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文化遺產歸屬,目的在商業(yè)利蓋。兩國若攜手推動文化遣產保護與開發(fā),才能雙贏。
馬來西亞的旅游廣告中,出現(xiàn)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傳統(tǒng)舞蹈奔德舞的畫面,使印尼與馬來西亞關系陷入僵局。印、馬兩地文化接近,淵源深厚,爭奪文化遺產的背后是潛在的旅游商業(yè)利益之爭。
誰的巴厘舞?
在探索頻道播出的馬來西亞旅游商業(yè)廣告中,出現(xiàn)巴厘島傳統(tǒng)舞蹈奔德舞的畫面,暗示奔德舞為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引發(fā)印尼抗議。
雖然馬來西亞旅游部長黃燕燕強調,馬國不曾將印尼巴厘島傳統(tǒng)舞蹈列為馬國文化遺產或宣傳產品,有關廣告并非官方制作,實是私人機構所制作宣傳紀錄片。而廣告制作公司已經通過電郵,向印尼當局道歉。但印尼不依不饒,正式向馬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道歉。
巴厘島包含諸多印度教傳統(tǒng)文化,一直是印尼旅游勝地。巴厘舞則是數(shù)百年來巴厘人所表演舞蹈,起初多在寺廟中舉行迎神儀式中演出,1950年改良成為世俗化舞蹈,開始在巴厘酒店演出,并逐漸流行成為迎賓傳統(tǒng)舞蹈,令外來游客從中感受巴厘文化。如此具標志性文化傳統(tǒng),竟成為鄰國旅游宣傳工具,自然令巴厘島民眾怒不司遏。
相鄰問題多
文化遺產歸屬問題與領土領海主權爭端一樣,影響印馬雙方關系。兩國雖文化接近,卻存在諸多糾葛:印尼在馬來西亞工作勞工,屢傳遭受虐待新聞;馬來西亞國慶之日,印尼黑客突襲馬來西亞120多個網站,將網頁置換成印尼國旗和“被印尼襲擊”字樣;印尼前總統(tǒng)蘇加諾,也經常就馬國問題發(fā)表驚人言論。如此目標明確的宣泄,顯示印尼民間情緒。
兩年前,馬國使用拉沙沙央民謠作為宣傳旅游年活動主題曲時,就被印尼指為盜竊版權。其他諸如東爪哇果諾羅科面具舞、竹筒樂器和皮影戲等,馬來西亞同樣列為自身文化特色。
爭奪文化遺產歸屬,根本之意在旅游商業(yè)利益。就文化淵源而論,印馬在宗教、種族、語言以及文化傳統(tǒng)具有相通性,互相影響、彼此融合屢見不鮮,因此一些文化傳統(tǒng)實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體現(xiàn)東南亞文化象征。兩國若攜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才能實現(xiàn)雙贏,更好維護豐富的文化資源。
海外星云 200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