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炸春雷,煥發(fā)了神州遍地生機;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催開了《東坡赤壁詩詞》這株詩苑報春的紅梅!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城黃州,人文薈萃。《東坡赤壁詩詞》先后在黃岡地、市委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扶持下,在鄂東這塊熱土上,應運創(chuàng)刊,破土拔節(jié),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創(chuàng)刊二十五年來,凡幾遷社址,幾易正副主編。幾改版面(由直改橫,由小改大,由季刊改雙月刊),且由國內到國外公開發(fā)行,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從涓涓泉流匯入浩蕩澎湃的長江大川,滋潤著詩國神州廣袤的沃野和千百萬人欣欣向榮的心花。
我?guī)缀跏恰稏|坡赤壁詩詞》成長過程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創(chuàng)刊之初,我正在成人高校執(zhí)教唐詩宋詞,與其時擔任主編的丁永淮君是莫逆之交,過往甚密,我倆既是大學同窗學友,又是常在一起切磋詩藝的詩朋文侶,志趣相投,一拍即合,欣然應邀參與力所能及的詩詞活動。改革開放之初,永淮同志曾參與創(chuàng)建中華詩詞學會活動并首任理事。歸來即取得了當時地委行署領導的積極支持。方道南、宋自重、喬平、黃耀武等領導同志還具體指導積極參與了東坡赤壁詩社籌建和創(chuàng)刊等備工作,得到了多方的熱烈響應,迅速調集精兵強將,不斷充實骨干力量,從早期坐鎮(zhèn)詩社辦公的詩壇宿將童懷章、繆英、葉鐘華、舒徐到以后的王靜平、雷于懷、吳聞章、熊文祥、白戰(zhàn)存、吳洪激、袁修鈞等,還有許多骨干成員。人人都敬業(yè)愛崗,以社為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立足黃岡,面向全國,廣結海內外詩朋文侶,弘揚時代精神,提倡多樣化風格,與時俱進,開辟新欄目,量中求質,以質取勝,海納百川,遂有今日,迎來百期慶典。自創(chuàng)刊伊始,我就與此刊結下了不解之緣,或欣然接受約稿,或時而登門造訪,送稿上門,與之斟酌推敲,獲益良多。自試刊及第二期起,便常在該刊上發(fā)表了好些拙詩拙文,我并未留意一一累計,也許總該有近百首(篇)吧。但還記得我公開發(fā)表的舊體詩詞處女作《夜觀武漢長江大橋》:“流金溢彩漾銀鱗,波臥霓虹月映燈。風掣鐵龍船破浪,笛聲喚醒一江春?!本涂l(fā)在第二期上。這首起步之作,說實在的,敝帚自珍,也不過是前三句用的是意象密集和意象疊加表現(xiàn)手法,而末句還加上了象征才算有點韻味吧,但卻被后來的《中華詩詞》及多種選本上轉載了。從此也激發(fā)了我寫舊體詩詞的某些興趣,兼之我正在執(zhí)教詩詞,也想乘機親自體驗一下前人創(chuàng)作的“此中甘苦只自知”的滋味吧,便常發(fā)一些詩詞拙作;還時常將我在詩詞教學中的點滴創(chuàng)獲,寫成短文(諸如:意象疊加、刷色、欲露還藏、詩詞煉眼,彼消此長之類)在該刊上陸續(xù)發(fā)表出來,同詩友們交流交流,以征求詩友們的賜正!后來就這樣日積月累,聚腋成裘,終于著成一本三十萬字的微觀詩藝論著——此即稍后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品賞百法》,一印再印,又經《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詩詞》和該刊等十余種報刊評介,在詩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有兩篇詩人專訪(賀敬之、雁翼)在該刊首發(fā)后,又在臺灣和內地多家報紙和選集中轉發(fā),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是觀之,我和《東坡赤壁詩詞》的確是很有緣分的,我也就是從這兒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走向《湖北詩詞》,走向《中華詩詞》,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冬夏,走到了今天,雖然已年逾古稀,還只出過四本淺談詩藝的小冊子(除上述《百法》外,尚有《詩藝縱橫》、《詩趣百味》、《詩藝管錐》)和見于多種報刊的一些散文,實在也說不上能有什么成就感,只是還不敢百無聊賴,虛度年華,還總想為繁榮中華詩詞事業(yè)盡點綿薄之力。而今,雖客居江城,卻仍時常心系黃州,我的根還在那兒-阿,那兒就是我的娘家呀!恭逢《東坡赤壁詩詞》百期盛典,請接受這個他鄉(xiāng)游子發(fā)自肺腑的心聲和美好的祝愿:
堯天舜日春光好,改革東風鼓滿樓。
盛世迎來刊百卷,千紅萬紫競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