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梁
孫姓人口大約2000萬,《百家姓》的頭一句即“趙錢孫李”,孫姓位列第三。相傳《百家姓》是北宋錢塘一書生所著,當時占據錢塘一帶的吳越王姓錢,孫是他正妃的姓,《百家姓》以“趙錢孫”為前三位,跟當時的政治緊密相關。
一、孫氏淵源
孫姓主要有五大來源:姬姓、羋姓、媯姓、避難改姓、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于康,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監(jiān)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wèi)之寶祭器,欲移康叔于衛(wèi)。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于衛(wèi),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wèi)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衛(wèi)武公佐周伐西戒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wèi)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源出楚國名臣孫叔敖。孫叔敖原名蔫敖,字孫叔,任楚國令尹(同宰相)期間,輔佐楚莊王在諸侯爭霸中脫穎而出,使楚國由偏居南隅的蠻夷之邦,一躍成為稱霸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得楚人擁戴。其后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
第三支系自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并賜姓孫氏。這支媯姓孫氏有25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自子孫避難改姓。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孫氏有3000多年的歷史。
第五支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孫姓的主要事件有:戰(zhàn)國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姓:西漢滕公夏侯嬰之曾孫夏侯頗,隨外祖父姓而改姓孫:三國時孫堅部將俞河改姓孫。少數民族使用孫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孫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多數被同化成漢族孫姓。
據史料考證,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河南;孫叔敖后人的蹤跡已不可考:出自樂安媯姓的孫氏的發(fā)展蓬勃。孫姓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遷徙,散播于華夏各地。
二、郡望堂號
郡望: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明的11世孫孫福。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家之圣孫武之族所在。
汲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堂號:
樂安堂,田書伐苜有功,被封于樂安,故日樂安堂。
富春堂,孫武帶兵法見吳王,為將,戰(zhàn)功赫赫。受封富春,因之得名富春堂。
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著雪光讀書。終成大名。
此外,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治堂”“敦敘堂”“積善堂”“鶴衍堂”“嘉會堂““燕翼堂”“萬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等。
三、楹聯典故
兵家祖:循吏宗。
上聯典指春秋齊國孫武,下聯典指春秋楚國孫叔敖。
閉門聯榻:漱石枕流。
上聯典指清孫鎮(zhèn)不事舉業(yè),與其弟構古棠書屋,閉門聯榻,談古論今。下聯典指晉孫楚隱居,謂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礪其齒。
江東立國;冀北空群。
上聯典指孫權繼承兄業(yè),稱帝于武昌,國號吳。下聯典指春秋秦人孫陽,即伯樂,善相馬,唐朝韓愈文有“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讀書雪夜;作賦天臺。
上聯典指晉孫康映雪夜讀。下聯典指晉孫綽作《天臺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
三孫威振華夏;兩賦名留神州。
上聯典指三國東吳孫堅及孫策、孫枳三父子。下聯典指東晉著名女文學家孫瓊,有《悼恨賦》《箜篌賦》。
字詞曲雅饒西漢;賢士商風冠北閩。
上聯典出來代翰林學士孫洙,文詞典麗,有西漢風。下聯典出明代賢士孫賈。
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全聯為孫中山自題聯。
兵法卓絕傳后世:藥方回春救蒼生。
上聯典指《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下聯典出隋唐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后人尊為“藥王”。
四、歷史名人
縱觀歷史,孫姓名人輩出,不勝枚舉。僅列其最為著名的幾個如下:
1、孫武:孫武是春秋末年齊國貴族、將門之后,孫憑之子,孫書之孫。孫武年輕時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zhàn)勝四帝的作戰(zhàn)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戰(zhàn)爭頻仍,于是離開故鄉(xiāng)千乘,南下吳國,并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成為莫逆之交。在此時,他完成了曠世巨著《孫子兵法》。受用于吳王后,助其稱霸。不過,史書中對孫武的后期生活并無記載,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一說伍子胥死后,孫武退隱江湖;另一種說法為孫武在伍子胥被殺后不久,亦被吳王處死。
2、孫臏: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真名不詳,因其曾受臏刑,故稱。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孫武的后裔。傳師從鬼谷子,為齊將,著名的“圍魏救趙”等戰(zhàn)術為后世開創(chuàng)戰(zhàn)術先河,著有《孫臏兵法》。
3、孫思邈:唐代著名道士,醫(y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薯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30卷,232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yī)學的分類方法。孫思邈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y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yī),“頗覺有懵,是以親鄰中外有瘓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夫成元年(579),以主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學道。煉氣、養(yǎng)形,究養(yǎng)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yè)(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于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成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4、孫中山: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始人,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京病逝,遺著編為《中山全書》。
責編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