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鳴
報載,廈門整治街頭小廣告出狠招,江頭社區(qū)的治安巡邏隊抓了四個貼小廣告的“現(xiàn)行”,隨即用他們身上帶的小廣告貼滿了他們的全身,然后逼著他們?nèi)デ宄V告。這幾位連臉上都貼滿了“膏藥”的先生,一臉的無奈。
按中國的傳統(tǒng)。百姓犯了錯,必須接受懲罰,懲罰不僅是肉體上的,也包括精神和人格上的羞辱。比如將人抓到衙門去褪了褲子打屁股,在站籠里罰站,判死刑的要插上牌子游街。如果不見官,民間的懲罰也類似??偟膩碚f,凡是懲罰,羞辱是免不了的,屬于懲罰內(nèi)涵中的應有之意。
在中國,無論如何反傳統(tǒng),傳統(tǒng)卻總是揮之難去。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人權(quán)的理解依然有些茫然。我們似乎不知道,即使再卑微的人,也一樣是有人格和尊嚴的,而且要尊重人家的人格和尊嚴。
我們的文化里,人格或者尊嚴這樣的概念,在以前是沒有的,類似的東西只有“面子”。最重要的,面子是有等級的。一般說來,等級高的人面子大,遮蔽范圍大,等級低的人面子小。遮蔽的范圍也小。無論面子大小,只要傷及面子,總是令人難堪的事情,往往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不舒服。只是這種羞辱性懲罰的運用,往往強化了人們的暴虐心態(tài),只要有機會,大家都樂于表演羞辱別人的鬧劇,或者觀看羞辱人的表演。
羞辱發(fā)生的時候,往往是眾閑人狂歡的時刻。文革時,無論給大人物帶高帽子游街,還是給村里的“破鞋”掛上真的破鞋示眾,參與的人都一樣的興奮。不過,在正常年景,最易發(fā)生的懲罰性羞辱,還是在最底層的人們身上。廈門發(fā)生的事情,如果那幾個貼小廣告的人是治安聯(lián)防隊一個社區(qū)的,可能命運未必會如此慘,但是,這些看上去和民工一樣的外地人,有誰會在意他們的感受呢?
一個不懂得尊重人的社會,人是沒有地位和尊嚴的,今天落在外地民工頭上的羞辱,只要機會成熟,同樣會落在另外的人的頭上——無論他地位多高,人活得多么體面。從本質(zhì)上講,對犯錯甚至犯罪人的羞辱,如果能對這些人有什么改變的話,那么更可能的就是讓他們變得更加暴虐。仇恨心理更加惡化。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