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莊
當國家和民族遭遇困難或強敵的時候,人們常常提起的一個成語就是“眾志成城”,因為它能給人鼓舞,給人以力量?!氨娭境沙恰钡谋疽馐牵捍蠹彝膮f(xié)力,就像城墻一樣牢不可破。比喻大家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取得勝利。
“眾志成城”語出《國語·周語下》:“景王鑄大鐘,二十四年鐘成,伶人告知。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對曰:‘上做器,民備樂之,則為和;今才亡民罷,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可也。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王曰:‘爾老耄矣,何知!”
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典故:春秋時周景王收集民間的銅鑄成大鐘。樂工向他匯報說,鐘的聲音很和諧。他便對樂官州鳩夸耀。州鳩說:“天子造鐘,老百姓都很喜歡,那才算是和諧。今造此鐘,勞民傷財,百姓無不怨恨,我不知道這算什么和諧。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凡是大家擁護的,沒有不成功的;凡是大家反對的,沒有不失敗的。俗語說:萬眾團結一心,就像堅不可摧的城堡;眾人的輿論力量,可以熔化金石般堅硬的東西。你辦事不得人心,最后是要失敗的?!?/p>
由此可見,這句成語開始是“眾心成城”,后世逐漸把它習用于“眾志成城”。后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說:“眾心成城,俗說曰:眾人同心者,可共筑越一城;同心共飲,雒陽酒可盡也?!碧聘咣对偕现G書》說:“臣聞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則輿人之誦不可輕也。”清趙翼《甌北詩抄·擬老杜諸將五首》有一句:“眾志成城百戰(zhàn)場,直同疏勒守危疆?!鼻辶赫骡牎稓w田瑣記·炮說》:“兵無常形,地無常勢,果能眾志成城,則又何炮之不可用乎?”
當我們走進洛陽市王城公園時,不僅會看到九座紀勝碑和東周歷史故事墻等文化景觀,而且會看到東周時期洛陽王城遺址,滿目的滄桑令人追憶起歷史的風云。公元前11世紀末,武王滅紂,決定建都洛邑。于是,周公相宅,成王遷洛,洛邑遂成為西周王朝的新都。公元前770年,西周滅亡,平王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在周代的700年間,洛邑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因此,洛邑當時有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發(fā)生,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都活動在這里,發(fā)達的工商業(yè)和繁榮的科學文化也集中在這里。周代歷史上的諸多成就和輝煌,與其“眾志成城”的社會氛圍是分不開的。恰恰是因為后來缺失了這種“眾志成城”的社會氛圍,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王朝取而代之。
提起“眾志成城”這句成語,會讓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想見具有中華民族象征意義的萬里長城,并且銘刻于心靈深處,代代傳承,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團結一心,和衷共濟,敢于拼搏,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