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樊 夏
“爭議,特別是與宗教相關(guān)的爭端,對電影人的生意往往大有好處?!薄都~約時報》影評人斯科特3年前對《達·芬奇密碼》的評價至今仍被證明有效?!哆_·芬奇密碼》前傳———《天使與魔鬼》本周一在意大利首映,各家媒體不約而同地將焦點放在電影是否再次冒犯了天主教。與此同時,該片導(dǎo)演霍華德近日則不斷抱怨天主教廷如何干擾電影拍攝。又一部充滿爭議的電影出爐,它究竟是揭開歷史真相的“天使”,還是電影商人靠炒作爭議賺取票房的“魔鬼”?
導(dǎo)演才是魔鬼?
“當你到羅馬進行拍攝的時候,官員們說你不會受到梵蒂岡的影響,但事實是他們在想盡一切辦法阻撓?!睂?dǎo)演霍華德3日在接受美聯(lián)社采訪時滿腹牢騷,但誰都看得出來,他也許很享受這一過程。3年前,《達·芬奇密碼》在戛納首映卻遭遇笑場,全球評論界如潮的罵聲中,霍華德的制作團隊卻因為這部爭議之作收獲近2.5億美元。如今,這一幕會重演嗎?CNN4日的報道給出否定答案,“霍華德在故伎重施,試圖將劇組與教廷的矛盾作為賣點,但這次他似乎打錯了算盤,因為《天使與魔鬼》并沒有引起梵蒂岡的憤怒”。 羅馬圣十字大學教授約翰·瓦克表示,教廷此次根本沒有給予《天使與魔鬼》任何關(guān)注,教廷這次從一開始就撒手不管,特別是在《達·芬奇密碼》引起爭端之后?!?/p>
教廷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天使與魔鬼》在羅馬首映,更別說關(guān)于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據(jù)該片制作人介紹,作為前傳,《天使與魔鬼》更像是在介紹主角“蘭登”博士的成長歷程。這位考古學家的確另類,他愛好符號學、水球和獨身,綽號是“海豚”,大學期間一直對“科學與宗教”的話題感興趣。《天使與魔鬼》比《達·芬奇密碼》更像一部電影,而不再是一本宗教書籍。這表現(xiàn)在前者對人性、宗教與科學間的關(guān)系闡述地更全面,而且更具娛樂性。美國影評人杜森甚至把《天使與魔鬼》比作“稍微有點思想的《奪寶奇兵》?!?/p>
爭議影片總能大賣
霍華德寧可嘩眾取寵也要讓《天使與魔鬼》“充滿爭議”,可見“爭議”對于電影銷售貢獻巨大。美國《娛樂周刊》曾評出當代最具爭議性的25部電影,不管題材如何,它們大多早已世界聞名而且票房不菲。
在爭議電影中目前排名首位的是《耶穌受難記》,第二位是《達·芬奇密碼》,第六位是《基督的最后誘惑》。僅從排名就可以看出,宗教爭端無疑是最能挑戰(zhàn)人們心理底線的題材。另外,色情和暴力題材也總令觀者睜大眼睛。比如把色情和暴力科幻化的《發(fā)條橙子》,描寫一對無惡不作的雌雄大盜的《邦妮與克來德》,以輪盤賭賭腦袋的《獵鹿人》、以肉欲滿足逃避現(xiàn)實的《我好奇》等。還有就是一些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再演繹”類影片,如《華氏9·11》、《聯(lián)航93》、《肯尼迪》等,它們都涉及公眾的共同記憶。最近在國內(nèi)熱映的《南京!南京!》也應(yīng)歸于此類。
好電影不怕爭議
電影因為挑起爭議,有些大賣,有些不幸成為“禁片”,無論如何,這其中不少作品仍舊是具藝術(shù)價值和思想深度的佳作。所謂引發(fā)爭議,可能是表達手法上的直接激進,或者更多的是所探討領(lǐng)域本身的敏感性所致。
法國導(dǎo)演戈達爾1960年攝制完成的《筋疲力盡》也曾是一部飽受爭議之作,甚至如今關(guān)于它的探討爭辯依舊沒有停息,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其“新浪潮電影”開山之作的地位。戈達爾借主角米歇爾之口說出“在悲傷與虛無之間,我選擇虛無”,一種更甚于悲傷的悲觀論調(diào)中掩藏不住的是桀驁之情。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那些為了金錢而故意炒作爭議的電影人,他們可能會在票房上豐收一時,但他們失去的將是真正藝術(shù)家的錚錚傲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