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來信
“兒子最近突然不肯去讀書了,真急死我了?!边@位媽媽一邊打電話一邊哭:“這孩子從小就比較崇拜父親,嫌我管他太多、太嘮叨。我們兩口子離婚時也沒征求孩子的意見,只是把孩子當一件物品一樣判給了我。孩子想跟父親,但父親不要他,小孩子覺得父親拋棄了他。我覺得欠兒子很多,就在物質上拼命滿足他。兒子要鱷魚、阿迪達斯這些名牌,我全都買給他。我一有事外出,就叫飯店給他送飯上門。上學期的一天,老師對兒子說:‘就因為你一個人的成績差,拖了全班的后腿,把全班平均分拖下來了。從此,我兒子就不去上學了,天天在家玩電腦。我實在沒辦法,在單位上班時天天打電話到飯店,為孩子送飯吃。我內心愿意為兒子付出一切,但是,現(xiàn)在,兒子越來越不想理我,越來越瞧不起我。我一說話他就嫌我嘮叨,捂起耳朵根本不聽,或者跑到自己房間把我拒之門外。在他心里我簡直成了仇人。我傷心欲絕,我該怎么辦?”
專家點評:
孩子從感情上和父母疏遠,進而發(fā)展到對立乃至敵視父母、放棄學習,自暴自棄,成為令父母頭痛不已的“問題孩子”,這幾乎是所有“問題孩子”的共同經歷。我把父母與孩子的這種感情危機在程度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感情疏遠,即產生心理距離,孩子不愿意與父母溝通;第二階段,感情對立,即孩子經常有與父母作對的行為發(fā)生;第三階段,敵視父母,即從心里深處不接納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所有煩惱、痛苦的根源,是自己最不喜歡的人。
孩子敵視父母必然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如何才能使孩子轉變對父母的敵視態(tài)度呢?下面是我對這位母親的幾點建議:
1用理解和快樂化解母子之間的感情危機。這個孩子其實很痛苦:父母離異,老師歧視,母親的煩瑣嘮叨,家庭的沉悶氣氛,使他屢受挫折,他有一肚子的話無處訴說,他是以自暴自棄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和抗爭。因此,這位母親現(xiàn)在最需要做的事,就是關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多給孩子心理安慰,盡可能創(chuàng)造理解、快樂的家庭氛圍。孩子得到理解多了,不良情緒少了,心情愉快了,就會逐步接納母親,采納母親的忠告或建議。
2做朋友不做保姆,贏得孩子對自己的愛和尊重。從這位母親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她在兒子面前扮演了保姆的角色:對兒子百依百順、無微不至、無條件地滿足他的要求,使自己淪為滿足孩子要求的工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在兒子面前蕩然無存,這樣怎么可能贏得兒子的愛和尊重呢?這位母親必須重新定位自己。要做兒子的朋友,不要做兒子的保姆,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低三下四,只有像朋友一樣,既自尊也尊重對方,才能贏得對方的愛和尊重。
3力戒嘮叨的毛病。劈叨是許多父母的通病,也是大多數(shù)孩子對父母最不滿意的地方之一。經驗告訴我們,你重復說的遍數(shù)越多,實際效果越差。有威信的父母懂得嘮叨的危害,所以他們對孩子的建議或要求只說一遍不說第二遍。
4喚醒兒子心中的“好孩子”形象。老師、同學和母親都把孩子看成是“問題孩子”,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里都裝著“好孩子”和“壞孩子”兩個不同的形象。你給“好孩子”多“喂食”,“好孩子”就會長高長大;你給“壞孩子”多“喂食”,“壞孩子”就會長高長大。因此,這位母親應該多與老師溝通,共同來發(fā)現(xiàn)孩子好的一面,相信他會慢慢好起來,同時在溝通中喚醒兒子心中的“好孩子”形象,兒子一定會慢慢朝好的方向發(fā)展變化。
5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未來。孩子讀中學了,他遲早要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你為他操心和包辦太多,孩子就不會對自己負起責任來。所以,對這位母親來說,重要的不是為孩子的前途著急,而是要把問題交給孩子自己。只有讓孩子自己來面對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他才能負起對自己的責任,他的所有問題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最后要提醒這位母親:轉變一個孩子需要付出無限的愛心和耐心。(吳錦良)
嬰音來信
兒子小開是個足球迷。這天,他在體育用品商店用60元錢買了一套心儀已久的一支球隊的運動衣。
兒子興高采烈地穿著新運動衣到學校去。足球隊的伙伴們個個眼睛發(fā)亮,十分羨慕,大家都想要一套。有人提議:請小開幫我們一人買一套,共十套,我們每人付1元錢勞務費給他。大家都贊成,小開也很樂意。
小開回家把這件事告訴我,還開心地說:“哈,我一下子就能賺到10塊錢!”
我皺緊了眉頭:“幫同學買東西,這是應該做的,怎么可以收勞務費呢?再說,幫助別人是快樂的事情,你一收錢,這就不是幫助別人了,而是在賺錢了,性質就不一樣。小小年紀,不能老想著賺別人的錢!”
小開覺得我講得也有道理。第二天,當他去體育用品商店買運動衣時,他還為同學們討價還價,以每套50元的價格買下了十套球衣,為每個同學省下了10元錢,當同學們紛紛給他勞務費時,他拒絕了。
我很高興地表揚了小開,覺得在這件事情上,自己的教育很奏效。我還把這件事講給單位的同事聽。不料,單位里幾位年輕的同事卻笑我:“你這個媽媽真老土,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對于合理合法的錢,為什么不讓孩子拿呢?以后的社會競爭激烈,應該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嘛?!?/p>
我一想,就困惑起來了,本以為自己這樣教育孩子挺對的,孩子也很接受,可是,孩子該不該拿勞務費呢?
專家點評: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它的討論空間很大。在教育問題面前,任何一邊倒的回答已無法進一步激活人們的思維,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教育的內涵。
還是讓我們回到上面的問題吧。
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關鍵在于家長的引導。首先,媽媽應該肯定兒子樂于助人的行為,然后告訴孩子得到精神上的回報遠比獲得金錢更重要。
實際上,小開拿不拿勞務費都可以,也就是說,都沒有錯。
怎么可以有這樣含糊的回答?許多家長一定會提出疑問。
我首先回答為什么可以拿勞務費。第一,小開穿了新的運動衣出現(xiàn)在同學們面前,贏得大家眼睛發(fā)亮,十分羨慕,可見這運動衣確實不錯,這是物有所值;第二,小開并沒有做推銷,而是接受了大家的委托,付出自己的勞動,滿足同學們的心愿,讓好事一起分享;第三,小開為同學們去買運動衣,既要花時間又要花車費,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第四,小開并沒有向同學們去要錢,而是委托小開的同學們有這個意識,并且做了事先約定,符合規(guī)則。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小開拿勞務費是完全可以的。這件事看起來很小,但里面包含著市場意識、規(guī)則意識、合理定酬等要素,同學之間用這樣的合理規(guī)則解決問題,既不違法,也沒有打破道德底線。
我們再來看小開媽媽的態(tài)度:收了錢就不是在幫助人,而是賺錢了,性質就不一樣了,小小年紀不能老想著賺別人的錢。這個態(tài)度也許是目前很多家長都有的態(tài)度,但我認為值得商榷。首先,收了錢也能幫助人,主要看結果;其次,收了錢不一定是賺錢,也許僅僅是付了車費;再有,小開并沒有老想著賺別人的錢。這樣一分析,我想大家也許會同意我的看法。
下面,我再談第二個觀點:不拿勞務費也沒錯。小開站在金錢之上,樂意為同學們提供服務,并且在還價以后為同學們省下了錢,說明他有精神、有能力為同學們服務。這樣的事做了以后,人的精神回報比金錢更有價值。
至于小開媽媽同事們的議論,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居然使小開媽媽困惑起來,這就說明在教育問題上,確實需要我們拓寬視野,從更多的角度來做分析。我相信,大家的態(tài)度一定會越來越科學。
王曙光
(責編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