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和
讀完萬國華同志送來的書稿,我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部體現(xiàn)并謳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以及“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主旋律式作品。
還在2007年8月以前,作者就曾經(jīng)兩次與我說過創(chuàng)作《歷史時刻》的具體打算與構(gòu)思。最后形成以歷史信息做事)為“經(jīng)”貫穿到底,以邊疆的、民族的人文意象(即某些人在處理某些事情時具體的行為特征)作為“緯”進行“編織”,力爭給讀者一個別具風(fēng)味的嚼頭。這種想法,既是對作者一種理想信念的定位與凸現(xiàn),也是一種思想境界的提升,更是對于自身學(xué)識、智慧與耐力的挑戰(zhàn)。因為我知道,這不但是一件需要殫精竭慮的活計,也可能是一種出了大力卻又往往沒有收到預(yù)期效果、甚至于要受委屈的事務(wù)。但是,萬國華同志卻把作品寫出來了,而且在其重大史實方面經(jīng)過了州黨史研究室的認真審查與匡正。同時,作品從不同角度活靈活現(xiàn)且成功地刻畫了一批國、共兩方面高級要員的韜略與氣度,反映了一批中級和基層指揮員的人格與品行,一批看似人微言輕、卻又讓人無比崇敬的革命烈士、戰(zhàn)斗英雄、平凡百姓、普通婦女……其中,尤以陳賡、盧漢、周希漢、林李明、莊田、朱家璧、鄭伯克、周學(xué)義、饒華、楊文清、龍澤匯、吳效閔、顧永武、傅一宗、張海水、郭春聲、趙信誠、杜亞梅、姜大媽、荻姍以及湯堯、余程萬、李彌、曹天戈、彭佐熙等人的形象勾勒得比較豐滿與生動。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在這部全景式、多角度、多線條反映云南解放斗爭的革命歷史長卷中,伴隨著那一系列宏大、生動的革命歷史畫卷以及細微之處人物故事的鋪陳與跌宕,往往能夠折射出一種沒有雕琢之嫌的質(zhì)樸行為以及蓬勃向上、催人奮進、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革命英雄主義情懷與意象;況且,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情懷與意象既五彩斑斕、又大氣磅礴,不僅讓人熱血沸騰,蕩氣回腸,而且驅(qū)人遐想,給人以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所以,我認為這部作品擁有沉甸甸的分量。無論從那個角度上評價,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
當然,可能由于時間倉促,對于史料的“消化”與舍取并非都做到深思熟慮,作品的缺憾之處也是有的;在鋪陳故事情節(jié)和深刻展示人物的個性方面,個別部分顯得有點呆板。這是我個人的淺見,愿與萬國華同志商榷,并祝愿他在今后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