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仲華
我很喜歡上網下圍棋。這次上網,基礎分1000分,我一心想打到1100分,可是越下越輸,一直跌到800分。許多盤優(yōu)勢明顯的棋,也莫名其妙地輸了。我心浮氣躁,急于求勝,可是輸得更多了。
后來,漸漸想通了:取得優(yōu)勢的棋,只要我穩(wěn)健一點兒,不多生事端,甚至吃點兒虧,不就穩(wěn)贏嗎?明白了這個道理,貿然出動的棋漸漸沒有了,成績漸漸地在穩(wěn)定中增長。當然也輸棋,那是對方水平比我高得太多,實在沒有贏棋的可能,我已經充分發(fā)揮出了水平。
看來,不貪勝的心態(tài),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忽然腦海中靈光一閃:“圍棋十訣”的第一條,不就是“不得貪勝”嗎?
圍棋十訣是宋代圍棋大師王積薪總結的,即: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這“十訣”,至今還刻在中國棋院大廳的顯要位置,被中外棋手奉為圭臬。
“十訣”我很早就看過,最喜歡的是后邊幾條,如“動須相應”、“勢孤取和”等,都是圍棋的技巧,而且富有哲理。而“不得貪勝”這一條平平無奇,我一直沒有在意,還隱隱奇怪:其他九條都是技巧性的,唯獨這一條不是,也沒什么奇巧驚人之處,為什么作為首條呢?
現(xiàn)在想來,把一個與技術無關的話題擺在十訣之首,意義非同小可。它不是技巧,而是心法,具有統(tǒng)領各種技巧的地位。
悟出此理,我欣喜不已,遂不再下棋,細細思考“不得貪勝”的奇奧———為什么是否貪勝的心態(tài),能夠導致相反的結局?想想自己下棋太貪勝了,一開始就想快速獲勝,導致不看自己的弱點就出擊,結果自己的棋漏洞百出,被對手抓住弱點;有時已經取得了優(yōu)勢,總想下得更漂亮,結果給了對手以可乘之機。
不貪勝方可獲勝,真是精微的辯證。
想起《吳清源傳》記載的圍棋界的一個掌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吳清源在日本下棋前,總要通讀一遍《道德經》。結果,吳清源打
敗了所有對手,登上了圍棋的頂峰。他說:“我的對手全是日本棋壇的杰出之士,就棋藝而言,我與他們之間幾乎沒有差別,我之所以屢屢獲勝全在于精神因素?!比毡酒鍓硪晃豁敿飧呤舟嗵飿s男曾坦率地說:“我不認為吳先生的棋多么高超。”可是,他總是敗在吳清源的手下,弄不明白為什么。
是《道德經》的“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的思想,使吳清源排除了貪勝之心帶來的干擾,心境澄明,發(fā)揮了最高水平。
下棋要“不得貪勝”,人生也是如此。那些貪勝的人,有幾個獲得最終成功呢?貪,導致心態(tài)浮躁,不求甚解;貪,導致迷失本性,誤入歧途;貪,導致冒進妄動,利令智昏;貪,導致急于求成,脫離實際;貪,導致拉長戰(zhàn)線,分散力量……
這道并不起眼的障礙,絆倒了古往今來多少才智之士啊。經過艱苦奮斗,勝利在望之際卻功虧一簣的例子,政界、商界、軍界數不勝數。
“不得貪勝”,其實是一種“訓心”之術。一個人如果做不到“不得貪勝”,即使才智絕高,也無法承擔重大使命。因為你要駕馭天下,首先要駕馭得了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