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
一對黑發(fā)夫妻攜手到白頭,在感慨人生苦短、歲月無多的時候,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也擺在了老夫老妻面前:如果有一個人先去了,剩下的他或她該如何走過喪偶后的歲月?
煲湯第一步,學(xué)會理解
劉大爺今年64歲,是個愛說愛唱的“老頑童”。可是,最近卻有一陣子沒有聽到劉大爺?shù)臍g聲笑語了。問他是怎么了。他一臉憂郁地說:“老伴走了,我哪能樂呵起來?罷了,罷了,不唱了?!眲⒋鬆斬E著背,孤獨地走進樓道里……
心的寂寞是最難耐的。兒女固然是至親骨肉,但各自都有各自的一份忙碌,不可能像老伴那樣與老人終日廝守;老友固然有的是時間,但友情畢竟與夫妻感情不可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對于感情篤深的老夫老妻而言,喪偶的打擊往往不亞于一次七級以上的“人生地震”,不論從框架還是到細(xì)節(jié),都給原有的“家”的概念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心靈的創(chuàng)痛,情感的傷痕,也正是從那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不少人在老年喪偶后,往往會郁郁寡歡、自我封閉、心情沮喪,人看上去一夜之間就變得蒼老了許多。
煲湯第二步。學(xué)會開導(dǎo)
既然愛人已駕鶴而去,生者就總要撥開悲傷的陰云,回到灑滿陽光的生活中去,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樣做既是對自己的負(fù)責(zé),更會讓故去的伴侶含笑九泉。
為人子女者,當(dāng)自己的父母沉浸在喪偶的悲慟中難以自拔時,理應(yīng)承擔(dān)起一些照顧老人生活、安撫老人心靈的擔(dān)子。不妨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娛活動,讓老人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從而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光彩。
煲湯第三步。正確處理“黃昏戀”
張小凡的父親喪偶多年。最近,小凡發(fā)現(xiàn)父親的行為很奇怪,他突然變得很喜歡參加社區(qū)活動,回到家總是要給一位姓林的大媽打電話,“到家沒……”這些舉動引起了小凡的注意。小凡對于這種事情是第一次碰上,不知如何處理,害怕自己的舉動無意間傷害父親,為此苦惱不已。
簡單地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老人們的觀念也逐步趨于開放。如果喪偶老人有心找尋自己的“新一半”,作為兒女,也不應(yīng)簡單粗暴地橫刀斷情,把自己變成老人的“再婚殺手”。一切都從老人的角度出發(fā),為老人的幸福設(shè)身處地地考慮,才是老人真正貼心的“小棉襖”。聰明的兒女,是會為自己的父母親捧上一鍋暖人心脾的“心靈雞湯”的。
燒好自己的火
侯威生
有一個擔(dān)水的僧人,長得膀闊腰圓。由于他腳力好,力氣也比常人大,即使一下?lián)?桶水,也面不紅,氣不喘。眾僧見了,都忍不住對他豎起拇指,稱其“神力”。
和他住在一個禪房里的Ok--個燒火的僧人。相比之下,他就長得文弱多了。眾僧經(jīng)常拿二人作比,多取笑燒火僧“肩不能擔(dān),手不能提”。
對眾僧的嘲諷,燒火僧表現(xiàn)得似乎并不在意。既不見他與眾僧辯駁,也不見他偷偷地練體力。他每天總是像往常一樣燒著自己的火。
這天,擔(dān)水僧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向燒火僧問道:“你怎能任人家取笑,還能安心在這里燒火呢?”
“我自知身體單薄,不是擔(dān)水的材料,還是燒好自己的火為好?!?/p>
擔(dān)水僧有些生氣地說:“你應(yīng)該證明給他們看,你并不比別人差。從今天起,你和我一起擔(dān)水!”
燒火僧笑著搖了搖頭,“在我眼里,能燒火和能擔(dān)水是一樣的。”
擔(dān)水僧聽了這話,覺得像是在侮辱自己。
覺察到擔(dān)水僧的異色,燒火僧解釋道:“擔(dān)水需要好的體力和平衡力,燒火何嘗不需要對火候的敏銳感覺和把握呢?眾人夸你,是注意到了你的存在,但我不能因為人家沒注意到我,就放棄燒自己的火。其實,在修行的路上,你我離佛祖都一樣近,一樣遠(yuǎn),沒什么可褒貶的。”
聽了燒火僧的話,擔(dān)水僧有些慚愧,說道:“原本想點醒你,沒想到反而被你點醒了?!?/p>
其實,距離成功,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近,一樣遠(yuǎn)。不要因為聽到別人的掌聲就駐足陶醉,也不要因為遭遇他人的冷漠而放棄自己的“爐灶”。當(dāng)別人因擔(dān)水而成功的時候,你又怎知明天你不會因燒火而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