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深圳市寶安區(qū)民治街道白石龍村,是一個在深圳地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子,可它的名字卻與歷史上著名的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緊密聯(lián)系在—起。
這場秘密大營救始于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香港的1941年末,歷時3個月,遍及10余省市,從中共中央南方局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從八路軍香港辦事處到中共粵北粵南委員會,從中共香港市委員會到東江游擊隊,還有香港從事情報工作的地下工作者,他們像一根互相看不見的鎖鏈,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組成了特別的營救大軍,營救被困于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高達800多人。著名作家茅盾曾稱之為“抗戰(zhàn)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從被困的香港,走元朗羅湖線,經(jīng)青山道口、九華徑、荃灣,進入大帽山區(qū),再經(jīng)落馬洲,渡過深圳河,在赤尾上岸,翻過梅林坳到達游擊隊根據(jù)地寶安白石龍村,此乃許多文化名人進入東江游擊區(qū),基本脫離危險的第一站。無疑,當年的白石龍小村子成了“希望”的代名詞。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得從1941年12月9日說起。當天,八路軍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收到周恩來的電報,說戰(zhàn)爭打響了,許多重要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將被困香港,是否可以設(shè)法送他們到東江游擊區(qū)或南洋等安全地區(qū)。
在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召開的粵南、粵北省委、香港市委等多人出席的緊急會議上,廖承志傳達了周恩來的電報,表示搶救任務(wù)很艱巨,九龍必然不能久守,必須趁敵人建立嚴密的戶口管理之前,護送文化人到東江游擊區(qū),再分別送往大后方。
大營救刻不容緩地開始了。第一步,尋找這些分散在港島的文化人。第二步,偷渡回九龍。第三步,分頭護送進入東江游擊區(qū)等地。第四步,轉(zhuǎn)送大后方。
12月1 3日,日軍占領(lǐng)九龍新界的這天,東江游擊隊的曾生、王作堯派出兩支精干的短槍隊,一支由曾鴻文、黃高陽率領(lǐng),進入元朗十八鄉(xiāng)至荃灣地區(qū),開辟從青山道經(jīng)荃灣元朗進入寶安游擊區(qū)的陸上交通線(西線);另一支由蔡國梁、黃冠芳、江水、劉黑仔率領(lǐng),插入九龍城以東,西貢一帶,開辟從九龍至西貢,西貢至沙魚涌的陸、海交通線(東線)。
大部分文化名人以及國民黨將領(lǐng)的家屬、國際友人走的是陸上交通線,也就是西線,西線進入游擊區(qū)的第一站,也就是白石龍,然后從白石龍由游擊隊分別護送到內(nèi)地。
為什么選擇白石龍?這小村子何以成為大營救行動的中轉(zhuǎn)站?答案在白石龍當年乃寶安陽臺山抗日根據(jù)地的指揮中心,設(shè)有指揮部、后方辦事處、醫(yī)療所、兵工廠、報社、電臺、糧站等等,被稱為“小延安”……
白石龍,今天還能找到嗎?車子駛往梅林方向,上坡繼而下坡的這刻,自然想起有關(guān)當年的描述?;蛟S就在車子經(jīng)過的半坡,當年設(shè)有日軍崗哨,過了這崗哨的高山正是梅林坳。
一過梅林坳,文化人就看到山上警戒的游擊隊員迎面跑來,歡騰,跳躍,熱情,真像舞蹈的火焰。最令人激動的是山下的白石龍村,目的地到了,到家了,文化人們看著山下的“家”,不約而同一屁股坐下。有頭一仰在梅林坳頂來個大字型的放松運動;有大張嘴像突然打開的高音喇叭,高唱《再會吧,香港》;有把藏了一肚子的兩天經(jīng)歷統(tǒng)統(tǒng)倒出來……
今天,寬敞的路穿過梅林坳,坳上已無法看到山下的白石龍村,僅根據(jù)方向推測那小村子就在高聳的層疊的樓盤后面。下山,從梅龍路轉(zhuǎn)入由東向西的石龍路,往北進入金龍路,名字都帶“龍”的路廷伸著希望……
繼續(xù)往前,沿路右拐,右拐,兩旁盡是五花八門的,小小的,家庭式的飯館和住店,一看就知道乃改革開放時代漸漸疊起的樓。一直蜿蜒,終于看到一小小的有別于飯店旅館的門: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
是的,這就是白石龍村。
紀念館整理和保存了許多當年資料,庭院里復制了當年的茅棚草寮,而最讓人矚目的是原接待過文化名人的天主堂,進門即看見草席地鋪和木頭桌椅,當年游擊隊曾生司令設(shè)狗肉宴款待文化名人,是否就在此處?
館內(nèi)一張白石龍村全貌圖大概有兩個巴掌大小,不引人注目,僅此。自然想:難道就沒一點當年小村及村前后的丫髻山、烏頭坑,大凹山、皇帝田的痕跡?
從紀念館到白石龍村出口,來回兜尋了一圈,終于找到了,何止痕跡,幾乎有半個小村:從紀念館旁邊的兩棟高樓之間進入,不到20米即見小村正門;十多問無人居住的房屋,不論泥磚房還是夯土房,和旁邊高大嶄新的七八層樓房相比,它如此舊陋,盡是朽木和半坍塌的瓦面及野草叢生……周邊幾乎無山,有也剩下小半坡,僅根據(jù)方位估摸著當年所屬,那些衛(wèi)生所、糧站和指揮部僅荊記憶。
能讓人銘記的大營救,文化人進入東江游擊區(qū)的第一站,恰恰在此。
(本文作者系深圳市文聯(lián)國家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