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文
河北南部的邯鄲地區(qū)是我國皮影戲主要分布區(qū),起源可追溯到宋代,是中原皮影戲重要的嫡脈。主要分布于邯鄲市的成安縣、肥鄉(xiāng)縣、磁縣、大名縣、臨漳縣、廣平縣、魏縣等地。2006年該戲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邯鄲地區(qū)部分皮影老藝人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人。
冀南皮影戲陣容由演員、皮影人物、妖獸、桌椅用具、舞臺和樂隊組成。冀南皮影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對白以地方口語和鄉(xiāng)俗俚語為主,幽默風趣,非常口語化,表演起來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所用曲調為“四股弦”“淮調”“大平調”等。
冀南皮影演出時以板胡、二胡、悶笛、三弦、嗩吶、笙等樂器伴奏,武場另配有鼓、鑼、镲、號、梆子等。冀南皮影戲演唱的板式主要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竄板]等。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大救駕][上香盤][拆不斷][風流逛]等。所演劇目以《西游記》《封神榜》《三國演義》《包公案》《隋唐演義》《楊家將》等為主。
冀南皮影戲演員一般有七八個人,操縱皮影的主要是靠一個人,這個人被稱為“掫簽”的。在演出時他要同時執(zhí)兩個以上的影人對打,又要隨著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種細微的動作。操縱影入時的活動量很大,嚴冬露天演出時,經常只穿單衣,其他演員各執(zhí)其事,又相互配合,每場演出,他們都會顯示出全能的本領,連敲帶打,既拉又唱。
冀南皮影制作以牛皮為主材料,造型粗獷古樸,體制簡練,雕繪經合,許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繪,這種雕、繪相結合的風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繪革”的遺風。影人的高度約在一尺左右,造型分為生(老生、小生)、旦、凈(即花臉)、丑等行當。其中文人造型大多只有一只胳膊,武將則有兩只胳膊。騎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動的,下半身則是與馬刻繪在一起的一個整體。民間藝人對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處理,除在人物需要的特點基礎上進行概括夸張外,又受到民間剪紙和戲劇臉譜的影響,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征的造型體制。冀南皮影戲班傳承依然保持傳統(tǒng)的習俗,基本體現(xiàn)原生態(tài)皮影戲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戲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時至今日,大多數皮影藝人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影戲箱也越來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藝人已經沒有了。據在冀南6個縣的統(tǒng)計,現(xiàn)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戲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個減少至不足10個,皮影藝人由過去的近千人減少到100人以下,演出劇目從過去的200多個減少到不足20個,而且演出場次越來越少,演出范圍越來越小。傳統(tǒng)的皮影表演技藝難以得到傳承,其唱腔、口傳劇目、雕制方法等,幾乎面臨失傳。
冀南皮影藝術是研究中國皮影藝術的“活化石”,同時對研究地方文化、語言變遷有著重要價值。冀南皮影與陜西皮影、唐山皮影相比,在造型、劇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著非常強烈的差異。進一步研究發(fā)展冀南皮影藝術,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中國當代民間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