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平
【教學案例】
一位青年教師在一次觀摩課活動中執(zhí)教了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長征》一課。下面是其中的教學片段:
師:紅軍戰(zhàn)士是怎么面對困難,挑戰(zhàn)這些艱難險阻的呢?出示:我從中讀懂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艱難險阻,因為。
生:我從“騰細浪”中讀懂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艱難險阻,因為逶迤的五嶺在他們看來就像河面上泛起的細小波紋。
生:我從“走泥丸”中讀懂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艱難險阻,因為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在他們眼里就像腳下滾過的小泥丸。
師:說得真不錯,還有嗎?(學生沉默,沒人回答)
師:大家看看詩中的五、六兩句,這里有一對反義詞,你們找到了嗎?
生:是“暖”和“寒”。
師:對!那么,這里的“暖”和“寒”包含了什么意思,你們體會出來了嗎?(學生再次沉默)
【診斷分析】
案例表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預設的研讀目標沒有真正達成。客觀地分析,學生在這首詩的學習上是有一定困難的,其難度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 文本理解的距離。毛澤東筆下的這首七言律詩,以浪漫主義的筆調(diào),通過夸張、對仗、比喻等手法,將紅軍長征途中的許多經(jīng)典場景濃縮其間,起伏跌宕,大氣磅礴,要準確把握其全部意蘊,對小學生來講,是不容易的。
其二, 情感體驗的匱乏。毛澤東既是紅軍長征的領導者和指揮者,又是紅軍長征的全程參與者,對長征的體驗是極其豐富而又深刻的,因而在詩中噴涌出來的情感,表達出來的思想也是十分深邃的。對于小學生來講,既沒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又缺少這方面的影視、文字的積累,在情感體驗上較為匱乏,難以真正進入文本,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我覺得教學這首詩,宜“品”而不宜“研”??蓮南旅鎺追矫嫒胧郑?/p>
1. 動情地“讀”?!白x”是品的基礎。紅軍不怕長征路上的千難萬險,主要體現(xiàn)在征服險山惡水,取得一次次勝利上。詩中除一、二兩句是總起外,其余各句對此都有生動的描述。教學中,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每句詩的意思后,應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把紅軍戰(zhàn)士以及詩人的這種藐視一切困難、挑戰(zhàn)一切困難的豪邁氣概表現(xiàn)出來。如采用聽錄音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集體讀、小組賽讀等形式,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通過多種形式層層深入地讀,來加深理解,升華主題。
2. 形象地“感”。“感”是品的靈魂。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較多的還處于感性階段,而詩詞這種文學體裁又往往借一些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思想。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如:出示五嶺、烏蒙山、金沙江、瀘定橋、岷山的圖片,播放長征中紅軍過草地、翻雪山、飛奪瀘定橋的電影畫面,播放慷慨激昂的長征歌曲,閱讀長征中的小故事,扮演長征人物等,通過這些直觀而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官刺激,對紅軍長征產(chǎn)生一定的感性認識,在具體的感受中融入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振。
3. 有效地“導”?!皩А笔瞧返年P鍵。詩詞學習雖有一定難度,但教師如果能夠合理使用相關教學資源,有效地發(fā)揮引導的作用,還是能夠化解難度,達成目標的。教師可通過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如利用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的一段話“這些戰(zhàn)士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頑強、最結(jié)實、最有政治覺悟的戰(zhàn)士,這支隊伍稱得上是歷史上一支無與倫比的堅強隊伍”來提問:“一個外國作家,為何對一支中國軍隊給予這樣高的評價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指導學生借助所搜集到的資料,積累相關認知,做好知識鋪墊。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品讀詩句,暢談感受,深化理解。
4. 逐層地“入”?!叭搿笔瞧返木辰?。詩詞教學,要讓學生入眼、入境、入心。在教學中,通過初讀讓學生進入文字,了解紅軍長征途中所遭遇并戰(zhàn)勝的種種艱難險阻。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所描寫的特殊情境。通過讓學生動心地說、動情地讀,引領學生傳遞感情,宣泄感情,逐步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提升詩歌學習的層次。
(作者單位:通州市先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