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順
大家可能都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周總理,為什么中國的路叫“馬路”,“馬路”不是馬走的路嗎?周總理就回答道:因為中國人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在當時情境下,周總理的回答的確顯示了他的聰明智慧和外交才能。然而靜下心來,我們再次思考這個問題,“馬路”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
一般人認為,“馬路”一詞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18世紀末,工業(yè)的發(fā)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愈來愈高,在這種情況下,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為龜背型,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后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在中國,“馬路”蘊含著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淵源,它是中國語言的獨特創(chuàng)造?!榜R路”這一詞語的產生,與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代漢語詞語中可看出,有“馬”常有車,形容交通繁忙,人們常說“車水馬龍”;描述旅途勞頓,則有“車殆馬煩”;稱許交通工具堅固良好,又有“車攻馬同”;即便今日交通費,又都說成是“車馬費”。然而人們心里很清楚,這里面實際并沒有“馬”什么事。
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早在夏代已經有了車。在目前所見最早的漢字材料——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車的形象已是形形色色。由此可以推知,車早在漢字發(fā)明之前,即已在先民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故其形制在早期漢字中會有種種的表現(xiàn)。其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車在軍事中的應用。在上古時代,軍事被人們視為頭等大事,而車則是一種最重要的戰(zhàn)爭工具?!败姟弊制湓熳忠鈭D正反映了車在古代軍事活動中的實際作用:在打仗時用以乘載將士作戰(zhàn),不打仗時則用以環(huán)繞士卒而扎營。計數車的量詞為“乘”,而“乘”的多少又成為古代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標準,所謂“萬乘之國”,實際是指具有上萬輛戰(zhàn)車的軍事大國。這一系列語言文字現(xiàn)象,都反映了軍事這一上古時代最重要的人事活動對于車的仰賴。
因為車的重要,才導致了人們對道路的關注和講究。上古時代的規(guī)范道路,完全是按照行車的要求修建的:能夠容納三輛車并駛的叫“路”,能夠容納兩輛車并駛的叫“道”,能夠容納一輛車行駛的叫“塗”……由此看來,今日所謂“馬路”在上古時代應該叫“車道”,那么“馬路”之稱又如何能夠成立呢?其中的奧妙在于,上古時代的“車”與“馬”本是二位一體的。這種情況從“御”字可以看出。
“御”字按《說文》里的解釋是:使馬也。其實使馬,實際所涉及的不光是馬,而是表示駕車。《莊子·達生》里說:“桓公田于澤,管仲御?!币馑际驱R桓公打獵,管仲替他駕車?!笆柜R”與“駕車”,在今天來看是兩碼事,但在古代卻被融合在一起。這種現(xiàn)象其實發(fā)端于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事實:上古時代,馬并不單獨用來騎,而總是與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古人說到馬,即包括著車;而說到車,也就意味著有馬。
戰(zhàn)國以前,馬被單獨騎乘是極為罕見的,甚至被視為怪異。這種心態(tài)在“騎”字之中有著充分展現(xiàn)。“騎”字在《說文》里本義為“跨馬也”,即人直接騎在馬上。而此字始見于戰(zhàn)國,這正與戰(zhàn)國以前無單騎的民風相符。還有,“騎”字是從“奇”字而來,說明上古之人以騎馬為奇異之事,故將“奇”的語音形式賦予了“騎”。
從以上所說可以看出,上古基本交通手段是以馬駕車,也就是說,馬只是作為車的動力而在交通中發(fā)揮作用。車馬既然總是難舍難分,行車的道也便不免成了跑馬的路,稱之為“馬路”也就十分自然了。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