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jīng)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供奉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現(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刻。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 ,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刻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shù)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豎直握刀,根據(jù)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刻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nóng)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而職業(yè)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并掙工錢。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制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代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jié)?!保┮云叻N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p>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 酒,勝里金花巧耐寒?!绷硪晃惶拼娙死钌屉[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唐代李遠《剪彩》詩寫道:“剪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雙雙御綏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愿君千萬歲,無歲不逢春?!鄙鲜兰o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于圍飾發(fā)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jù)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jié)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并飾以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jié)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币鉃轵渻赫埜赣H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jié)日禮物?;实墼谶@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在宋代,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許多工藝美術應運而生,并出現(xiàn)了專業(yè)剪紙藝術家。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汴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涂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p>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fā)。室人裝潢成軸……人稱之曰‘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奩,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shù)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nèi)裝潢、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并存,共同發(fā)展。愿剪紙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