菲律賓總統(tǒng)阿羅約等都來過。
目前,生活收入主要靠老伴每月固定的社保收入,生活還過得去,因為本來對生活要求就不高,以前也吃過苦,很容易滿足。
對于永久性住房,老人希望能置換房,這樣能得到70平米的房子。兒子150多平米的房子大概需要這樣籌集資金——政府補貼一部分,再加上給予的無息貸款,剩下的錢再慢慢想法和兒子一起籌集。雖然困難不少,但老人想法很樂觀:政府也在為老百姓想辦法,總有一天會解決好的。
中午時分我們趕到了青城后山。青城后山曾是避暑勝地,往日的泰安古鎮(zhèn)更是熱鬧非凡。然而,我們在前往泰安古鎮(zhèn)的路上看到有不少路段塌陷痕跡,古鎮(zhèn)內人煙稀少,大部分門店早已關閉,只有零星幾家農家樂開著。走在昔日繁華的古鎮(zhèn)街頭,我努力在腦子里想象著這里地震前的古樸雅潔,游客如織,但是眼前的景象讓人備生傷感。副食店老板譚華,一個人孤獨地呆在自家店鋪內。
訪談二:譚華,男,25歲,都江堰市青城山泰安村五組人,副食品商店老板。地點:泰安古鎮(zhèn)街上。
家里共五口人,奶奶、父母和妻子。全家老少一直生活在古鎮(zhèn)上,自營一家賣糧油副食的小雜貨店。地震使家里3層高的小樓變成了只有2層的危房(第3層被震塌了),必須加固,目前仍將就著底樓的鋪子開張經營著。在地震中財產損失慘重,批發(fā)回來的白酒全部打碎,其他一些貨品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約3萬~4萬。
現(xiàn)在最無奈的是,歷來繁華、富裕的鎮(zhèn)上家家戶戶都搞旅游、餐飲,但目前鎮(zhèn)上大部分人都沒有了收入。古鎮(zhèn)全是廢墟危房、想修房屋又沒有錢。自家情況還稍微好一些,是鎮(zhèn)上不多的雜貨店之一,每天多少有些微薄的進賬;比起地震之前古鎮(zhèn)紅火朝天的旅游景象,店里每月至少都有八九千的收入,現(xiàn)在每月只有千把塊左右了,感覺生活壓力很大。估計鎮(zhèn)上的旅游要恢復,恐怕至少得2~3年時間啊,準備把房屋加固完、家里安頓好后也出去打工,自己有駕照專門去給人開車,畢竟一大家子的生活還需要有更多的生活來源。
現(xiàn)在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缺乏,只能靠銀行貸款來解決了,找親戚借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家都遭了災,日子都緊巴巴的。因此,村民們寄于政府很大希望,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在古鎮(zhèn)上吃過午飯,下午我們驅車去都江堰的重災區(qū)——向峨鄉(xiāng)。向峨鄉(xiāng)距汶川大地震震中僅20多公里,地震中95%的房屋垮塌,尤其是向峨中學一幢主教學樓垮塌,有300多名學生喪生災難。
在一處受災群眾集中安置區(qū)內,我們看到很多房屋緊鎖無人。經打聽才知道,大部分人都回山上種莊稼了,還有些人出去打工了。
訪談三:男性,36歲。地點:都江堰向峨鄉(xiāng)東林村十五組。
家里有三口人,自己震前在煤廠打工,廠子在地震中垮塌了,現(xiàn)待業(yè)在家。在這次地震中,唯一的女兒受了重傷,是解放軍及時從廢墟里把女兒挖出來的,雙腿差點保不住要截肢,后來被送到廣州精心治療了三個月才保住了雙腿,自己真得好好感謝醫(yī)院、感謝黨和政府啊,都不知道說啥好。
我問他這場災難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他心痛的說,雖然女兒躲過了劫難,但地震卻給她的心理造成了問題,每每聽到大的聲音和震動就往外面跑,平時根本不敢走進樓房,地震可怕的經歷給她的幼小心靈造成了無法抹去的傷害。
地震給災區(qū)人們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更何況是幾歲的稚嫩孩子呢?災后的幾個月,人們都生活在近郊的帳篷或板房里,都江堰成為一個萬物俱靜的空城,人們無法面對那帶來太多悲傷記憶的故居熟景“5·12”百日祭奠繚繞、彌漫在城市上空的哭聲和紙煙,正是這種悲痛欲絕的寫照。同時,在這樣一個以個體經濟和旅游行業(yè)為支柱的城市里,人們辛勤勞動后積累和賴以生存的飯店、旅館等不動產,地震的瞬間,被人們一直認為最易保值的不動產頃刻化為烏有,許許多多的家庭和個人,突然變成一貧如洗的無產者,這種精神打擊,加上失去親人、肢體殘疾等痛苦,災區(qū)的人們承受的心靈創(chuàng)傷不僅需要他們自身超強的毅力和堅強,更需要政府和社會長久的關懷和撫慰。
2008年11月26 日 陰天 地點:彭州
在第一次調查時,我們曾去了位于龍門山中央主斷裂帶的白鹿鎮(zhèn)、通濟鎮(zhèn)、小魚洞鎮(zhèn)等極重災區(qū)。記得最令人驚奇的是白鹿鎮(zhèn)小學,由于板塊碰撞,將學校所在場地隆起了3.6米高,但是建筑竟然沒有一絲裂縫!白鹿鎮(zhèn)的老鄉(xiāng)告訴我們,地震那一刻,白鹿鎮(zhèn)小學瞬間隆起,整棟建筑上下跳舞,緊急時刻,老師指揮學生,順著隆起的山坡滑到了平地,所有的同學,老師都沒有受傷。白鹿小學和小魚洞鎮(zhèn)大橋都被保留作為地震遺址景點。
在曾經滿目瘡痍、如今百廢待興的土地上,許多農村永久性住房已陸續(xù)開工,呈現(xiàn)出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路邊不時看到赫然寫著“辛苦建設幾個月,搬進新房過春節(jié)”、“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建設美好新家園”的宣傳小橫幅。在感嘆地震帶來的傷害之后我們更多的是感到了重建家園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僅是來自全國人民的支持,更多的是來自災區(qū)群眾重建家園的力量和決心。
到達彭州之后,我們去了新興鎮(zhèn)陽平社區(qū)安置點。和幾個月前相比,現(xiàn)在的板房區(qū)內變得繁華多了,一些群眾在板房區(qū)里擺起了小攤,賣涼拌鹵菜,賣針線襪子,很多活動板房門前也掛起了新香腸。
訪談一:蔣大媽,59歲,彭州市新興鎮(zhèn)陽平村三大隊十八組人。
見到蔣大媽時,她剛剛拎著一籃新鮮水靈的紅蘿卜回來,說是從山上老家挖的,準備拿到市場上賣點錢。大媽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全家仍住在山上,小兒子全家在隔壁的板房。大媽和老伴住一間板房,屋子里拾掇得很干凈,最搶眼的是桌子旁邊擺放了一個大冰柜,大媽告訴我們,那是小兒媳婦地震前在銀廠溝風景區(qū)里賣燒烤用的,地震后銀廠溝被填平了,沒生意可做,現(xiàn)在和小兒子都在本大隊的磚廠打工。
震后全家人搬進板房生活,總體還是滿意。每天就幫著小兒子照顧孩子做飯,送他上學。過冬物資領到了一件嶄新的羽絨服,一床厚棉被,大媽掀開床邊的布簾,指著床上的花被子說,政府心里還是有我們的。
目前的收入主要靠著老伴每個月的社保,加之老伴有肺氣腫和胃出血,得常常吃藥,有點緊張,好在生活上兩個兒子經常照顧著,大媽指了指陶瓷盆里的幾大塊新鮮豬肉說,這是大兒子送來的。
地震后,村上最初打算是統(tǒng)規(guī)自建的,那時候還湊了25戶人準備搞。但由于有些事情村上沒有協(xié)調好,所以自建沒搞成?,F(xiàn)在除了幾家維修加固的,其余全是統(tǒng)建,現(xiàn)在山上的工地已經插上彩旗,有挖掘機進場動土了。
中午在鎮(zhèn)政府的食堂吃午飯。在鎮(zhèn)政府的空地上,我們看到又有一批捐贈的御寒物資運過來,志愿者、政府工作人員和一些武警戰(zhàn)士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登記和整理,這批御寒物資上都印有“哈爾濱”的字樣。
訪談二:中年男性,40歲。地點:彭州市通濟鎮(zhèn)橋樓村九組。
來到這位男子家中時候,他和鄰居正圍在自己的老房子門前聊天。地震中震壞的老房子已經用木板修葺一新。老房子客廳外有個嶄新的大2P美的空調外機,顯然是剛安裝上沒有多久。他的穿著和談吐告訴我們,和一般災民不一樣。
他告訴我們:家里有四口人,妻子和兩個兒子。在地震前就一直經營著一家石灰廠,專門給修路的提供石灰,生意還行。地震之后,受了些影響,與往年同期相比收入少了一半,具體多少他沒有告訴我們。我們看到一輛巨大的運輸石灰的車??吭诼愤吷?。
地震中房子全部垮塌,分配到一間板房,但覺得有些擁擠,所以自己就在原宅基地搭了一個層板房,花了9000多元錢。目前只有一個孩子住在板房里,其余三口人都住在自搭的層板房內。他的妻子告訴我們,前些天剛領回了嶄新的毛衣、棉被,政府對老百姓很不錯的。
全家住進板房后生活還是挺滿意的。遇到這么大的災難,想在板房里的生活有多好,完全依靠國家和政府也不現(xiàn)實,能克服的困難就自己克服,不能克服的就自己想辦法。
重修自己的房屋,估計要7萬多,但看得出他很自信:自己家能湊足這錢。他談到,村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可以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重建住房,但是因為目前村里的重建政策還沒有落實,大家都在觀望,不愿自己重建工作,以免無法享受到可能的補貼,或者擔心重建后的房屋、選址等不符合村里的政策,有被拆除的危險?,F(xiàn)在只能自己先用木板搭建臨時的住房,等各項政策明確了再做打算。
下午我們又專門來到了小魚洞大橋遺址,這座大橋在地震中被完全摧毀,整座橋斷成三段,扭曲變形?,F(xiàn)在援建單位在橋上豎起了巨大的“5·12”藍色字樣的標志,以紀念這場罕遇的地質災害。陪同我們回訪的彭州宣傳部的同志指著大橋旁邊圈起來的一塊地告訴我們,這里以后將建龍門山地震遺址公園和“5·12”紀念碑,總占地面積達50畝,并將紀念碑作為地震遺址公園內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景點之一。在橋上,很多前來參觀的游人駐足留影,旅行社的導游也帶著游人一路講解介紹,也有附近的村民在橋上出售自己的農產品,鮮核桃僅賣到每斤8元。
我們在橋上照相留念,同時也永遠記住了這個地震標志。
2008年11月28日 天晴地點:崇州
對于崇州的回訪,我們主要選擇了文錦江鎮(zhèn)和雞冠山鄉(xiāng)兩個重災區(qū)。文錦江鎮(zhèn)和雞冠山鄉(xiāng)均地處雞冠山風景區(qū),汶川地震中,90%以上的房屋成為危房。
在安置點社區(qū),我們感到搬進板房的受災群眾顯得平靜和較為知足,見到了笑臉。很多人在自己板房前曬太陽,打毛衣,繡鞋墊;安置點的平地上都設置了體育鍛煉的設施,我看到一個3歲的小女孩正在無憂無慮的玩耍,她應該還不知道她的家鄉(xiāng)和家人剛剛經過了怎樣的一場浩劫。看得出來,她的媽媽也不太想讓她知道這些事情。
訪談一:大媽,65歲。文錦江鎮(zhèn)十大隊一組人。訪談地點:崇州市文錦江集中安置點。
大媽和老伴、孫子同住在一間板房里。地震中,1983年修建的磚木結構的三間房,164平米,全部倒塌了,只拿了些衣服出來。
我們問她對板房有不滿意的嗎?大媽感動地說,沒有啥不滿意的,黨和政府這樣關心我們,吃、住都管,要好好的活著才對得起他們。前不久領到了毛毯、棉被、防寒服,過冬足夠了。板房里雖然不能烤火,但想到有這么多人關心我們,心里很暖和。
說到房子,大媽樂呵呵的說,自己家房子是統(tǒng)建,政府修新房子給自己住,不出一分錢。
現(xiàn)在主要有些擔心孫子,孫子馬上高中畢業(yè),不可能一輩子打工??偟靡袀€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呀。這時候旁邊一位小伙也說到,雖然以后有房子住了,但是住進小區(qū)不能種菜,更不能喂豬、喂雞,啥都得要花錢買,生活成本較高。
對當地干部評價很高,地震后村干部都在山上,很忙,也很辛苦,有救災東西就馬上發(fā)放給大家,也專門抽出時間給大伙宣傳相關政策。
下午,我們匆匆趕到雞冠山新區(qū)。
雞冠山新區(qū)是由河北省邢臺市援建,這個新區(qū)被譽為是全省“到達時間最早”、“建設速度最快”、“最先交付使用”的過渡安置板房,也是我們所見到為數不多的沐浴房屋頂上安裝有太陽能熱水器的集中安置區(qū)之一。
訪談二:男性,25歲,雞冠山鄉(xiāng)竹根村二組人。訪談地點:崇州市雞冠山新區(qū)集中安置點。
家里四口人,父母和妹妹。妹妹已出嫁,和父母住一間板房。自己所在的竹根村與汶川一山之隔,距離震中心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地震時候山崩地塌,自己和鄰居們種植的竹林全被垮下的山石覆蓋,村上一戶人家喂的60多只羊也都被泥石流淹沒。村上的公路被山體崩塌的山石全部掩埋,至今沒有修復,山上留存的一些竹子沒法運出來,一點收入來源也沒了。
地震之后,全家在親戚家借住過一段時間,也住過帳篷,在震后一個月搬進板房的,當時住進板房后第一感覺就是比帳篷里強多了,板房區(qū)的衛(wèi)生、治安都很好,過冬物資領到了4床棉被。唯一感到困難的是,很多年輕人在附近不太容易找到工作。
目前全家收入主要靠自己打工。地震之前就在羊馬鎮(zhèn)鋼管廠上班,每月1800元,這幾天因為生病了,才請假回來住幾天。
對于災后重建,我們問他,你最希望哪種方式合理呢?小伙子說,希望有關政策能不能讓農民承擔得盡量少些。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是自建,蓋房費用至少得5萬~6萬,主要貴在運費和人工費?,F(xiàn)在最希望政府多關注房子和老人的問題,希望早點把房子修好;另外,農村老人的低保問題,以后能否盡量全部都給辦了呢?
訪談三:一位大姐,37歲,崇州市雞冠山鄉(xiāng)竹根村四組人。訪談地點:崇州市雞冠山新區(qū)集中安置點。
全家四口人,母親、丈夫和兒子。地震中房屋部分毀損了。后來搬進板房。地震后,家里還剩有6畝香杉和水杉,自己每天都坐著免費班車上山照顧這些樹苗。板房區(qū)里大概有一半的人搬回山上去住了,但是山上現(xiàn)在仍然沒有恢復學校,學生都安置在山下鎮(zhèn)里的學校讀書,所以留在板房里的大多是有小孩的,自己也有個兒子在念高中。
地震前家里主要是砍竹子賣,是“靠竹吃飯”,砍下的竹子0.4元/斤,每月至少都會有近4000多元收入?,F(xiàn)在竹林地幾乎被毀,她估計7~8年才能完全恢復?,F(xiàn)在丈夫出去打工了,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自己不打算出去找工作,因為家里需要人照顧。
我們問她對災后重建政策滿意嗎,還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幫助呢?大姐說,以后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努力。這時候,旁邊曬太陽的鄰居們七嘴八舌的說,災難大,受災地方多,國家哪兒來那么多錢嘛?政府要解決那么多問題和困難,也不可能這么短的時間就讓所有人滿意呀。
隨著災區(qū)的跟蹤回訪的結束,發(fā)現(xiàn)災區(qū)的重建難度遠比我們想象的艱難。災后重建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必然會對政府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提出幾點思考與建議,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
強化安置點社區(qū)公共服務職能
首先為特殊群體構建保障、救助體系。
對于地震造成的“三孤”人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提高生活保障的標準和水平,逐步建立起包含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社會服務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提供及時、細致的社區(qū)救助服務,使社區(qū)照顧成為關懷特殊群體的重要承載系統(tǒng)。社區(qū)要為地震三孤人員有針對性地提供定向的、專業(yè)的、持久的關懷服務,反饋他們的信息。臺灣地區(qū)“9·21”地震的經驗值得借鑒。
其次,立足災區(qū)重建與經濟復興,著力解決短期失業(yè),努力推動持續(xù)就業(yè)。
為解決災區(qū)失業(yè)問題,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災區(qū)就業(yè)率,穩(wěn)定災區(qū)群眾生活。(1)以勞動力培訓促進就業(yè)。開展免費培訓,組織與引導就業(yè),開展免費職介和勞務輸出工作,量身培訓和訂單培訓相結合,增強受災群眾異地就業(yè)的能力。(2)用優(yōu)質就業(yè)崗位“授之以漁”。提供就業(yè)崗位的用人單位,必須是社會信譽好、生產經營規(guī)模較大、用工管理規(guī)范,提供的就業(yè)崗位有吸引力,較為穩(wěn)定,工資待遇條件較好。(3)扶持創(chuàng)業(yè)。扶持創(chuàng)業(yè)有兩個工作重點:一是打造全方位支持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二是扶持“短平快”的創(chuàng)業(yè)方式,特別強調一家一戶的草根經營的創(chuàng)業(yè)行為,開創(chuàng)更為開闊的自救空間。
另外要開展社區(qū)活動,發(fā)展社區(qū)文化。
社區(qū)文化是實現(xiàn)人際交流、社區(qū)融合的重要途徑,它更能以其最生動、最易于為人們接受的方式滿足廣大受災群眾的精神需求。災區(qū)要以安置點為陣地,以社區(qū)文化為龍頭,利用各種載體引導受災群眾廣泛參與,大力開展形式多樣,老少皆宜的社區(qū)文化活動,以緩解因災害對居民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打開受災群眾溝通的橋梁,增強社區(qū)認同意識和心理適應能力,不斷增進受災群眾的人際關系,維護和修復災區(qū)社群關系。
建立申訴受理機制,協(xié)調和化解各種矛盾
災后重建的內容多,情況復雜,例如:救災物質分配的不公平性、補償發(fā)放被拖延、受災家庭資產損失評估不準確等,免不了有抱怨。要在安置點社區(qū)建立和完善受災群眾申訴受理、矛盾調解機制,受理、調解和解決受災群眾提出的問題,將各種小的矛盾和沖突通過調解方式加以消除,避免沖突擴大和形成群體性問題。在安置點建立專門的人民調解辦公室,由具有法律知識的專職人員擔任調解員,其主要職能包括為受災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宣講政府災后重建的各項政策、為受災群眾涉及個人切身利益的房屋重建等重大問題釋疑解惑、調解社區(qū)居民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及時收集和向上反映居民的意見和訴求,為政府制定和修正決策提供信息。
讓群眾參與災后重建
災后重建的各種具體工作很多都將落到社區(qū)這個平臺上,動員社區(qū)力量參與災后重建,是災后各項建設中必須重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國際經驗表明,受災群眾的參與程度越深,對于緩解當地的社會緊張越有效,災后重建成果的可持續(xù)性就越好。居民的有效參與可以通過建立社區(qū)災后重建委員會來實現(xiàn),在這方面,美國、日本都有成熟的、可資借鑒的做法和經驗。美國新奧爾良的災后重建計劃出臺前后,都要通過公示、召開討論會、發(fā)放數據和進行網絡宣傳等方式讓居民能夠廣泛參與,在決策中多方聽取居民的意見。無論受災群眾個人多么微不足道,都要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和意見,這也是重建受災群眾信心的一個重要過程。此外,參與式規(guī)劃、參與式預算和參與式治理的實踐經驗也值得在災后重建中借鑒和采用。
重構社區(qū)社會資本
社區(qū)社會資本是社區(qū)內部的個人和組織在互動中形成的信任、互惠、合作關系的總和。目前安置點的現(xiàn)狀是居民的異質性很強,如何使這些差異很大的居民建立起關聯(lián)度很高的關系,首要選擇是使他們之間產生密切而持久的互動關系,換言之,就是要培育社區(qū)社會資本。社區(qū)資本能組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猶如高能膠一樣,將處于原子狀態(tài)的個人粘合成相互間關系密切、守望相依的社區(qū)人。
就地震災區(qū)而言,通過社區(qū)參與實踐,不僅是尊重民生民主權利的需要,亦是能夠推動災區(qū)居民重建其對自然環(huán)境和新建設施的認同,讓他們在親手勞動中找到家園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投身于日常交往和社區(qū)公共活動的親身互動實踐過程中認識朋友、找到知己、產生信任感和歸屬感,繼而有效促進災區(qū)社會關系網絡重建,使安置點變成一個更加健康的有機社區(qū)。
重視社會力量參與安置點的管理
在震后初期,來自全國的志愿者在搶險救災、撫慰遇難群眾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災后重建依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尤其需要專業(yè)社工發(fā)揮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參與安置點的管理。目前,在都江堰的幾個安置點活躍著上海社工、臺灣社工、成都社工等社會志愿者的身影,他們在協(xié)助安置點開展災后服務方面卓有成效。但他們在獲得資金支持、招募更多志愿者參與等方面還面臨自身的困難。對于這些外來的志愿者,政府部門應該要加強協(xié)調機制,重視、支持、鼓勵與引導好大規(guī)模志愿者行動與民間組織(NGO、NPO和志愿者自發(fā)性團體)、民間資源的參與,發(fā)揮各類NGO與志愿機構的社區(qū)工作、社會服務與社會機制創(chuàng)新作用,并給予制度化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