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波
隨著新一屆諾貝爾獎的陸續(xù)公布,有關中國本土學者至今無一人選的尷尬現(xiàn)實,便又成為中國媒體和網友共同展開討論的熱門話題。中國學者之所以總只能扮演諾貝爾獎的看客角色,其原委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中國學者的開創(chuàng)性存在不足的欠缺,恐怕也有諾獎評委可能存在偏見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說,不論是自然科學領域,還是人文科學領域,中國學者至今均未有產生足以引發(fā)世情激蕩的研究成果,則是有目共睹的。要令13億中國人無諾獎的受挫局面發(fā)生深刻改變,準確探詢問題根源則恐怕是當務之急;而在筆者看來,低俗的好面子做派是中國人的最大短腿。
需要強調,不論是現(xiàn)象層面的諾獎榮譽,還是實際層面的社會發(fā)展,其根本推動力幾乎都源自各國大學的相關表現(xiàn),這也是筆者將大學表現(xiàn)優(yōu)異與否來作為探討主旨的動因所在。其實,中國人好面子的行為方式不僅傳承久遠,而且表現(xiàn)萬端。多少年來,由于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好面子作為幾乎層出不窮。豪華的大學校門曾經成為議論熱點的事實便是又一例證。
豪華校門只是縮影而已
盡管很多遭貶斥的大學都對網絡上流傳的關于自己校門的高昂造價予以了否定,甚至還以自己校門的造價僅有幾百萬元的事實來標榜自己的節(jié)省意識,但人們的質疑是,僅僅一個校門便要投資數(shù)百萬元,這難道還不夠鋪張嗎?如果將這些錢用來解決貧困學生的學費問題,不是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嗎?甚至還有網友貼出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校門照片,并加了注釋:“已經灰黑的紅磚垛,一個黑色的鐵柵門,紅磚垛上嵌了刻著校名的石頭。我不能不相信,這就是哈佛大學的大門。”
毫無疑問,國內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肯定都知道當了20年哈佛校長的科南特關于大學地位的評價,那就是:“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shù),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p>
對于這樣一則彰顯大學精神的至理名言,國內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卻置若罔聞,顯然,彌漫于整個社會的好面子做派已然將這些“未來精英的塑造者”裹挾進去。
國內諸大學竟相在門臉上展開角逐固然荒謬,但這何嘗不是整個社會好面子風潮的一個縮影?
好面子源自急功近利
正是由于文化積淀與社會現(xiàn)實的交互作用,從而也就使得中國人的好面子作為對自己的創(chuàng)造活力構成了萬劫不復的損害。情況很清楚,潛隱于好面子作為背后的,是強烈的“顯擺”心理。一所大學要靠不斷涌現(xiàn)的杰出人才來展現(xiàn)自己的實力,那需要在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下進行多么漫長時間的努力啊;如果光鮮的外表便能達至展示成就的目的(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確實習慣于以外表是否光鮮來作為判斷標準),那又何必去埋頭苦干呢?筆者曾看過中國某電視機構拍攝的關于神農架野人的專題片,盡管片長達兩百多分鐘,卻沒有任何野人的影象。據(jù)片中介紹,攝制組曾于一天上午登上了神農架頂,下午便撤了下來;這與英國一個攝影師為了拍攝豹子的生活習性而在非洲草原呆了半年之久的情形,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照啊!
正因為任何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造都是艱辛求索的結果,因而,充分體現(xiàn)著急功近利特點的好面子作為,也便從根本上扼殺了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活力;雖然傳承五千年的輝煌文明,雖然建國以來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中國本土卻迄今未能產生一個諾獎獲得者,這不是非常生動地印證了中國人那種急于展示成就的好面子作為對自己創(chuàng)造活力所造成的嚴重戕害嗎?!
海外星云 200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