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藍
1 巴什拉通過詩學的管道,企圖恢復想象與感知的聯(lián)姻,即想象先于感知而存在。他提出了夢想的形而上學:我夢想,故世界通過我的夢想而存在。而在他臆造的火陣里,世界的確在他舉起的火焰里得到了溶化和再鑄。火打開的純凈區(qū)域,火的極限,無論是在火苗的頂端,還是火的心臟地帶,火的容顏流淌著水意的顫動。于是,火成為首鼠兩端的守望,物質(zhì)/精神,實在/虛在,火在轉(zhuǎn)身成為精神的造像時,火沒有忘記自己擱在燒造之外的身體。
我想,一個沒有盡力去懂《燭之火》的人,就容易與詩、形上之思失之交臂。請看它的小標題:“蠟燭的過去”,“燭火遐想者的孤獨”,“火苗的垂直性”,“植物生命中燭火的詩意形象”和“燈之光”等等,用這火用來點燃自己,就像揭開自己的頭蓋骨,點天燈。
2 一個人開始在一件事情上持續(xù)用力,那就像金箔被越攤越開,就像鋒刃從他殺轉(zhuǎn)向自殺。他最終獲得的不是事情的全部,而是事情在通往歸屬過程中的變異,以及事情不斷改變環(huán)境與局部的真相。這種獲得與目睹,可能每個人都不同,正因如此,我們不要去蔑視那些被視作“無用功”的行為。比如,那些在希望在墳塋的磷火上取暖的人。
3 一個人堅持某種理念,并將自己的身心浸淫其中,直到產(chǎn)生出一種深切的、而非強加的認同,那么,這個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止,往往會不自覺地伴有夢中的光輝。這讓我看見從鞘里伸出來的刀尖;我投于墻壁的身影越是渺小,就說明我正在接近真實。當我伸手觸及墻體時,身影還將手的撫摸與叩問,納入到自己的氛圍中。
4 夜色中,日光燈與白熾燈相互交織,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白銀與黃金的品性,看起來,發(fā)明日光燈的人,多半是個左派。
5 為什么我感到了灼熱,卻看不到光?光的側(cè)身形式,成為了暗中的異物。舌尖在找不到詞語出口時,卻擊潰了那陌生的紅唇。
6 天黑下來的時候,我尚未能將鋪在桌面上的雜念聚攏、理順。但是,天就黑下來了。我摸索著那些稿紙,在悉悉索索的聲音中,有個溫熱的東西逐漸被我摸到了,它不發(fā)光,也可能它本就是黑的,但是,卻帶著熱溫……
7 錢鐘書先生說過,黃昏是最容易讓人傷感的時刻。置身于沱茶色的黃昏,總會被一種敗興而溫暖的氣氛所籠罩。我回頭,看見了一柱靜立的火!火就像探入黃昏的錨,用最深的根須,不讓黃昏漂走。
8 我不需要太多的光。太多的光是有害處的,它把那些徘徊在曖昧地帶的東西驅(qū)趕到了黑暗的深處。所以,失名大于失色。
9 我預感到有某種危機在高處搖晃——
它是否跌落,它還會停多久,一直困擾著我。當我為避災而遠遠站開時,才發(fā)現(xiàn),不過是一朵奇怪的花,翻著古怪的葉瓣。從豹子的雙瞳,游弋到了尾巴。
10 火焰用它的刃剖開木柴,將那些來自土壤的液汁逼出,白中帶黃的霧氣,火收回了它的利刃,使得木柴停在那里,找不到寄托。
11 有些事情之所以完美得如同善行,就在于它完全不為人知。就像一罐滾燙的爐灰,不冒出一絲熱氣。
12 透明并不是靜止下來就能發(fā)現(xiàn)的,而多半是在徹底放棄之時。猶如王國維在宋詞的小橋流水邊“驀然回首”時的看見。
13 最美的一瞬,是在黑暗的曠野里點燃柴堆。火邊有水,火苗從水面升起,剛剛抵達齊腰深的黑暗……
而最美的生,在火的灰燼里,那睜開的眼睛。
14 在燭火熄滅的時刻,火的絲綢被揉亂,火突然驚慌失措。它往四周尋找可以支撐身體的東西。這就意味著,當我的脈搏慢下來時,我還是要做最后的火。
15 有些感覺,在我的身體里長期處于懸滯狀態(tài)。它們宛如懸空的麥粒,一直將根須收斂著。直到某一天,這些麥粒蟬蛻一樣跌落下來,連聲音也沒有——沒有奇跡發(fā)生!所謂空心的火,莫非是火遁走之后的夢境?
16 在燭火熄滅的時刻,火焰深深地低下頭,埋進了自己的往昔,穿上石膏的緊身衣。它回家的一刻,如同我回首,與愛情告別。
17 回望,最后一次看見,看見火的一次輪回,然后,跟著熄滅。
18 回憶是這樣的——火去掉了激情的累贅,激情的容顏在青煙里回望火中的往昔,目睹著被點燃,美得萬籟俱寂。
19 凡是得自于火的,總是讓人產(chǎn)生敬畏?;鸩⒉皇呛诎抵械呐及l(fā)行為?;鸶皇墙柚诎档牡拇箅┒仙囊劾俳z?;鸬某霈F(xiàn),是將過于濃郁的黑暗稀釋,調(diào)和,拌均,火將出位的黑暗放回到它原來的位置。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就是放進本質(zhì)中去。更重要的是,火與黑暗是互為保管的,火是黑暗的動詞,黑暗是火的鑰句,在言與義無限接近的挪移中,火高高拔起,就猶如黑暗身體的亮絲。
20 有一些神示的話語,恰恰是在于不明確,你能感覺到言辭深處,還激蕩著若隱若現(xiàn)的熱流——這就是最要命的地方。
21 火焰從身體上跳躍著消失。與其說是身體燃燒殆盡,不如說是火淘空了自己,你的身體是火的蓄水池。
22 火把火的身體翻轉(zhuǎn)過來,像我把口袋里的水和骨頭翻出來。哲人說:“所有的火焰都有著激情,而光卻是孤獨的。”光芒不過是火傾進視線中的軀體,如同一個詞在意義中斷時,出現(xiàn)的失措。
23 火以偏藍的方式向左側(cè)轉(zhuǎn)身。花園的門扉里,貓的眼睛里,白晝剛好躺下。
24 火將最后的光向上拋起,光尚未超過火的肩胛,就萎頓倒下,緞子一般將嬰兒匿住。
25 雨中的燕子是帶火的,它立于房子的尖頂,在它們將翅膀進一步收攏時,天在變小,雨聲被羽毛完全收攏,又潑出。
26 我的背后,總有一支火焰的矛頭一直跟著我,它不緊不慢,不斷用一種灼痛來告訴我它的逼近。我像被火拋起來的蝴蝶,看不見的氣浪,賦予了我的雙翅一種瀕死的絕境之舞。所以,不是蝴蝶舞姿的問題,而是那火的輪擺如此溫柔。
27 我久久凝視從木柴上跳起來的火。它不像是黑暗的組成部分,到接近游歷者的即興之舞。在結尾處,火褪去了裝束,用白骨返回灰燼,偶爾還伸出一根來撥弄頭頂?shù)幕?,將自己掩蓋得不露一絲痕跡?;鸹氐搅艘环N悟的出神時分,在半醒半睡中,灰燼如黑暗的城堡,佑護那睡眠。火從來沒有動用暴力使黑暗屈服。火是用舌頭來喚醒黑暗中最干燥的咽喉。
28 水打在火尖,噼啪作響,水被火頂起來,在高處開始溶解。水像一個被吹脹的避孕套,開出了半透明的花。水花在下墜,它往燃燒的中心,帶回了火的花籽。
29 我看見蘋果上流動的火,滾動到果實的高處,有露水一樣穩(wěn)定,又具有蟲的狡黠。
30 烏鴉不是火焰,是烙鐵。所以,我們只聽進它扔在身后的咝咝聲。
31 從最后一頁讀到一本書的開頭,這樣的閱讀就像一根火柴在皮膚上播種發(fā)芽。
32 我夢見自己在生火取暖?;鹈鐒倓傇诨鸩窦鈸u擺,立即就被猛撲而來的大鷹叼走了。風把那微弱火吹成一根導火索,一直在哭,沒有盡頭。
33 一個深夜,我在邛崍的白沫江心看見漂來的河燈。燭火讓越來越多的水參與到反光中。燭火將自己嵌入黑暗的另一半收回來,在水中靜養(yǎng),生出根須。于是我得到了一個燭火的蓮花形象。
34 我夢見,甘蔗由一節(jié)一節(jié)的火柱構成。燃燒的接力賽讓它們走得更高,以致于根須全部露出來,首先被燒裂,剩下的身體半懸在空氣中,逐漸變甜!
35 我偶爾回憶起自己生命中的大事——那些巨大付出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我并不因此而激動。我的付出如同砸出去的石頭,但連一點水聲也沒有聽見,因為,我把自己狠狠摔到了泥潭中!
36 在回憶的中途,我逐漸就放棄了追憶的興致。這有點像我手中的井繩,我可以繼續(xù)將水桶提起來,因為我并沒有脫力。但是,我還是放棄了,讓水桶砸回水面,我不希望與這些往事繼續(xù)交談下去。每一次深入的回憶,就是歷險,我無法確定能否安全回來!
37 深夜,我看見曠野里病痛的火焰。火那么微弱,甚至無法廓清火的邊緣,但總有一些人、事為它所吸引,向它靠攏,以致于火毅然返回到變空自己的突然膨大中。
38 火光使四周的事物得到了穩(wěn)定。它們夢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定格的形象。由于光的勾勒,它們在陰影中疊現(xiàn)出厚重不一的性質(zhì),并讓無法理清輪廓的往昔在縱深中逐步呈現(xiàn)。但突然爆烈的燭花,掩埋了這豐富的差異,只有榮光煥發(fā)的最后之火。
39 每當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喜歡到水邊坐一會兒。這往往是最令人泄氣乃至平息的時刻,因為水足以消泯那些橫亙在我心中的硬物。就像把不可一世的東西投之于火。我往往像一張被水泡脹的宣紙,明白自己的分量,絕大部分其實都不屬于自己。
40 燭火向四周抖動影子。所有莊嚴的造像均紛亂于這黑影的舌頭。所以,造像也是像,無法常駐,也無法挽留。
當水波四散的時候,水面卻住了流云,以及流云上面的黑鳥。
41 行走在厄運的荊棘里,而且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走到盡頭。這是多么奇妙的感覺啊,如果厄運要把我留住在某個拐點,那又還鋪排那么遠大的刺叢干什么呢?不是太浪費了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們必須經(jīng)受一切,這就是我們的命運! “我怕配不上我經(jīng)受的苦難!”
42 法國詩人讓?科拜爾寫道:“一道孤獨的水柱/在黃昏花園/的石塊之中/燃燒?!痹谒臒舯K下,樹是黑炭的姐妹,樹舉起了篝火,讓花草取暖。
樹向火焰學習。樹取材于火焰某次出神時遺留在空氣中的身影。樹添補了火離去后的空洞。樹的根須,攥住了火的花邊蕾絲。我在樹陰下,看見燒焦的樹葉在雨中復活。樹葉攀援到最高點,它們舉起了燒天的背面。
這樣的詩思,被巴什拉納入到他的火焰譜系學當中。其實,這遠非個案。僅以被譽為俄羅斯“偉大的牧神”的普里什文筆下,這樣的燃燒之木葉段落甚多。諸如《綠焰》和《秋燈》,“木葉一直在燃燒,在暗淡的背景中燃得那么耀眼,看著甚至有刺痛感。”椴樹渾身黑下來,僅僅是為了讓最后一片木葉掌燈。
43 詩人泰戈爾上百次在詩中談到火、光、燈盞、黑暗、陰影。他曾經(jīng)寫到——
如果黑暗中你看不清方向
就請拆下你的肋骨
點亮作火把
照亮你前行的路……
此詩在中國,經(jīng)高建國《拆下肋骨當火把:顧準全傳》(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的刊布,“拆下肋骨作火把” 儼然已經(jīng)成為思想家顧準的“專名”,成為了中國黑暗年代唯一的光源。王元化覺得書名過于“凌厲”,曾經(jīng)建議改名。但時至今日,顧準的深邃立論尤其是價值立場,遠沒有得到認同。當然,我也完全可以把此詩理解為——渴望成為現(xiàn)實火炬的人,那就必須得犧牲肋骨等一切——包括愛情和家庭。面對這種“自傷”而來的光明,讓我更驚心的,卻是胡風先生于1951年1月16日致牛漢信中說的那一種真正的凌厲之力:“我在磨我的劍,窺測方向,到我看準了的時候,我愿意割下我的頭顱拋擲出去,把那個臟臭的鐵壁擊碎的?!北M管他嚴重誤讀了現(xiàn)實。意識形態(tài)的擊球棒已經(jīng)把他飛舞的頭顱凌空擊碎,在遠未抵達銅墻鐵壁的之前。我們再看看1895年高爾基創(chuàng)作的浪漫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暗た隆笔且羷t吉爾最愛講的故事,“丹柯”用手抓開了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把它高高地舉過頭頂,那顆心正在燃燒。整個森林突然靜了下來,人們?nèi)俭@呆了。族人像著了魔似的跟著他。森林也被感動了,樹木在他們的前面分開,讓他們通行,而后又在他們的身后合攏。如此凌厲的描繪,為什么人們著迷于泰戈爾的肋骨,而漠視于高爾基的心臟呢?丹柯那“不能夠用思想移開路上的石頭”的話語,石頭一樣敲打我們的現(xiàn)實。正如伊夫?克萊因迷戀火的感覺與神圣而進一步逼近火焰:“我堅信在空之心一如在人之心,有火在燃燒。”這樣的火,其實已經(jīng)退掉了“形而下”的焦灼與激情,遁入純思的空門了。
44 泰戈爾《飛鳥集》里尚有不少妙句,例如——“那些把燈背在背上的人,把他們的影子投到了自己前面?!碧搹埪晞莸墓猓拖袢嗣竦南阮^部隊,把光的影子投寫在地上,成為了紀念碑的斜影。
45 尼采在《瞧!這個人》里感嘆道:“沒有東西比憤恨情緒能更快地消耗一個人的精力”。這是愛得最深的尼采對世界所奉獻的“憤怒的遺產(chǎn)”,因而,經(jīng)常聽見一些人叨念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口頭禪,我就明白,他們既不可能恨,也不可能去愛,他們只有怯懦。當一個人真正懂得了仇恨的道義時,他舉重若輕,他柔情似水,他把生命壓縮成了一個可以預見的路途,從愛的基座上,把自己的骨頭磨礪成了一根針。
針對火,尼采說:“世界上僅僅屬于藝術家和孩子的游戲,永恒的活火也游戲著,建設著和破壞著,毫無罪惡感?!?/p>
46 詭異的造像被呈現(xiàn)于無限相同的幻覺,如同一面鏡子反照在另一面鏡子,它們構陷的深度不但可以吞下所有夢境,而且,彼此也在吞噬中和解,平穩(wěn)而高超。偶爾,時間在光面上,滴一串水痕。
47 裙裾從光斑飄出,在陰影中融化,剩下一段白蠟的身體在燃燒,越來越亮的胴體逐漸為激情的節(jié)律所控制,閃出鬼的火苗。當身體回返光面之中,群裾再次被光賦予絲綢的幅度,但感覺卻是相反的。如愛倫?坡在《仙女島》中所言:“影子再一次從她身上跌落”,影子成為一段身體,看著飄飄欲仙的群裾,直到它的絲縷間漏出欲望的亮水。
48 讀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我記住這樣一則——“如果事物不趨向你,對事物的追求和躲避打擾著你,你還是要以某種方式趨向它們。那么讓你對它們的判斷進入寧靜吧,它們也將保持安靜,人們將不會看到你在追求或躲避。”所以,是內(nèi)心的火向往著外面的世界,還是世界之火渴望與內(nèi)心交媾?或者遙相呼應,既不靠近,也不背離?
49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指出:“第一個注意到七條魚和七天之間共同點的人,使思想史前進了一大步。”
如果我從隱喻的角度而不是從各種矛盾在事物中的位置關系出發(fā),就會發(fā)現(xiàn),從事這種“深度勾連”的聯(lián)想,恰恰符合隱喻的詩性秩序。它肯定不是散文式隱喻,只有第二個人去重復適應這一詩性秩序的人,用火點燃火,才會明白它的命名無可替代。
50 黑格爾說:“在純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看不清任何東西。”在權力中看不見權力,但是在血中卻可以看見血。一個人堅持于純光中行走,并不是光之子的唯一使命,他恰是黑中之炭。
51 弗蘭西斯?培根指出:“異端分子不是在柴堆上被燒死的人,而是點燃柴堆的人。”這體現(xiàn)了火的兩個向度:在所有極權的麾下麇集著太多的點燃智者膏血的人,他們一直就是那“添磚加瓦”者。不可忘記的是——在地獄里,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在被投入烈焰之前,判官首先要罰他們點燃那柴堆。
52 尚未硬凝的蠟燭,在身體趨向的奔馳中途,突然回憶起自己的狀況而停止,于是,它所有的動感表明一種趨向,一種肌肉與表達停頓無法歸位的傷感?;鹗茄海€在空氣里討還血債。
53 焰的欲淘空了火,火使黑夜外翻,如同玫瑰反穿豹皮。我記得法國詩人、文藝評論家和記者阿蘭?博斯凱(1919-1998)在《首篇詩》中寫道:“在每個詞的深處,我參加了我的誕生。”應該說,是在火最弱的根須上,我全力參與了燃燒的合謀,有熱,但不發(fā)光。
54 一個針尖上可以容納幾個天使的舞蹈?并非經(jīng)院哲學煩瑣的抽象議論。一莖火苗頂起了黑暗,在智力的盲區(qū)我們看見了存在。我看見玫瑰樹上綻放的蘋果。我看見鴿翅邊緣有鷹的披光。這時,透明的蟬翼抵達焰口,還帶走了御火的快感。
55 馬克思?舍勒在《同情的性質(zhì)和形成》中說:“一切事物只是火焰的界限,事物的存在全靠火焰?!彼?,靠近火光的工作和作業(yè),就使人的未明事體變成蠟。如同一頭母豹走進另外一頭母豹,彼此在確認中,打開了后腿。
56 巴什拉寫到:“喔,我的朋友,在晴朗的早晨,來歌唱溪流的元音吧!我們的苦楚源于何處?因為我們遲疑著不肯說出來……苦楚產(chǎn)生于我們在自己身心里堆積了一些沉默不語的東西之時。溪流會教您開口說話,盡管曾經(jīng)歷過苦難和各種往事,溪流會用矯飾的語言教您學會心情愉快,用詩歌學會強有力。它會在每一瞬間教您某個在石頭上滾翻而過的圓潤的動人詞語?!泵刻熳x3遍。
57 用一根火柴呼喚光,用一根火柴點燃星星,就像你的頭骨在叩響女人的胯骨。所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火柴劃向擦皮的距離。
58 天使總是清貧的。天使總是站在一根劃燃的火柴顯現(xiàn)。
59《春秋維?演孔圖》記載:“鳳,火之精也。”西語稱為火蜥蜴的動物,實為“吃火的蠑螈”,產(chǎn)于火山口內(nèi)。早期基督教文獻《自然哲學家》也提到,火蠑螈住在埃特娜火山口而不被火吞噬的“最冷的鳥”,它“以火為生又撲滅火”。亞里斯多德在《動物志》里認為,“蟹、魚、蛙、蠑螈則是由粘液變來的。”而煉金術士歷來相信,坩堝內(nèi)鼎沸的神秘溶液,往往會吸引或生成蠑螈。蠑螈這種動物在生成(火)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60 在巴什拉眼中,火在燃燒中分為兩種:一是黃焰,保存著物質(zhì)性,最后墜為灰燼;另外一種是白焰,不斷升騰,最后粹化為光,提升為觀念性的明亮無形之火(參見黃冠閔《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因而,黃焰趨于物質(zhì),是“反價值”;而白焰傾心于光,是一種“高估”。但正如善要消融惡,正如物質(zhì)要純化為精神。但葆有了火的人或事,也許就擁有更多。
61 火在被火點燃之即,火應該被火烘烤、去蔽、祛魅、提純?;瘘c燃時,火從光中回到它的水居。在有關涉及火的贊美詩中,最好的言辭總是帶有水的氣息。于是,火像長發(fā)一樣散開,被強光剁碎,成為了詩的糧食。
62 火拒絕被穿透?;鹩貌煌该鞯挠跋穹胚^了所有企圖穿透它的物質(zhì),并拒絕提供物質(zhì)的形而下形象。于是,我們只能在火的上升過程中,觀察那些物質(zhì)與火的爭吵,并悄然回到本身。
63 法拉第在1840~1860年間,以蠟燭為主題,對青少年發(fā)表了系列演講,后來編成一本書——《蠟燭的化學史》,包括蠟燭的組成、蠟燭的燃燒,以及氫、氧、水、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和大氣的組成。其實,法拉第有關蠟燭的第一次演講,是在1848年的圣誕節(jié)那天。燭之光以全所未有的宏大,既照亮了喜悅,也照亮了死亡。
他說:“火焰中較亮的部分,投影到紙屏上反而變得較暗”,那是因為反應物吸收光線的緣故。法拉第堪稱人生熱力學大師,他是十分明白熱力之于維系自己生計的“星期五講座”的命運的。當人們聚集在蠟燭旁,會產(chǎn)生出一種溫馨親密的氣氛。這種熱是由渺小的火光產(chǎn)生,并非是熊熊大火燃燒,這也就是為何制造氣氛只能使用蠟燭的原因。因為只有微小的燭火,才能散發(fā)出溫暖而不是煩熱的用意。法拉第的燭火投射在聽眾的臉孔上,他看到了什么?反之,巴什拉在《植物生命中燭火的詩意形象》中,把樹比為開花的蠟燭等。生命的本質(zhì)正是一種揮發(fā)和流逝,所以,圣誕樹的燭光,成為了科學法拉第與詩人巴什拉結盟的菩提。
64 燭光讓人生熱。尤其是在周圍寒冷的時刻,更尤其是在燭光君臨兩人世界時。
65 蠟燭之燭字,對于蜀地之首成都則意味深長。蜀本有孤獨之義,獨火獨照,人則有了影子的扶助。許慎《說文解字》:“燭,庭燎,火燭也。從火蜀聲。”再據(jù)《說文?十三上?蟲部》:“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倍斡癫米ⅲ骸翱?,《爾雅》釋文引作桑?!闭J為蜀就是蠶,甚至與蜀王蠶叢相聯(lián)系,以為蜀國的得名就是由于最初養(yǎng)蠶的緣故;或謂是野蠶。而燭在此用蜀來當做聲旁,在于它的形狀像蟲且會發(fā)光。《爾雅?釋山》:“狷者蜀”,皆可證蜀即獨一、孤單之義,此即為蜀之本義。所以,在成都成為一根燭,成為燭照大地的火,當成為我來生的夢。所以,銘記泰戈爾《飛鳥集?90》就顯得很有必要:“在黑暗中,‘一視若一體;在光亮中,‘一便視若眾多。”
66 布阿德福爾在《當代文學史》第一部分《小說》中的第五章《論新小說中的想象》里指出——
法國新小說家中最接近巴什拉的是利卡杜。利卡杜這樣寫道:“加注潤滑油是機器的一種幻想?!睂λ麃碚f,寫已經(jīng)物質(zhì)化,人格化了。寫開始思考。更能說明他是巴什拉派的是他對羅伯—葛利葉《紐約革命計劃》第13頁加以評論時說的一段話:“故事介于可以讀懂的瑣事和可怕的反面之間,卷入根本的沖突:水與火,像馬拉梅鏡子中那樣火與水妖,或者像很快就得到說明的這種情況(火焰失去了名稱,就應該以在葉叢中出現(xiàn)為滿足,爐火則以水的顏色出現(xiàn)為滿足)……”(利卡杜《燃燒的虛構》,見《批評》1971年3月,總第286期,第212頁,收入《新小說理論》,色耶出版社1971年版)。
67 巫字金文作(齊巫姜簋),指祈禱使用的玉器形工具。與癸(父癸鼎)相同?!墩f文》:“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則癸跟測量有關。張光直先生考證巫為手持矩的人,“矩可以用來畫方圓,用這工具的人就是知天知地的人,巫便是知天知地又能通天通地的專家?!保ā渡檀奈着c巫術》,見《中國青銅時代》增訂本第256頁,三聯(lián)書店1999年。)《文選》思玄賦引《淮南子》:“湯時大旱七年,卜用人祭天。湯……乃使人積薪,剪發(fā)及爪自潔,居柴上,將自焚以祭天,火將然,即降大雨。”這里焚的自然是女巫。因過于殘酷,后來開始用“曝巫”的方式,來逼出女巫體內(nèi)的雨季。外在的火,通過女巫的身體,通達上天,用火呼喚水的降臨?;蛘呖梢赃@么理解,女巫的身體,本就是水火一體的。甚至這個巫字,應該暗含了這個密碼。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當四只眼睛的倉頡造字時,“天雨粟,夜鬼哭”,漢字的落成典禮,就是一個威力非凡的作法道場。
68 2004年8月的一個夜晚,我和具有女巫氣質(zhì)的散文家Z在青城后山的林地間,捉了不少螢火蟲。螢光不斷從她指縫漏出,就像是從白云寺沖下來的泉,偶爾還漂來幾朵芍藥花。她哆嗦,手掌全是冷汗。
69 北歐詩人索德格朗寫道:“當精神受到壓迫的時候,肉體就呻吟?!倍斏眢w置于火,精神是否就守護在皮膚上?
70 我經(jīng)常在回憶的漫途走出很遠。那些熟悉的路徑,不斷被陌生的岔道分解,最終使我迷路。往往是在這樣絕望的時刻,我拍打夢的玻璃,打碎了,像個越窗而入的強盜,才回到現(xiàn)實。這就是說,如果不是被厄運的冰涼驚醒,我既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是那樣悲慘,也不知道該如何原路返回。
71 一個人帶著刀和火把夜行,他因充足而無懼。這與一個已經(jīng)金盆洗手的寫作者,再面對文壇所進行的種種挪揄完全是不同的。
72 火提升神的憤怒。如同上帝降下“硫磺與火”于所多瑪和蛾摩拉二座城池,以懲墮落之民(《創(chuàng)世紀》第19章第24節(jié))。但悲傷之火也時常將我們的生活照得昏黃。在這樣的時候,我就該想到,火悲傷,它被自己的淚水淹至脖頸了。
73 那長明不熄的圣壇之火是圣火,也是“老火”,這是火的累贅;而用一根火柴豎直的火苗,則是“新火”,這是火的妹妹。在《利未記》第10章第2節(jié)里,亞倫的兩個兒子因為用了凡火去祭奠,耶和華立即放出火,“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北M管如此,我還是更喜歡凡火,它在一根火柴上就可以從容站立,就像一個無解的命題,或者明朝的一個纖腰,在自己手里溶化。
74 普羅米修斯標志希臘人從原始階段向文明時期的過度。他是反抗一切腐朽的、偏狹的、自滿事物的圣斗士。馬克思在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里,高度評價其為“哲學史上的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币粋€最缺乏神性和人性的民族,在裝甲車和“天網(wǎng)”監(jiān)視系統(tǒng)的嚴密保護下,卻渴望利用“圣火”來宣傳自己的和諧、民主理念與科學發(fā)展觀,展示獨裁幾十年來的巨大成果,而代表“圣火”的丁烷或丙烷燃料,就像宙斯放的屁。
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普羅米修斯是被火神赫維斯托斯綁縛到高加索懸崖上的。人間與天上之火的對立,從一開始就確立了。
75 曠野篝火,就是有火的風景。黑夜降下無數(shù)細微的翅膀,把片火帶往黑暗的角落。使那些沉湎于夢的暗生植物,在悄然運行中得到了加速的推力。
76 一堆大自然的篝火,靜靜支起黑暗,火向四周膨鼓腰腹,像一個右旋的海螺。按照藏傳佛教的說法,每當海螺吹響,就可以熄滅戰(zhàn)爭之火,并營造吉祥圓滿的氛圍。海螺貯藏的不絕之水,當以火的形態(tài)造型時,它將熄滅戰(zhàn)火。這是多么有意思的連續(xù)轉(zhuǎn)喻啊。
77 那敢于竊天火者,罪孽遠遠大于伊甸園的蛇。在尚未吃下蘋果時,夏娃的火一直處于均勻燃燒狀態(tài)。而她吃下蘋果后,火就難以控制。男人們認識女人,卻是從“火被火灼痛”的地方開始的。
78 燃燒的煤油燈用一種奇特的香氣,一種令人遙想工業(yè)時代的香氣,把火的鋒刃藏在淡淡的青煙中。油燈在無盡的等待里,自己也陷入到把持不定的搖擺,它用一陣爆裂的燈花排遣絕望,就像從黑暗深處泅出水面來換氣。直到一個女人被燈花引誘,試探著用羽翅來拍動火苗的方向,并窺視火苗掩蓋著的、孕育著的燈花構造?;饘h刃遞出,把羽翅卷成陰道,于是,我又看到一朵燈花凋謝的過程。
79 煤油燈最早現(xiàn)身于四世紀的巴格達,這見諸波斯傳奇的煉金術士、醫(yī)生、哲學家拉茲(AL-RAZZ)的著作。當一盞煤油燈用微暗的光照亮我的童年時代的閱讀和出神時,油燈燃燒的氣味打開了更遠的世界。一種喜悅與擔憂交互而行的預感逐漸被黑煙提升?;穑环拷堑睦鲜髷嚁_,飄搖不定,從老鼠眼睛反射出星星碎光。就像是坩堝里的金紅石在水銀上沉浮。那時,我不大喜歡電燈,覺得一切東西被強光趕跑了,強光在物質(zhì)上磨牙,并沒有照亮自己牙床的轄區(qū)。何況,煤油那種香味,總是以慢飛的姿勢,在煙霧的裙裾下穿梭,忙得像個伴娘!
80 在油燈與燭火,在觀察著心中代表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譜系。油燈照亮了古佛神龕,燈盞的大肚皮渴望以一種包容的智慧隱喻來覆蓋饕餮和縱欲之象,火在黃銅與金箔的返照下倍顯火之上的威力、神秘;燭火則撐起了基督的門楣,耀眼的光在它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光環(huán),所有祈禱與懺悔傾斜倒地,成為了圣靈君臨的基座。油燈是重濁、世故的,隨時準備沖入現(xiàn)實,照亮御用之書;燭火輕盈,隨時準備拉扯著這些斜影飛升。但是我發(fā)現(xiàn),油燈總是做到了油盡燈枯,但燭火卻死于自己的一灘燭淚。
81 置身于漢語中的少女厭倦了油燈,她們喜歡燭火的輕盈。她們既不適應強光下的人生,也不習慣油燈下的凄清隱喻。對婦女而言,火在金子上的反光就是最好的光源,所以她們喜歡急時抱佛腳。
82 哀傷的火焰從不偏愛藍光,Blue是憂郁的。而是蜷縮于微動的橙紅。就像一面緊張的紅綢,卷成了一只橙子。這個時候,火揚起一些灰燼,遮住了裂開的臉。
83 敢于攫取藍焰的人,非伊夫?克萊因莫屬。他仿佛一只飛蛾成功地掠過藍焰的荊棘,并完好地把戰(zhàn)利品裝入墨水瓶。戈德弗里?奧納熱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當伊夫?克萊因第一次看到大西洋,這位地中海和藍色海岸的兒子把一瓶藍涂料倒入水中,并大喊:“這下,大西洋比地中海藍了。”其實,克萊因的血液就是藍色的。
84 極富能指的詞語,總是帶有高熱。唯一的麻煩在于:我用筆把它捕捉到紙上,紙和筆不被燒壞。
85 一塊燒紅的炭,在我的注視中逐漸暗淡了。炭回到了原處,炭也回到了它并不希望的狀態(tài)。炭仍然向四周輻射熱能,像那些自我身邊遠去的人,偶爾借助一個詞匯,會灼傷我的手,痛得抓不住眼淚。也許,這就是巴什拉所說的,詞的每一次嶄新的出現(xiàn),成為世界的一次萌芽和誕生。
86 木頭的煙霧是所有煙火里最熨帖的,它是火的緊身衣。但火焰從煙霧中冒了出來,就像男人一只手摟住細腰,一只手在撕掉衣服。南宋時代江南的黃昏情欲,就這樣伴隨著華服的裂帛聲而玉山傾倒……
87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金器的精美絕倫讓人瞠目,這些東西是誰制造的?為什么會發(fā)現(xiàn)它們被砸毀過?并且拿大火燒過?這些人當年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目的又是什么?創(chuàng)造出如此燦爛文化的主人,去向何方?火將幾千年前的文化托舉起來,又使其在火中定型?;饹]有毀掉自己燒造的東西,火的泄密事件讓我們得到了文化的灰燼。
88 火上澆油不能實現(xiàn)的東西,那就不妨試試火上澆水。得到灌溉的火苗,長成了火墻,很像防火墻。
89 石頭被火劈開,我聽見縱深的爆裂聲。那些躲在石頭里的夢,被火吹到空中,但到不了更高的河灘,無法著床。
90 情欲與火,幾乎是手掌的正反面,但不是一面。它們的區(qū)別在于,火的每一次竄起和蟄伏,只有大小強弱之分;情欲則不同。針對浮士德的自證式漫游體驗,桑塔亞那指出:‘“這就是他絕對的浪漫主義精神的特征:當他完成某件事時,他就必須發(fā)明一種新的興趣。他不斷尋找新的游戲;他總是處于變得極為厭倦的邊緣。”
91 在古波斯,拜火教教主瑣羅亞斯德的教義指出:“每一個千年末都有一個救世主,從瑣羅亞斯德的精液里生出。三個救世主最后一個出現(xiàn)并發(fā)起戰(zhàn)爭,歷史傳說中的英雄與妖魔都將復活參戰(zhàn)。彗星降落大地,燃起大火,一切金屬熔化為巖漿,形成滾滾火焰洪流——所有的人,生者與死者,都要渡過這洪流,善者凈化入天堂,惡魔永墮黑暗深淵!”西藏苯教的一些習俗也有類似說法。由于白色與光明一紙之隔,苯教對白色也十分崇拜(而且崇尚白色與藏族古老的白石崇拜也一致)。白色暗喻明亮,在苯教的神話中,教主辛饒米沃以及一些出身高貴的人物在誕生前都有神秘的白光照射其母親使其受孕的神奇?zhèn)髀劇0坠馀c人的精液不同,一種高蹈,一種暴力,但這二者藕斷絲連,摩尼教與苯教都認為精液雖包含了光明,但它還混合了黑暗,這就是情欲、無根、墮落、瘋狂等等,而對火的祛魅和提純,不但成為了不同宗教面臨的難題,更成為人類文明必須依賴的水源。就像撒旦是上帝刻意制造出來的一個叛逆——強光必須在黑中,才能顯現(xiàn)。撒旦是光的黑色大氅。
92 火、燈、光,在感官和精神層面上都是三個不同的東西?;鹗菍獾难姥缹W語,火撥開了光的絲綢,洞悉了內(nèi)幕的空,于是,這里成為了火的高溫的庇護所。燈本寫作“鐙”,指“置燭用以照明的器具”?!扮嫛痹诠糯€作“盛熟食的器具”解。隸變以后,作照明器具用的寫作“燈”。但燈是聰明而與時俱進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類型,是光的向日葵。但與人距離最近的,還是火?;鹩梦C的伏筆,宣告自己的存在。
燈罩的綠綢過濾了一切暴力和非詩意的情愫,宮燈適宜投射在權威的道袍或美人的粉頸削背,或在南宋的臨安花窗下?lián)u曳,這些舊物是燈的最好詮釋者和受用者。而火將密寫者、閱讀者、偷聽敵臺者的頭影抓到墻壁上,呈現(xiàn)出一種秘密的、食欲大振的狂喜,那火光里永無休止的晃動與拔長,成就了這些借火者的一生。
這個時候,光被擋在瓦楞上,像正義一般逡巡天下。
93 十幾幅各種花姿的《向日葵》畫作,均為梵高在法國南部所作。在法語里,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陽”。梵高的向日葵不是明快、充滿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歇斯底里的,就像在極度缺氧的高原渴望飛速沖刺。梵高的世界里,一切對象都充滿了強制與反強制的生命。但向日葵既非回春之藥,也非讓夢躺下來的草甸,與其說梵高是喜歡太陽,不如說,他把自己作為燈芯,燃著從向日葵那里采集來的火。用火點燃火,用火來熄滅火,用火來反對火。在他舉起耳朵來與太陽對壘時,他甚至可以掏出內(nèi)臟,火種那樣擲出去。他說:“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討厭、貧病交加,越要用鮮艷華麗、精心設計的色彩為自己雪恥。”
94 夜里,雪亮的車燈像改刀一樣捅進了瓜果。但改刀無法分清它觸及的瓜瓤或果核,它只是一個勁地往前深入,摧枯拉朽地拉稀擺帶。一個男人的褲襠撐起了帳篷,很像尚未完工的建筑物外的防塵罩,這與車燈,這與胸罩的敘事力度剛好相反。
95 最蹩腳的光,來自日光燈。這種對冷色調(diào)的無休無止的模仿,據(jù)說,使用者最多的是家庭。天哪,這是用面粉來幻想銀子的偽造書,讓我感到暗無天日。
96 夜雨秋燈的氣象,從古代江南的一只屋檐下緩緩流淌,一直成為古文化的“詩眼”。典出宋代鄞縣人吳文英《宴清都?連理海棠》“暗殿鎖、秋燈夜雨?!币痪洹_@盞燈的氣象背景無從更替,秋季與雨水的合謀,最好是初秋,至多漫延至仲秋,一旦越過這個地界,燈光就老了。燈光把雨簾盡力推開,但力不勝任,剛好把雨推到芭蕉、秋海棠的葉面,如果掩口的玉人患有肺病,再吐一口血,詩人柏樺一定感動得多次昏死。
97 據(jù)說路燈最大的敵人來自停電,恐不確。大白天路燈依然亮著,不但說明運行體制依然處于黑暗、昏睡狀態(tài),而且,路燈并沒有把亮光增大一分。根據(jù)第歐根尼白天提著燈籠在雅典的市集上“找人”的哲人化生活,面對他“人啊,你在哪里?”的悲切呼喚,我的回答是:路燈,別擋住我的陽光!
98 林治平在《白晝提燈》里,沿著第歐根尼的白日燈籠,他還發(fā)現(xiàn),哲學家尼采講述了一個瘋子,也是白晝提燈,在市場上跑來跑去,不停地喊,“我在找神!我在找神!”其實,這個“找神”的主角就是尼采,他唯一缺乏的東西,是一面被人民承認神存在的鏡子。人性與神性并非對立,何況,神性的疆域,遠非伊甸園的蘋果所能探照。執(zhí)其一端,未必是第歐根尼、尼采的本意。
99 無論書籍具有怎樣的威力,對我來講,照亮書籍的火,才是取之不盡的血庫?!靶碌幕鹧婵梢园雅f火撲滅,舊的火焰可以讓新火成長?!?/p>
100 手電筒發(fā)出的光,很像一個“一根筋”的教條者。它原沒有燈籠那樣圓滑,沒有火把那樣峻急,手電筒宛如一支在手工業(yè)時代邊緣吟唱的詠嘆調(diào),喝著燒酒就想起了女人。照亮了腳掌大的一塊地方,當你把一只腳踏上去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下一步去向何方。
101 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西漢時期,尤其是紅燈籠,成為了中國人喜慶的國家敘事方式。如此喜慶的中國式禮儀方式,也用于戰(zhàn)事。義和團中的女兵,是18歲以下、12歲以上的少女,身穿紅布衣履,手執(zhí)紅巾和一個小紅燈籠,這些女兵統(tǒng)稱為“紅燈照”。據(jù)說念咒用法后使扇子一扇就能升空駕云,像一顆高揚的大紅星,洋人的大炮遇見了紅燈照的扇子就放不出炮來,而扇子一扇可以使輪船在海中自焚,城樓或洋房燒毀。這樣的文化“化”的燈,不但成為了洋槍洋炮的活靶子,也讓張藝謀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一點微弱搖曳的光,營造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感和存在感,像充血的睪丸。
102 古代的莘莘學子總是執(zhí)燭的。左手執(zhí)燭右手正櫛,左手居靜,右手常動,執(zhí)燭有定——《管子?弟子職》指出“左手秉燭,右手折堲?!眻糇郑躺蠌膮u,指蠟燭的余燼。撥燼使落,燼落則燭明。所以,手捧燭的古典意象,除了照明也是督促學子心情平靜,否則燭影搖曳,或者燭影搖紅,心境大亂,如何安靜?
103 在亞里士多德心目中,比火更強大的生命力,來自蠑螈。它們身上有五彩的斑點,散發(fā)火焰,四肢常常抱起冬天的河流,在高溫的火山口、爐膛之中狂舞。后來,15世紀的巴塞爾大學校長帕拉塞薩斯便提出了火元素的精靈是蠑螈的說法。亞里士多德描述說,它們的身體非常冷,不但不怕火,還可以滅火,而且懂得用火去攻擊來犯者。而且它們的體液中含有劇毒,人如果食用了它們爬過的果實會立即中毒身亡。普林尼埃爾德在他的《歷史的歸化》一書中,向人們作如下的建議:溺死在男人的黏液中的蜥蜴,有抑制性欲的作用。
104 微弱的燭火永不停歇地向上攀援,但柔弱的燈芯已經(jīng)無法承載這無休無止的努力,火已經(jīng)厭倦于燈芯的軟與弱,但火毫無辦法,只能麇集在棉芯的時間之緯上徒勞攀援。這就像站立在轉(zhuǎn)軸上的老鼠,奮力地奔向自由,它在空間上原地不動,只是把時間纏繞在軸上。
105 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是在夢中逝世的,也許這是最詩意化的死。但一支燭火的悄然萎頓,最后又被燭臺底部的燭淚所支撐,希望用最低的火,舔凈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