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云
在林彪去山東的路上,中央兩改對他的任命
1945年6月,抗戰(zhàn)勝利前夕,毛澤東得知山東黨政軍負責人羅榮桓得了嚴重的腎病,亟需休養(yǎng),決定派林彪到山東接替他。中央正式通知山東分局:林彪出任山東軍區(qū)司令員,羅榮桓任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qū)政委。如羅榮桓因病休養(yǎng),由林彪代理羅榮桓的職務。
為了盡快把各路將領送上前線,毛澤東派葉劍英與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協(xié)商,用飛機送他們到前線去。8月25日,林彪、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薄一波等20多人登上了綠色機身的道格拉斯運輸機。這種飛機有兩個螺旋槳,起飛要靠人推動。里面的座位是短小的鐵架子,坐在上邊頭都抬不起來,但總比走路快多了。飛機于上午9點多起飛,飛了4個多小時,通過日軍占領區(qū),總算順利到了太行腹地的黎城長寧機場。因機場太簡陋,飛行員轉了半小時才安全降落。太行軍區(qū)早就接到通知,平好了一大塊地,對外說是大操場,實際上是簡易機場。這是中共在敵后的唯一機場。
林彪到太行八路軍總部后,和早幾天來的葉群會合,住了一周左右,接著往山東走。9月上旬,在從河南境內越過平漢路時,冀魯豫軍區(qū)派來了一個班的戰(zhàn)士迎接。還好,一路上并沒發(fā)生什么意外。越過平漢路走了七八里,與一股敵人遭遇了。由于事發(fā)突然,且又是在夜間,大家忙亂了一陣。
忙亂中,后面嚷嚷林彪的女兒林豆豆丟了,保護林豆豆的林彪的警衛(wèi)員董科生也不見了。陳毅急忙布置王參謀回去找。林豆豆是葉群的第一個孩子,葉群哭得昏天黑地。所幸并未發(fā)生什么大事,很快董科生抱著林豆豆趕了上來。這之后,董科生不敢讓挑夫挑了,自己抱著林豆豆走了一夜。第二天,冀魯豫軍區(qū)派汽車來接,半路上汽車被陷住,只得又找馬馱。到了濮陽冀魯豫軍區(qū)所在地,休息了幾天。
9月12日,中央致電正在重慶的毛澤東:是否考慮派一個得力的軍事指揮員去東北?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林彪。9月19日,劉少奇在電報中說:成立冀熱遼中央局,并擴大冀熱遼軍區(qū),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員,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同日,毛澤東和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轉張云逸、饒漱石:同意陳毅、饒漱石去山東,羅榮桓、蕭華去東北,林彪去熱河,越快越好。
毛澤東說:如果我們把現(xiàn)有的一切根據(jù)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所以黨中央下最大的決心,調2萬名干部到東北,中央政治局委員13人,到東北4人;中央委員77人,到東北21人。這是中共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跨大區(qū)干部調動,表明了搶占東北的決心。林彪在半路上接到中央電報,得知了自己的新職務,但還沒有到任,又被中央改派東北。
9月22日,林彪致電山東分局、華中局并轉中央:為堅決執(zhí)行軍委的意圖,擬由此間經(jīng)冀中直到冀東,布置冀熱遼一帶的地方工作,發(fā)動群眾,組織武裝,并準備和訓練軍隊,建設炮兵,以及進行布置戰(zhàn)場等工作。因此我及蕭勁光等,為爭取時間起見,擬不去山東。9月24日,林彪又致電軍委,表示將以最大努力來完成中央所給之重大任務,并告動身的具體時間:我與蕭等現(xiàn)在濮陽軍區(qū),擬25日動身經(jīng)冀南、冀中、冀東,需時月余可到。在濮陽幾日,林彪已經(jīng)開始思考爭奪東北的問題了。
10月11日,林彪在冀東接中央電報,命令他急到沈陽協(xié)助彭真指揮作戰(zhàn)。
林彪很快動身了,經(jīng)河間、霸縣,于10月18日越過北寧路,19日抵達香河以南。與林彪同行的還有警一旅,三五九旅劉轉連、曹里懷部等。路上,由曹里懷的一個團護送。路過冀南解放區(qū)南宮縣時,當?shù)剡B夜趕修公路,準備迎接大軍。其實他們既無車也無炮。
10月25日,林彪抵達山海關,東北局派火車迎接。
毛澤東找不到林彪了
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忙著接收中原,認為東北這塊“肥肉”已經(jīng)燉在“鍋”里了;而打進東北的蘇聯(lián)紅軍在美國的壓力下,將很快退出。如此一來,東北成了“真空”。
10月19日,中共中央向東北局發(fā)出了《關于集中主力與國民黨爭奪遼寧、安東的方針》。10月23日,中央指示東北局:竭盡全力,霸占全東北。毛澤東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關上東北的大門,海上守住安東、營口,陸上守住山海關、錦州,不讓國民黨軍進沈陽。萬一不成,亦造成對抗力量,以利將來談判,迫使蔣介石承認華北、東北的自治地位。
可是,中央電令林彪速去沈陽10多天了,林彪?yún)s音訊全無。部隊陸續(xù)都到了,群龍無首怎么行?10月30日,中央連發(fā)兩電詢問。先是毛澤東問彭真:“林彪現(xiàn)在何處?”接著劉少奇致電林彪:你們現(xiàn)在何處?中央前電要你們即速趕到沈陽,收到否?你們意見如何?久未得復,甚為焦念?,F(xiàn)美蔣軍急于在營口、葫蘆島登陸,蘇軍恐怕難以拒絕,我軍必須堅決阻止蔣軍進入東北。在此情形下,冀東戰(zhàn)略地位已不如沈陽重要,望你們星夜趕去沈陽指揮作戰(zhàn)。
其實,林彪已于10月27日乘火車到達錦州,第二天到了沈陽,與東北局的彭真會合。只不過此時林彪還是“光桿司令”,連電臺都沒有,所以沒有與延安聯(lián)系。
10月31日,為建立統(tǒng)一的指揮,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東北局的命令,同意東北局10月22日提出的干部配備方案。
因為蘇聯(lián)與蔣介石簽訂有條約,不允許八路軍在東北活動,進入東北的部隊只得以東北人民自治軍的名義行事,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為第一、第二政委。
這時候,中共中央和東北局都提出“御敵于國門之外”,甚至喊出了“最后一戰(zhàn)”的口號,似乎在北寧路打幾個好仗,和平就手到擒來了。表面看,東北的形勢對東北人民自治軍很有利,也確有獨占東北的可能。華北根據(jù)地控制著通往東北的主要交通干線,華東根據(jù)地也可以配合,而蔣介石卻遠在大后方重慶,鞭長莫及。但實際上,東北問題非常復雜,牽涉到“三國四方”(美國、蘇聯(lián)、中國及其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chǎn)黨)。蘇聯(lián)和國民黨有“交易”,美國又幫助國民黨運輸美式裝備和打過硬仗的主力軍。
林彪致電毛澤東,提出第一期作戰(zhàn)設想
11月1日,國民黨第十三軍被塞進31艘美國軍艦,在秦皇島登陸,開始進攻山海關。
東北人民自治軍的部隊來自全國各地,長途行軍疲勞不說,按黃克誠11月26日致毛澤東電報的說法,他們面臨的局面是“七無”——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食、無經(jīng)費、無藥、無衣服鞋襪,有些主力部隊還缺槍少彈。原以為東北什么都有,出發(fā)時按上級要求槍彈盡量留在老根據(jù)地,但到東北后發(fā)現(xiàn),倉庫里的新槍都被新發(fā)展的部隊拿走了,他們現(xiàn)在只能以血肉之軀鑄“長城”了。
這樣的情況怎么打大仗呢?11月3日,林彪專電毛澤東,提出第一期作戰(zhàn)的預定方針,即爭取時間,掩護主力在東北接收武力并裝備訓練部隊,進行地方工作,建立城鄉(xiāng)政權,以小部隊消耗登陸的頑軍。11月5日,林彪再電毛澤東,提出第一期作戰(zhàn)擬分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在??冢ú恢獢橙斯ツ膫€海口)無絕對把握使敵主力后撤;第二,集中主力消滅其一路;第三,對其他路敵人予以遲滯牽制;第四,進行沈陽大保衛(wèi)戰(zhàn),以一部守城,主力控制于適當?shù)攸c,打敵之攻城頑軍。
11月13日,國民黨第五十二軍也在秦皇島登陸,配合第十三軍進攻。
11月15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彭真,要求堅守山海關、綏中線,節(jié)節(jié)抗擊,消耗、疲憊敵人。同時讓黃克誠、梁興初兩部開至錦州、錦西、興城三角地區(qū),準備戰(zhàn)場,等敵人進至綏中、興城地區(qū)時,舉行反攻。分作幾次戰(zhàn)斗,一次消滅敵人兩三個師,殲滅敵人三個軍,以從戰(zhàn)略上解決問題。
11月16日,因敵眾我寡,山海關被國民黨軍攻占。東北人民自治軍新編的三個旅還沒有整訓即開赴前線,在興城、錦西一帶節(jié)節(jié)抗擊,但不能阻止敵人前進。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率十三軍和五十二軍沿著北寧線向錦州、綏中撲來,后面還有幾個軍跟進。戰(zhàn)事緊急,東北局決定讓林彪到遼西前線就近指揮。11月19日,林彪離開沈陽,帶著羅榮桓移交給他的蘇靜(時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參謀處兼情報處處長)、李作鵬(時任作戰(zhàn)處處長)等指揮班子和電臺,分乘兩輛敞篷車上了前線。在錦州附近的江家屯,由于司機逃跑,林彪只好裹一件以前從日軍那里繳獲來的黃呢子大衣,騎馬前行。
林彪不同意拒敵于東北之外
11月21日8時,林彪在錦西前線急電中央軍委:連日來我在興城、錦州一帶所見所聞,我部隊參加作戰(zhàn)者疲憊渙散,戰(zhàn)斗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訓練。梁(興初)師剛到,黃(克誠)師尚未到,遠落敵后。各部皆疲勞,武器彈藥不足,而未得到補充。衣鞋缺乏,吃不慣高粱。缺乏用費,自總部起各級缺乏地圖,對地理形勢常不了解,通信聯(lián)絡至今混亂,未能暢通。地方群眾則未發(fā)動,土匪甚多,故迂回包圍時,無從知道。敵人利用我以上弱點,向我推進,并采取包圍迂回。根據(jù)以上情況,我有一個根本意見,即目前我軍為避免被敵各個擊破,應避免倉促應戰(zhàn),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后,再選弱點突擊。
這是林彪到東北后發(fā)出的第一份比較重要的電報。
林彪認為打大仗的條件不成熟,但中共中央和東北局還在想著控制中長路和大城市。11月22日,一封署名中共中央的電報仍要求全力殲敵兩個軍。電報中說,據(jù)報蔣兵無斗志,如我以全力堅決打擊之,是能大部或全部加以消滅的,這是決定大局的斗爭。
林彪沒有大功率電臺,無法與延安聯(lián)系,近一周積了一堆電報,就是發(fā)不出去,直到12月3日,才向中央?yún)R報錦州戰(zhàn)況。林彪說:我因對敵情不明,于11月27日占高橋、塔山,但卻撲了個空。旋即分三路向錦州西北追擊前進,于30日黃昏到達大茂堡一帶。得知敵一個師在錦州以北30里一帶,當即決定次日攻擊。但有的部隊未收到電報,故兵力未能照計劃趕上參戰(zhàn)。只有不到4個團的兵力,戰(zhàn)場上缺乏電話聯(lián)絡,不能配合攻擊。顧慮到錦州增援,故脫離敵人。
雖未達到目的,但此舉嚇得杜聿明直冒冷汗,窩在錦州20多天,沒敢再動。
這時林彪的電臺與各部隊還不通,他請軍委轉達,自己帶參謀前往錦西江家屯與黃克誠會合。黃克誠與東北局聯(lián)系不上,便決定按原作戰(zhàn)命令與國民黨軍打仗。他帶領各旅干部勘察地形時,碰上林彪派來聯(lián)絡的李天佑,才知道林彪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在離他們只有10公里的村子里。
黃克誠當面向林彪陳述了建立根據(jù)地的建議,林彪當即采納,并命令黃克誠師轉移到義縣、阜新一線發(fā)動群眾。不久,國民黨軍向義縣進攻,林彪和黃克誠撤到阜新。
國民黨軍又向阜新進攻,黃克誠建議林彪先撤,林彪遂率山東梁興初、羅華生兩師及新四軍三師七旅,撤到康平、法庫一線。黃克誠留十旅和獨立旅分散在阜新以北、彰武東西一帶消滅土匪,發(fā)動群眾,建立根據(jù)地。
蘇靜回憶:剛進東北混亂到什么程度,說了都讓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親自帶李作鵬和一個小分隊去打土匪。初來乍到,敵情也不了解,偵察員出去活動不了。在高橋打了一個小仗,抓了幾個俘虜,一問,才知道敵人跑到我們前面去了。當?shù)乩习傩諝g迎國民黨,要下我們偵察員的槍。打上一小仗,一個團要留下一個營抬傷號,這怎么可能有戰(zhàn)斗力?而杜聿明連林彪和江擁輝通的一次電話內容都搞到了。那時才深切體會到,沒有根據(jù)地,不要說打仗,連腳都站不住。
11月24日,上級通知:國民黨可能派兵襲擊沈陽,我軍準備在沈陽城與敵人展開巷戰(zhàn),以保衛(wèi)馬德里的精神保衛(wèi)沈陽。每個干部都發(fā)了步槍、手槍和手榴彈。11月25日,林彪兩次建議東北局和自治軍總部移到海龍,部隊絕大部分離開城市,以延吉、臨江、通化為中心建立根據(jù)地。形勢危急,但東北局個別領導卻戀著大城市。最后林彪火了:誰想占沈陽誰占,我可要把部隊撤走了。接著,林彪指揮部隊先后撤出綏中、興城、錦西等地。
本來,林彪提出想在錦西山地打一個大殲滅戰(zhàn),但此時錦西決戰(zhàn)已經(jīng)沒有意義。林彪放棄以沈陽決戰(zhàn)為中心的第一期作戰(zhàn)計劃,采納黃克誠的意見,主動放棄錦州,撤到義縣、阜新一線,開展群眾工作。
就在林彪離開沈陽的那天,蘇軍將中長路沿線及城市全部移交給了國民黨。
11月26日,國民黨軍占領錦州、義縣。中共全部控制東北的條件實際上已經(jīng)不存在了。部隊損失也很大,從山東來的一個連120多人,病的病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
林彪、黃克誠、羅榮桓、張聞天、陳云等,都先后向中央提出過放棄大城市的意見或建議。
11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起草《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的指示:我黨現(xiàn)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jù)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jù)地。
建立根據(jù)地的工作遲遲處于紙上談兵階段
12月5日,彭真致電中央軍委并林彪,提出除北寧路作戰(zhàn)部隊外,我仍可以集中3萬至4萬主力爭奪沈陽,并可集中1萬主力再奪長春。同一天,高崗和陳云復電否定:我獨占東北已經(jīng)不可能,因此不應以爭奪沈陽和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制長春鐵路兩側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利用冬季整訓15萬野戰(zhàn)軍,建立20萬地方武裝,以準備翌年春天的大決戰(zhàn)。
12月7日,中央復電:我企圖獨占東北,特別是獨占東北一切大城市已經(jīng)肯定不可能。我們目前不應以爭奪沈陽、長春為目標布置一切工作。
12月11日,林彪發(fā)出關于今后工作方針的長電,建議對東北斗爭須作長期與大規(guī)模打算。以部隊現(xiàn)狀勉強打仗,則結果多不佳。準備度過整個冬天,在明春再集中打大仗。
12月13日,林彪又兩次建議,應著手殲滅土匪和建立根據(jù)地,并提出了建立根據(jù)地的重點地區(qū)和時間。12月19日,林彪又發(fā)一電,要求對他的前幾份電報予以研究,給予指示。
12月24日,國民黨軍進入沈陽。
同一天,劉少奇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說:東北情況我不會比你們更清楚,但我對你們的部署總有些不放心,覺得是有危險性的。你們主力部署在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周圍及南滿,似乎仍有奪取三大城市的態(tài)勢。你們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鄉(xiāng)村,如果頑軍一旦控制大城市,你們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時,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于被動。你們今天必須放棄爭取東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圖。你們今天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可靠的根據(jù)地,站穩(wěn)腳跟。否則恐有一時陷入被動之危險。
12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給東北局的指示電: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就是說把大城市讓給國民黨,我們丟掉汽車,脫下皮鞋到農(nóng)村去,發(fā)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根據(jù)地。這是東北至關重要的戰(zhàn)略方針。
可是,正當林彪準備把部隊分散時,中央根據(jù)當時與國民黨談判的結果,又要他主動出擊。面對這個轉變,林彪表示懷疑。
1946年1月5日,林彪電詢中央:國內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則我在東北主力目前應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戰(zhàn);如不可靠,則仍分散建立根據(jù)地,準備應付敵明年之進攻。盼復。
1月6日,中央回電:國內和平有望,目前階段并可能是最后的一戰(zhàn)。
1月10日,林彪向中央報告:根據(jù)中央8日、9日的部署,此間作戰(zhàn)部隊決定明天開始出動,向阜新、新立屯一帶前進,消滅留在該地之敵一個師。
然而,剛與敵人交上火,情況又有了變化。1月12日,劉少奇以中央名義向林彪、黃克誠連下三道命令:你們對頑軍進攻務必于1月13日24點以前停止,否則違法。林彪很不理解:國民黨軍已經(jīng)分散,我集中兵力很有把握取勝,現(xiàn)在卻要停止。1月14日,林彪致電中央,提出一大堆疑問:我駐軍地區(qū)與城市,頑軍是否有權進駐?如有權進駐,則我之后方即難設立。倘頑軍開入后,實行高度分散,以合法地位控制政權,限制群眾運動,則我既不能在軍事上打他,又無合法地位進行群眾工作。如我無政權、財權,則部隊衣食、供給如何解決?如我無一定的整塊立足地區(qū),則頑軍一旦翻臉,我豈不無立足地區(qū)?
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lián)軍。
林彪堅決要打一仗。1月15日,他請示中央:以現(xiàn)在敵之分散情況,我們如配合熱河部隊采取各個擊破方法,消滅杜聿明全部,奪取錦州有充分把握。望中央速考慮,是否讓我們開始攻擊。我意最好利用國民黨對東北問題拒絕談判以前,我們開始攻擊。中央答復:國民黨在各方面已遵令停戰(zhàn),15日只個別地方有戰(zhàn)斗。你們現(xiàn)在絕不要攻擊。
秀水河子打了漂亮的一仗
然而,國民黨方面玩兩面手法。在談判的同時,杜聿明下令兵分三路掃蕩鐵路沿線,北路向法庫縣城西的秀水河子等地進攻。我方的電臺直接抄下了敵人的電報并破譯。林彪很高興,決定在秀水河子打一仗。以前都是中央供給情報,現(xiàn)在自己也可以獲得情報了,打勝仗就有了把握。
2月9日,林彪在秀水河子的小學教室召集營以上干部會議,說這一仗不能避免,這一戰(zhàn)的意義是爭取我軍在東北的地位。只有浴血奮戰(zhàn)與輝煌偉大的戰(zhàn)果,才能較多地分給我們以生存的根據(jù)地。林彪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建立根據(jù)地。
2月10日,林彪親自向山東軍區(qū)一師和新四軍七旅布置作戰(zhàn)任務。這兩支部隊都是一一五師的老底子,尤其是七旅,紅軍時期林彪曾在這支部隊當過連長。林彪對梁興初和彭明治說:這一仗關系重大,必須打得很藝術、很堅決,切不可魯莽草率。一向少言寡語的林彪,這次講得特別仔細,反復談他琢磨出來的“一點兩面”戰(zhàn)術。
2月11日,敵十三軍八十九師二六六團進至秀水河子,與二六五團會合。林彪認為:該部遠離主力一天的路程,我軍在力量上占優(yōu)勢。2月13日,林彪下令山東軍區(qū)一師和新四軍七旅包圍秀水河子。當晚10時發(fā)起總攻,14日破曉將1500多敵人全部消滅,還繳獲了38門炮、100余挺輕重機槍等。
國民黨軍不敢再輕舉妄動,暫時停止了前進。杜聿明連夜給蔣介石發(fā)電報,認為秀水河子一仗,表明共軍日益強大,戰(zhàn)略、戰(zhàn)術機動神速,非增加兵力不可。
毛澤東發(fā)來電報:甚喜。在頑敵進攻下如能再打兩次這樣的戰(zhàn)斗,國民黨將不得不承認我在東北的地位??上?,秀水河子的運氣不再,沙嶺子失利后,接著保衛(wèi)撫順、本溪、丹東、遼陽,保衛(wèi)一個丟一個。
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大傷了元氣
這時候,建立根據(jù)地仍然提不到議事日程上,延安還是在想“和平民主新階段”,還是想與國民黨平分東北。這樣,就要把國民黨軍阻在四平、本溪。3月24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為配合我黨同國民黨的談判,在蘇軍撤退的同時,不惜犧牲,奪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三市及中東路全線。為此目的,我應力爭阻敵于四平以南。這就有了四平保衛(wèi)戰(zhàn)。
四平要不要守,守到什么程度,毛澤東和林彪有分歧。按林彪的意思,他不會在四平這棵樹上吊死,但還是要服從全局。從3月下旬到4月上旬,在鐵嶺至四平之間,林彪指揮部隊運動防御,節(jié)節(jié)抵抗,掩護部隊向四平地區(qū)集結。
4月初,林彪抵達四平。4月4日,林彪致電中央:決心集中六個旅在四平地區(qū)作戰(zhàn)。4月6日,毛澤東回長電,認為非常正確,并強調:黨內如有動搖情緒,哪怕是微小的,均須堅決克服。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復肉搏戰(zhàn)斗,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shù)千傷亡,亦在所不惜。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殲滅進攻之敵一個師。上述兩仗如能打勝,東北局面即可好轉。
戰(zhàn)略重鎮(zhèn)四平,是長春和哈爾濱的南大門,東北縱橫兩大鐵路的樞紐,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東北民主聯(lián)軍要保住北滿的半壁江山,不得不在四平?jīng)Q戰(zhàn)。不僅毛澤東發(fā)出死守四平的指示,蔣介石也發(fā)出手令,說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四平街一役,奠定收復東北之基礎。
只有林彪不這樣認為。4月11日,在給中央和東北局的電報中,林彪說:在蔣介石繼續(xù)增兵東北的情況下,我固守四平和奪取長春的可能性,以及東北和平迅速實現(xiàn)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軍方針似應以消滅敵人為主,而不應保衛(wèi)城市,以免被迫作戰(zhàn)……故我意目前方針似應脫離被迫作戰(zhàn),采取主動進攻。
4月13日,毛澤東急電林彪: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到華后東北可能停戰(zhàn),國民黨方面必于數(shù)日內盡力攻奪四平、本溪。望注意在可能的條件下,擊退其進攻,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談判。
4月上旬,東北民主聯(lián)軍主力部隊陸續(xù)抵達四平地區(qū)。戰(zhàn)前,黃克誠在林彪征求意見時提出,先打三路中較弱的一路,這樣可以打亂敵人的部署。林彪采納,部署以四平為中心,組織三道防線,把主力放在城外,尋求運動中殲滅敵人。第二道防線在四平城邊堅守,城中只留少數(shù)兵力,準備打巷戰(zhàn)。
短短幾天,毛澤東連續(xù)給四平前線發(fā)來十幾份指示電。4月20日,連發(fā)三電。4月21日,又連發(fā)三電。4月22日,毛澤東致電林彪:望死守四平,挫敵銳氣,爭取戰(zhàn)局好轉。
然而,守城部隊可支持不住了。黃克誠一連給林彪發(fā)去幾封電報,建議從四平撤退。林彪既不回電,也不撤退。黃克誠急了,于5月12日干脆直接給中央發(fā)電報,就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及東北局勢提出意見,請中央考慮,結果還是石沉大海。新中國成立后,黃克誠與毛澤東談起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毛澤東說固守四平是他決定的,黃克誠說你決定的也是錯誤的。
4月底,國共雙方都同意組織聯(lián)合政府接收長春。4月30日,毛澤東致電林彪:時局正在變化,明后日可能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目前不要向敵人舉行大規(guī)模的進攻,但同時要求死守四平,寸土必爭。而就在這一天,蔣介石拒絕馬歇爾和民主黨派的停戰(zhàn)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杜聿明決定先攻本溪,再攻四平。
像四平這樣大規(guī)模的陣地戰(zhàn),過去從來沒打過,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政治仗。林彪雖然不同意保衛(wèi)四平,但此時已經(jīng)無可奈何。他提出在敵后開辟第二戰(zhàn)場,毛澤東同意,贊揚這是一個勇敢的計劃,并提醒他多加兩個旅。但敵眾我寡,敵人還是占了本溪,向四平進攻。
塔子山是四平左翼防線的要點。山不大,但居高臨下,可以控制四平東北一線的陣地,如果失守,等于抄了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退路。李作鵬曾回憶說:至5月17日,敵已占領我軍335高地、平崗以及哈福等陣地。5月18日,敵新六軍在大量飛機、大炮和坦克配合下,付出重大傷亡后,占領了我塔子山陣地。林彪本來讓塔子山再支持一天,至此只得改變主意。他沉思一會兒,說是轉移的時候了,敵人在四平已碰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現(xiàn)在給他個包袱背上。我們已經(jīng)大量消耗了敵人,并贏得了時間……
再不撤退就被敵人包餃子了,林彪決定一邊撤一邊向中央報告戰(zhàn)場情況。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回電: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xiàn)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斗爭是有歷史意義的。如果你覺得繼續(xù)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滯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zhàn)轉變?yōu)檫\動戰(zhàn)。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tǒng)屬于你,不應分散。究應采取何項方針,由你根據(jù)情況決定。
毛澤東的電報到達時,四平早已是一座空城。韓先楚回憶說:我們深夜悄悄退出四平。第二天一早,蔣軍還不知道,又用大炮轟。到下午,他們才占領四平。
歷時一個月的四平保衛(wèi)戰(zhàn),至此悲壯結束。
林彪連哈爾濱也準備放棄
公主嶺至長春一線無險可守。5月19日,林彪與彭真、羅榮桓等在范家屯會合,討論今后的作戰(zhàn)方針。有人主張繼續(xù)堅守長春,不能再退。林彪不同意,主張撤到松花江以北。他說,長春人口近90萬,防線數(shù)百里,需要大量守軍,如敵人先圍城,同時集中飛機、大炮掩護步兵攻一點,我則可能既不能守城市,又喪失運動戰(zhàn)的機會。羅榮桓同意林彪的意見,也力主撤退,說長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線又寬,現(xiàn)在部隊打得很疲勞。如果守長春,敵人從梅河口沿奉吉線插到吉林,就會把我們的后方打個稀爛,不但長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滿蒙古大沙漠不可。
東北局最后決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哈爾濱。
5月23日,毛澤東電令彭真、林彪:一、望堅守公主嶺;二、如公主嶺不能守,應堅守長春,以待談判;三、立即部署公主嶺及長春的守備;四、我們正在南京談判讓出長春,交換別的有利條件。但必須守住長春,方利談判,否則不利。
林彪當日回電:我軍自四平防線撤出后,連日一面抗擊敵人,一面進行轉移,白天受敵機轟擊,行軍多在夜間,部隊甚疲憊,被敵人切斷掉隊的甚多,目前無法組織兵力進行戰(zhàn)斗。已令各部如遇敵時,則向敵進路的側面轉移,避免單獨決戰(zhàn)?,F(xiàn)具體敵情及各部具體情況均無法得知,我電臺正在轉移中。彭真回電:長春方面幅員廣大,周圍地勢平坦,我兵力不足,不可能固守。為避免被迫作戰(zhàn),我們決定撤出長春。昨夜退出,現(xiàn)已抵哈爾濱,林仍率主力在前線指揮。
1946年初夏,是東北戰(zhàn)局最困難的時候。四平、長春相繼失守。撤退時,林彪身邊的作戰(zhàn)科長帶實力統(tǒng)計表投敵,暴露了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困境,國民黨軍乘機猛追。
羅榮桓回憶:從長春撤到哈爾濱時思想很混亂,全軍不知所措。這個仗,打得可真被動。我們一個勁撤,敵人在屁股后一個勁追,像拖了根尾巴。有的部隊跑不贏落到敵人后面,部隊幾乎喪失了戰(zhàn)斗力。
林彪一路撤向哈爾濱。本來敵人很容易追上,為什么沒有追上?國民黨軍打的是正規(guī)戰(zhàn),追一陣,架起炮來轟,然后再追。東北民主聯(lián)軍派小部隊擋一陣,然后就跑,這就跑遠了。
6月1日,林彪分析:以目前我軍之渙散狀態(tài)與北進之敵作戰(zhàn),則可能造成敗仗,失去哈爾濱。6月2日,東北局致電中央,準備放棄哈爾濱,擺脫被動,休整部隊,并部署各地獨立堅持。6月3日,毛澤東回電同意:采取運動戰(zhàn)與游擊戰(zhàn)的方針,實行中央去年12月對東北工作的指示,作長期打算,為在中小城市及廣大鄉(xiāng)村建立根據(jù)地而斗爭。
戰(zhàn)事第一,毛澤東把重擔交給了只是中央委員的林彪
從沈陽、錦西、阜新、法庫、撫順、四平撤退到吉林,再到九臺,林彪身體就垮了,到舒蘭病倒,高燒不退,飯也少,覺也少。林彪沒進哈爾濱,而是住在哈爾濱東南100公里的五常。杜聿明侵占四平、長春、吉林后,想一鼓作氣拿下哈爾濱。哈爾濱當時很緊張,東西都裝上了火車,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部后勤部也轉移到佳木斯。林彪認為松花江以南的城市都可以給敵人,哈爾濱、齊齊哈爾也可能失守。部隊應考慮向敵側后和后方運動,一度甚至有南下到遼南打游擊的設想。林彪對開展運動戰(zhàn)信心十足,認為敵人越前進就越分散,對我越有利。敵人占了就要守,這么多城市守起來,兵力就分散了,我們就可以各個擊破。敵人背得越多越好,拖得走不動了,我們再來一個一個地吃掉它,必能造成東北大規(guī)模的勝利。
蔣介石也不是傻子。他派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到沈陽督戰(zhàn),說只要拿下四平,談判就有了面子,不必再占長春。而杜聿明堅持要打長春,說現(xiàn)在停戰(zhàn)對共軍有利。長春是東北首府,小豐滿水電站是東北最重要的電力來源,如果被共軍控制,整個東北的用電都成問題。杜聿明說有把握打下長春,白崇禧不得不同意。
東北的軍事斗爭,有兩個非常危險的時期。1945年冬沿北寧線的作戰(zhàn),如果當時過早與敵人決戰(zhàn),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再就是這次四平撤退,如果敵人繼續(xù)增加兩個軍,那就很危險了。幸虧山東戰(zhàn)場上大打起來,救了東北。占領長春后,杜聿明也顧慮戰(zhàn)線太長,停了下來。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這才在哈爾濱站穩(wěn)了腳跟。
毛澤東電告東北局和林彪,立即部署堅守哈爾濱10天,至要至要,并要林彪到哈爾濱主持。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后,東北局掌握大政方針,林彪專管戰(zhàn)事,指揮上不統(tǒng)一。毛澤東認為要明確一下。他電告林彪并彭真等,東北停戰(zhàn)問題由林親自掌握,并決定應付策略。雖然東北有彭真、高崗、陳云和張聞天四個政治局委員,彭真和陳云還是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但毛澤東仍把重擔交給了只是中央委員的林彪,畢竟此時的東北戰(zhàn)事第一啊。
6月16日,毛澤東在修改劉少奇為中央起草的關于東北局主要領導分工的決定中指出:目前東北形勢嚴峻,為了統(tǒng)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并以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
接到毛澤東指示,東北局派高崗和譚政到五常,接林彪回哈爾濱主持工作。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