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晟
清水河縣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南端,在內(nèi)蒙古高原和山陜黃土高原的中間地帶。
在清水河縣2859平方公里的總面積里,只零散分布著13.5萬人口,這些人里的11.6萬是靠天吃飯、靠雨吃水的農(nóng)民。上蒼給他們賴以為家的這片土地,幾百年不變地風多雨少,十年九旱。田邊地頭裂開一條條縱橫的溝壑,像老天攤開的無奈的粗糙大手,像農(nóng)人不堪勞苦,額上、掌上皴裂的一道道新傷舊痕,像一代代清水河人希望破滅,心上割下的一道道傷口。
車子一直開到北堡鄉(xiāng)陽灣子村的暖泉中學才停下來。車上這隊人的任務也由此正式開始。他們此行專程為一樁事情而來——在極度貧困的清水河找一處地方,為那里的窮孩子們修一座圖書館。
暖泉中學特別寒冷。雖是初冬,但在內(nèi)蒙古已是霜凍遍地。教室里沒有暖氣,墻壁上的綠粉漆斑斑駁駁,但學生們的讀書聲卻洪亮清脆。
而在住校生宿舍學生們自己的天地里,笑聲則變得爽朗酣暢。這宿舍雖是去年才翻修的,卻不過是個改良的大窯洞。一張大通鋪,一面大墻壁。即便如此,在一間女生宿舍里,我還是看見迎面的墻上有一面紅色的小鏡子,滿壁生輝。
黃禿禿的操場響起當當?shù)拇蜩F聲,原來是代表下課的土鈴聲。書聲瑯瑯的暖泉中學,頓時像放出一窩活蹦亂跳的小鳥兒來。我們來之前,呼和浩特紅十字會已經(jīng)幫我們尋找到一批當?shù)氐呢毨W生,這會兒,他們聚在操場上,有一點茫然地看著我們。我一個一個拉著他們聊天,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再問問他們看書的喜好,心頭竟是一陣陣酸楚的感覺。
初二(1)班 戚藝懷
戚藝懷比班里大多數(shù)同學都要“厲害”——他既坐過火車,也坐過汽車。坐火車,是8歲那年,爸媽帶他去河北看??;坐汽車,是10歲那年,爸媽狠狠心,再借一大筆錢,帶他去呼和浩特看病?,F(xiàn)在,他的腿還是老樣子,家里卻已一貧如洗。
每天,他5點半起床,拄著家里自制的拐,走上1個小時來上課。他走路特別費勁,跨一步要挪半天,手里的拐其實也就是兩根棍兒。起先,他當著別人的面走,總覺得不好意思,現(xiàn)在倒也習慣了。他也不知道自己這雙腿到底是咋了,但他坦白地表示,他的腿是治不好了。如果家里有錢,就得花在讀書上,那才叫使在刀刃兒上。
我問笑瞇瞇的戚藝懷:“讀完書以后干什么呢?”
他若有所思,笑容也收起來了。想了一會兒,他說:“當科學家。”又說:“發(fā)明個火車,開到月亮上去?!?/p>
我又問他平時都看什么書。
他說看課本。
“課外書呢?”
“沒有的。小的時候看過一本大書。”
“什么書呀?”
“《西游記》。家里借的,后來別的書借不到,只好看作文書了?!?/p>
笑瞇瞇的戚藝懷說,他這個名字是自己起的,因為爸媽給他起的名字他不大喜歡。
初三(1)班 牛永飛
牛永飛已經(jīng)是個神氣的小伙子了。也許因為嘴角已經(jīng)冒著青胡髭,他不像別的學生難免會露一點怯,而是說話字正腔圓,言之鑿鑿,很像個男子漢。
他很有計劃地規(guī)劃著自己理論上的未來。他說,他跟爸爸有個共識,就算再窮,他都要考高中,考大學。眼下苦,撐一撐也就過去了,因為“知識改變命運”。
話題漫扯,聊起他的家,男子漢講著講著,便放低了聲音。再看他,竟發(fā)現(xiàn)男子漢在抹淚。
原來,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離開了家,一年都沒有音信。村里人慢慢傳開來,說“又跑了一個”。他不大明白怎么回事,就看到爸爸總在燈下皺著眉沉默。
之后,從遙遠的廣西來了封信,這讓他跟姐姐、弟弟興奮得熱血沸騰。沒想到讀完信,他的心也涼了。那是媽媽寫來的信,原來,媽媽是爸爸買來的媳婦兒,在清水河實在待不住,就跑回廣西老家了。
媽媽在信里請求孩子們原諒她的逃離。于是,10年了,媽媽徹底從他的生活中消失,這個殘缺的四口之家,再加上他年邁的爺爺奶奶,全靠爸爸一個人種地支撐下來。
我問他:“你原諒媽媽嗎?”
“媽媽信上說,長大了我們就會明白她的。我不怪她?!?/p>
六年級(1)班 趙寧
趙寧長得白凈,衣著整潔。他不明白為什么老師要他來這兒。我不忍心問得具體,就說:“你看看自己,跟別的同學有什么不一樣?”
他說:“我在食堂吃剩飯?!?/p>
他講得輕,讓這話聽起來更加擲地有聲。
中午吃飯,因為大部分孩子家在山里,路遠,所以都在學校吃。交很少的伙食費,稀粥、炒土豆和饅頭就是午飯。
可就是這樣,趙寧家也負擔不起。他說,吃飯的時候,起先同學們總見他餓肚子,就掰一點饅頭給他。東一點,西一筷,也就湊合了一頓。見他難過,同學們都安慰說:“趙寧,總有一天,你會不用吃剩飯的!”
他又說,哥哥也在暖泉讀書。有一次,哥哥的同學告訴他,他哥哥在食堂偷偷吃剩飯,讓他別跟別人說。他點頭,牢牢守著這個秘密,也守著自己的秘密。
所以,在吃剩飯這件事情上,趙寧是他們一家人里最大的知情者——他知道自己吃剩飯,也知道哥哥吃剩飯;哥哥知道自己吃剩飯,卻不知道他也吃剩飯;爸爸媽媽既不知道他吃剩飯,也不知道哥哥吃剩飯。
趙寧說,每到過年,家里就有白米飯吃,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白米飯。
又說,比白米飯好吃的有兩樣:一個是糖,有同學買糖時給他舔過幾口,好吃;另一個是冰棍兒,上學期期末考完試,學校發(fā)冰棍兒吃,那是他第一次吃冰棍兒,滋味忘不了。
我沒問看書的事兒,問不出口。
二年級(2)班 張俊青
張俊青很小很小,走在上學的山路上,黃土坡之間,她的身影就像一個小石子兒,跳在山路上。
這個學習成績很棒的小姑娘總是一臉嚴肅,也不大愛說話。因為她家離得近,我們來到她家。
張俊青的爸爸又高又帥,可惜得了“大腦神經(jīng)疲勞”的怪病,站久了頭就疼,啥活兒也干不了,連吃飯都會頭疼。媽媽是干活的能手,里里外外,雷厲風行。爸爸病倒了,媽媽沒日沒夜地干活。但是,女人的肩膀能有多堅硬?媽媽早早得了白內(nèi)障,卻沒顧上治眼睛。
張俊青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小小的土窯里,全家睡在一個土炕上。姐姐上個月去了集寧念大學,小俊青雖然舍不得,但也開心——家里寬敞了不少。
俊青的爸爸媽媽不大會說普通話,她就給我們當起了翻譯。爸爸表達著對媽媽的歉疚,媽媽聽得直抹眼淚,小俊青卻害羞起來,不好意思翻譯了。
炕邊的土灶冒起熱氣,清燉土豆就是這一家三口的午飯。他們熱情挽留,要把這頓飯省給我們,我們急急告辭。
我回想剛剛在路上跟小俊青的對話——
“俊青,你最愛看什么書?”
“語文課本。”
“那愛看什么課外書呢?”
“沒有課外書,只有課本?!?/p>
“知道什么是童話嗎?”
“知道?!?/p>
“看過童話嗎?”
“沒有?!?/p>
“那怎么知道什么是童話呢?”
“因為課文上說,所有的小朋友都愛看童話?!?/p>
下午,學生們回到教室上課。我們顧不上吃飯,反復考慮比較,終于確定了建造下一座圖書館的合適所在。來年在這里建造一座圖書館,是我們此行最終的目的。這座圖書館,也是許多人包括這里的孩子們的一個共同的愿望。
(關欣援摘自華藝出版社《首席執(zhí)行官和鄉(xiāng)村圖書館》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