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麗
棗與中國人有不解之緣。在河南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期,古人就有食棗的經(jīng)歷。舊俗婚嫁時,家人會在床鋪被褥里放上紅棗、花生、桂圓,寓意“早生貴子”。棗還可以充饑解困。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有“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
棗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元代太醫(yī)忽思慧所作的營養(yǎng)學專著《飲膳正要》載“棗味甘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經(jīng)脈生津液”,是重要的食療品。如書中專列有棗粥,多吃可以補益心脾,安神養(yǎng)顏。民間也有“一日食三棗,終身不顯老”的說法?,F(xiàn)代研究表明,棗富含維生素C和果糖,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棗還是重要的藥物,性甘味溫,主益氣扶正。古人許多名方都喜用棗入藥,如著名的《傷寒論》中112張方子,其中應用大棗入藥的就有40張(次)之多。棗在中藥里常常與姜配伍,起溫中散寒、調和營衛(wèi)的作用。著名的經(jīng)方“桂枝湯”就是以桂枝、芍藥和生姜、大棗、甘草相配,解表散寒,治療風寒感冒。民間也常用紅棗與生姜、茶葉、紅糖煎湯服用,是治療婦女痛經(jīng)、閉經(jīng)的偏方。
另外,大棗與甘草、小麥同煎,取汁服用,就是治療婦人“臟躁”的名方——甘麥大棗湯。所謂“臟躁”病,是一種“喜悲傷欲哭”的疾病,嚴重的時候,患者甚至又哭又笑,大小便失禁,好像精神病發(fā)作一樣?,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神經(jīng)官能癥,多見于心脾氣虛的婦女和圍絕經(jīng)期婦女。有日本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大棗與甘草、小麥的煎劑能抑制腦神經(jīng)的異常興奮,這可能就是甘麥大棗湯治療該病的藥理基礎。
黛玉中暑與香薷飲
楊梅
《紅樓夢》第29回,寫到賈母、鳳姐、寶釵、寶玉、黛玉等人去清虛觀打醮,當時是農(nóng)歷五月初一,天氣卻已經(jīng)炎熱起來了。林黛玉體質虛弱,又患有慢性病,對外界惡劣氣候的耐受力甚差,中暑了。
黛玉在清虛觀中暑之后,回家休養(yǎng),并且吃了“香薷飲”。香薷飲是中醫(yī)有名的方劑,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樸。主要功用為祛暑解表,和中化濕。若在暑夏季節(jié),外感于寒,內(nèi)傷于濕,或受暑熱侵襲,常會頭重頭痛、身熱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瀉、四肢困乏,精神倦怠。此時用香薷飲治療,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主藥香薷,性味辛、微溫,入肺、胃、腎經(jīng),為夏令之解表化濕藥。既能外散暑邪而解表,又能內(nèi)化暑濕而和中,前人稱“夏月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可見香薷是偏于解表利尿的。
厚樸是本方的輔藥,性味辛、苦,溫,入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溫中、下氣、燥濕、消痰之功效,能除濕邪而通行滯氣。厚樸用姜炙,是為了抑制藥物毒性和致嘔吐的副作用,同時增加健胃溫中的作用。
扁豆是本方的佐藥,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經(jīng),能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常用于治療暑濕吐瀉,脾虛嘔逆,能夠暖脾胃,除濕熱。扁豆清炒能增加它的芳香氣味和健睥作用。
香薷本有化濕之性,今得厚樸、白扁豆之配伍,不但能解表散寒,而且能加強化濕、和中之力。本方配伍得當,共奏散寒解表、化濕和中之功效。
除了香薷飲之外,防治中暑還可服用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湯出自《溫熱經(jīng)緯》,藥物組成有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具有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之功效。適用于身熱多汗、體倦氣短、口渴心煩、脈細數(shù)的患者。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毒、生津利尿,西洋參益氣生津,共為主藥;荷梗、石斛、麥冬清熱解暑、養(yǎng)陰生津為輔;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又有矯味作用;粳米滋補脾胃,補充營養(yǎng)。諸藥配合,共奏清熱解暑、益氣生津之效,尤其適用于身體虛弱、氣津兩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