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娜
近年來,隨著學習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現象明顯呈上升趨勢。研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真實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狀況,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本人對所教班級的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了解學生的臨考心理壓力狀況,休閑或體育鍛煉情況,自信心,睡眠狀態(tài),考試復習策略,學生最大的困難、煩惱、焦慮,對教師的期望,迫切需要的幫助等方面的內容。通過調查研究,提出及時的心理干預對策,逐步形成學生、學校、家庭三方參與的心理健康促進模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其今后走向社會打好心理基礎。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調查表明,所調查班級的學生的心理總體狀況良好,具體結果及分析如下:
(1) 學生對自我狀態(tài)的評估,18%的學生感到冷靜,26%的學生感到浮躁,32%的學生感到焦慮,22%的學生對自我狀態(tài)的評估為“一般”,而2%的學生為“無所謂”。從調查中發(fā)現,浮躁和焦慮的學生占到了58%,說明許多學生的自我狀態(tài)不夠好,求勝心切,焦慮浮躁,不夠穩(wěn)定。這應引起教師的注意。
(2) 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心理狀態(tài)的調查發(fā)現,40%的學生能夠承受,6%的學生不能承受,50%的學生感到“還可以”,4%的學生感到“無所謂”。可以看出,一方面,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比較好;另一方面,學習難度對于該班學生來說不算大,可以適當增加難度。
(3) 調查了解學生每次參加考試的心態(tài)發(fā)現,76%的學生能夠提醒自己沉著、細心,12%的學生感到緊張(總是提醒自己不能考砸),2%的學生感到信心十足,10%的學生能夠認真答題,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不在乎成績如何。從調查結果看,大多數學生能沉著應對考試,但是,缺乏自信心會導致其考試水平的正常發(fā)揮。此外,學生普遍過于看重學習結果,而輕視學習過程,這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4) 對學生睡眠的調查發(fā)現,8%的學生維持在7—8小時,84%的學生維持在6—7小時,8%的學生維持在5—6小時,沒有學生反映睡眠時間在5小時以下。這說明,該班學生的睡眠時間基本充足,但要保證睡眠質量。教師可建議學生少開夜車,中午小睡片刻,以彌補睡眠的不足,保證學習的質量。
(5) 了解學生的體能管理發(fā)現,有60%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和活動很重要,4%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和活動會浪費時間、耽誤學習,而36%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和活動可有可無。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對其不重視。教師應加強指導,引導學生利用體育課和班級活動來放松自己,使其認識到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旺盛的精力是學習的保證,合理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能緩和復習備考的緊張氛圍。
(6) 調查影響學生考試發(fā)揮的主要因素發(fā)現,4%的學生認為考試方法是主要原因之一,56%的學生認為知識掌握不牢固是主要因素,58%的學生認為粗心是原因(可見,養(yǎng)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頗為重要),50%的學生認為考試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主要原因。而了解影響學生學業(yè)的最大因素發(fā)現,64%是學習方法,60%是情緒,4%是教師的授課水平。這說明對學生進行考前心理輔導應以“情緒調節(jié)”和“方法指導”為重點。
(7) 對學生的學習方式調查發(fā)現,48%的學生喜歡的復習方式是限時做套題,64%的學生喜歡的復習方式是自由復習,也有個別學生喜歡講解普通題、個別答疑和專題訓練。調查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所使用的方法,54%的學生選擇問老師,58%的學生會問同學,8%的學生會不了了之,32%的學生會靠自己鉆研。這表明該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覺性都比較強,教師主要應做好答疑輔導工作。
(8) 學生對教師教學的主要意見:多講解題方法,明確考點知識,注重基礎知識的運用,強化訓練??梢?教師的授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提高,主要應提高課堂效率,抓考點,講方法,重雙基,針對練。
從以上分析的情況來看,中學生主要存在學習焦慮、消極、浮躁、煩惱、自卑等不良心理問題。如果及時干預,能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態(tài)度過中學階段。
二、 心理干預對策
1. 全心關愛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期的中學生,隨著自我意識和成人意識的增強,他們更需要從成人那里得到關注、理解與尊重。他們往往對教師的期望值較高,把教師看作父母、朋友的替身,希望得到的不僅是學習上的關注,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關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教師只有把師生之間的溝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時發(fā)現問題,才可能準確地摸清學生的心理癥結,才可能對癥下藥,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導調節(jié)被學生切實地執(zhí)行。
2. 建立良好的班級心理環(huán)境。(1)要求學生確立志存高遠的目標。較為高遠的志向,可以使一個人心胸豁達,視野開闊,它也是學生的指南針和原動力。(2)培養(yǎng)學生愉快恬靜的心境。教師應指導學生不要為平時考試中的一兩次失誤而憂心仲仲、焦慮不安;不要為同學之間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肝火;不要受社會和家庭的消極因素的干擾而分散精力,引起大的情緒波動。(3)培養(yǎng)強烈的拼搏意識。拼搏意識的欠缺會使人委靡不振、松弛懶散,會滋生種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4)指導學生改進學法,提高效率。長時間、超負荷的學習方式并不可取。教師可要求學生晚上不開夜車,按時就寢,提高學習效率,使其認識到只有學習方法得當,才能具有良好的學習心理,才能做到循序漸進,從而取得好的學習效果。(5)培養(yǎng)對待考試的平常心。教師可要求學生平時認真做練習,把每次練習當考試,把每次考試當練習。平心靜氣,順其自然,就能很快進入最佳狀態(tài)。
3. 加強班級管理,把工作做細。在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作用的基礎上,教師還必須做到“勤”:勤于到教室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勤于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勤于和任課教師交流,了解學生的上課、作業(yè)情況;勤于和家長溝通,了解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教師還應及時進行階段總結,認真分析得失,避免班級工作的“盲點”和“空白點”的產生。
4. 及時發(fā)現問題,積極排除障礙。教師可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有的放矢地開主題班會,開設心理衛(wèi)生講座,定期為學生作心理輔導,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教師應堅持多看、多問、多聽、多談心,密切關注學生心理失衡的各種外在行為表現,及時預見到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障礙,努力找到病根所在,然后對癥下藥。
5. 指導學生發(fā)現心理問題,教給調適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科學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礙,對學生進行情緒調控和挫折應對能力輔導,教給學生一些調適心理的方法。如,防止考試焦慮的對策:(1)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2) 正確對待自己的水平;(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如,調控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 (1) 發(fā)泄疏導法,通過向親朋好友訴說心中的委屈和痛苦以得到安慰、疏導或幫助,以此減輕心理壓力;(2)自慰暗示法和深呼吸法,當過分緊張、煩惱、懼怕時可反復默念“我現在放松了”等,也可深深地吸一口氣再慢慢地呼氣,使身心放松。
6. 加強家校聯(lián)系,指導家長維護子女心理健康。隨著學生的知識和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學生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后,會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對家長的“叛逆”心理,而許多家長對學生的這個特點認識不足,除對學生無休止地提出學習上的要求之外,很少去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心理需要。教師在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關注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同時,應及時、適時地通過家長會,或接待、走訪問題學生家長,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達到有機結合。
7. 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具體來說就是“導、扶、激”?!皩А本褪轻槍δ切┳员┳詶壍膶W生,指導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的,適當降低學習要求,引導他們往前走;“扶”就是有針對性地重點扶持一部分中等生,加強對他們的信心教育,幫助他們補習弱科,使他們從思想和學習的誤區(qū)中走出來;“激”就是引入競爭機制,激勵成績好的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使其有所突破。
8. 及時鼓勵,強化改進。當學生嘗試改進自己的學習習慣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及時表揚鼓勵,肯定他們的進步,強化他們對探索新學法、修正舊習慣的意識。只有真正地把這種改進意識牢固地植根于學生的心理機制中,才有可能使他們自覺地審視學習、改進學習。
9. 對學生的心理指導做到長期追蹤,以預防為主,以減輕壓力為目的。教師應使學生保持健康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樹立自信心,快樂地面對困難??梢龑W生從小處著手,使其對待學習注重過程勝于注重結果,合理地認識考試成績,正確面對挫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確定合理目標的能力。
總之,教師應該學習和掌握專業(yè)的心理知識及干預方法,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使中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
(責編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