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熙
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告訴他應(yīng)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他的建議。當(dāng)全國統(tǒng)一后,他便命令各府縣筑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墻就是在這個筑城的熱潮中,在唐皇城舊城的基礎(chǔ)上擴建起來的。明代的西安城墻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長相思,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
李白的一首《長相思》,讓人回味無窮,思緒綿綿。即使你遠在天南海北,即使你從未到過西安這個曾見證過13個王朝興衰的帝都,只要你是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血脈的“龍的傳人”,都會有一種“夢魂不到長安路”、“天長地久魂飛苦”的渴念情懷。
那時的長安(現(xiàn)在的西安),雖經(jīng)幾千年的風(fēng)雨變遷,但積淀于這塊故土的歷史文化和古老的風(fēng)土習(xí)俗,仍然醇厚綿長,令人留連而遐思。其實,在西安建都的13個王朝,留給當(dāng)今世人的最為明顯、真實而又最具王權(quán)氣勢的建筑,便是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西安古城墻了。
西安的古城墻,是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凝聚和縮影。
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周人為圖發(fā)展,實施東遷。周武王東進伐商時,在距現(xiàn)在西安西南10多公里的灃鎬遺址,沿灃水建立了鎬城。戰(zhàn)國時期,興于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帶的秦人,借周人東遷,經(jīng)10多次遷移都城,逐漸強大并發(fā)展到關(guān)中大部地區(qū),最后在咸陽建都。后來,秦始皇嬴政以咸陽為中心,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的“東方帝國”。宏偉的帝都,壯觀的阿房宮,是何等氣派!然而,秦施暴政,統(tǒng)一之后僅15年,這“覆壓三百里,隔離天日”的阿房宮,就伴著秦王朝的覆滅而被焚毀于農(nóng)民起義的烈火風(fēng)煙中。
歷史總是在錯誤的溝渠中曲折前行。古長安都城的真正建立是在西漢建立后,由漢高祖劉邦、惠帝、武帝所建的漢長安城,距今西安城西北方向10多公里,周長65里。漢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有12個城門,可謂“通達九逵”。城中長樂宮、未央宮及城外的建章宮宏大輝煌,開鑿的昆明湖、興建的供皇帝游樂的“上林苑”,使“大漢帝國”的都城壯觀瑰麗,舉世無雙。隋朝重建“大興城”,唐代又在“大興城”的基礎(chǔ)上,興建了宏大的唐“長安城”,至此,奠定了長安古都城的地位。
“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便是昔日大唐都城長安繁華興旺、通達廣宇的寫照。規(guī)模宏大、豪華壯麗的古長安城,同隋代的大興城面積相當(dāng),周長約36公里,一般墻基厚9~12米,城門處的厚度則達20米。全城110坊,呈棋盤方正形,100多萬居民和豪華的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使得唐長安城成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大都市。大雁塔、曲江池以及供皇帝貴族游樂的上林苑,給這座都城更增添了自然天趣。晨鐘暮鼓、朝霞夕暉、灞河柳煙,構(gòu)成盛唐之瑰麗氣象,給無數(shù)文人墨客以詩情畫意?!叭氯仗鞖庑拢L安水邊多麗人”,是唐長安城如花似錦、春暉麗日的寫照,那“楊花雪落覆白鷗,青鳥飛去銜紅巾”,春風(fēng)駘蕩、鶯歌燕舞的景象,該是怎樣的誘人呢!
然而,唐明皇后期的“安史之亂”及唐末的黃巢起義,使300多年的唐長安城趨于衰敗。公元904年叛將朱溫挾昭宗遷都洛陽,命長安居民“按籍遷居”,把長安的宮殿、街房、樓亭等全部拆毀,這座當(dāng)時的“世界第一都城”,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明朝初年,都督濮英在唐末佑國節(jié)度使韓建縮建的“新城”的基礎(chǔ)上,增修“長安城”,周長20公里,高30米,設(shè)東、南、西、北4門,依次為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長樂門。城墻頂寬12~14米,底厚15~18米。歇山式城樓巍峨壯觀,4座角樓峻奇雄偉。后來的巡撫張祉,為城墻砌了一層青磚,使明代的長安城更增加了雄偉的帝都?xì)飧拧=袢罩靼渤菈?,便是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的明城墻的真實遺跡,是全國乃至世界少有的保留完好的古都城堡。
登上西安的古城墻,漫步城頭,俯瞰古城內(nèi)外,遙望巍巍雁塔,聆聽鐘樓鐘聲,撫摸城墻垛口留下的炮眼槍痕——這古城墻灰色的軀體,其實仍然富有鮮活的血肉和生命。躺在萌生了鮮綠小草且殘留著戰(zhàn)壕的城頭,迎著微風(fēng)的輕拂,聆聽城樓風(fēng)鈴的絮語,感覺這古老的城墻如同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向我們安詳?shù)財⒄f著從古到今的歷史。傍晚的夕暉,像一片染血的霞光,把這座古城墻的樓閣、城垛襯托成褚紅色,使這些青磚厚土如同浸染了先賢們的殷殷鮮血,讓人感受到了一個偉大民族的苦難、奮爭和走向進步文明的吶喊。
且不說這座古都千余年的興衰榮辱和帝王將相、權(quán)貴相爭所演繹的一幕幕血火相殘、悲歡壯烈的故事,單就近百年在古都發(fā)生的震撼世人的革命事件而言,便是一部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讀不盡的血火史書。
單就1926年依附于北洋軍閥的劉振華率軍10萬圍攻西安城,國民軍楊虎城、李虎臣、衛(wèi)定一僅以1萬余人進行的“西安衛(wèi)城”之戰(zhàn),便可說是悲壯慘烈。240個日日夜夜,軍民守于城中,僅靠油渣、咸菜充饑血戰(zhàn);到了10月后的冰天雪地,城中無糧、無彈藥、無補給,連樹皮都已扒光,戰(zhàn)士們只好捕老鼠充饑;城頭上的爭奪戰(zhàn)反反復(fù)復(fù),倒在血泊中的戰(zhàn)士還抱著步槍,獵獵戰(zhàn)旗在城頭飄揚,冷月照著的古城墻在風(fēng)雪中巍然屹立。直到馮玉祥的國民聯(lián)軍自甘肅千里跋涉趕來支援,西安才得以解圍。馮軍入城時,西城門洞中的守軍和饑民軟得只能爬伏在地,或者貼靠在城墻洞壁上慢慢地站起來,微微揮手以示歡迎,一句話也說不出?!拔靼残l(wèi)城”之戰(zhàn)8個月,死傷軍民達5萬余。后來辟“革命公園”掩埋遺骨,改“新城”為“紅城”,以示革命精神。1949年5月20日,解放軍進入西安,殘破的西安城墻頭終于飄揚起五星紅旗,歷史揭開了新時代輝煌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后,西安的城墻成為國家的重點保護文物,政府撥款一次次地修復(fù)和保護這座明代“長安城墻”的原貌,并疏浚了護城河,開發(fā)了曲江池,開放了護城公園,修建了氣勢恢宏的大南門綠色廣場和大雁塔北廣場。每當(dāng)有賓客從遠方來,大南門便舉行大型的迎賓儀式,城頭紅旗飄飄,鼓樂聲聲,燈籠明燦,30里長的西安城墻,霓虹燈勾出城垛的連綿輪廓,與星月相輝映,如金龍狂舞,真似“盛唐”舉行朝中大典。
初春的日子,登上古城墻,臘梅花已在城下綻放得一片燦黃——“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古都似春蒸蒸上”。放眼四野,心曠神怡;漫步城頭,融融春光。一個披著時代盛裝的新西安,正在向我們走來。
鏈接
西安古城墻的典故
勿幕門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于1939年,以此紀(jì)念辛亥革命中陜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chuàng)建同盟會最早的一批會員之一,是陜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玉祥門1926年,軍閥劉鎮(zhèn)華包圍西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zhàn)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lián)軍擊敗劉鎮(zhèn)華后,西安才得以解圍。為紀(jì)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1928年開通的這座城門取名玉祥門。
中山門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辟的中山門,以紀(jì)念國民革命領(lǐng)袖孫中山先生而得名。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將軍率軍東征,就從中山門出城。中山門并列兩個門洞,馮玉祥分別為它們?nèi)∶皷|征門”和“凱旋門”。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后來時局變化,馮將軍再未率師回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