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全良
剪紙又名“窗花”,起源很早。“剪紙”二字最初見于杜甫的五言詩《彭衙行》中。詩中有“故人有孫宰,高義薄層云,延客已曛黑,張燈啟重門。暖湯濯吾足,剪紙招我魂”句,反映了唐代民俗生活中有剪紙招魂的活動,同時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當時造紙工藝的科技進步。
剪紙(刻紙)原是流傳于民間手藝人或繡花作坊里的藝術品類,過去未曾被視作研究民間美術的實物資料。民國初期,民俗學開始在中國出現(xiàn),剪紙藝術才得到了美術家的重視。
剪紙(刻紙)原是流傳于民間手藝人或繡花作坊里的藝術品類,被視作研究民間美術的實物資料始于民國初期,隨著民俗學在中國出現(xiàn),剪紙藝術才得到了美術家的重視。
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普遍受到美術家的注意是在抗日時期。美術家們看到,在寒冷的冬季,西北地區(qū)農(nóng)民家家雖然門窗緊閉,但在窗格上貼著各種各樣的紅綠剪紙,十分美觀。于是這些美術家便刻印了很多形式傳統(tǒng)、內(nèi)容新穎的窗花,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作品以鮮明的思想內(nèi)容、簡捷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備受當?shù)厝嗣駳g迎,喚起了根據(jù)地人民前方抗敵后方生產(chǎn)、讀書識字、支援前線的熱情。在當時不僅起到了宣傳抗日救國的作用,同時推動了剪紙藝術的新發(fā)展。由此,還引發(fā)了廣大美術工作者對民間剪紙的喜愛與珍視,不斷收集它,并命名為“剪紙藝術”。
一、剪紙的歷史尋蹤
追尋我國剪紙歷史,其淵源久遠,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與欣賞性。它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動,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信仰,是人倫道德的縮影,也是觀察一個民族的民風文化承傳的窗口。
作為一種民間美工,剪紙藝術是勞動人民為滿足自身的物質(zhì)與精神的需要。它生存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xiàn)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zhì),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其流行時間之長,地域之廣,可以與任何一種傳統(tǒng)藝術相媲美。從南國邊疆到西北大漠,從云貴少數(shù)民族的村寨到東郊海濱的漁家,到處都有剪紙創(chuàng)作活動。剪紙作為勞動者的造型藝術,寄托了他們樸素的理想與信念,抒發(fā)著生產(chǎn)者的喜、怒、哀、樂,也常常伴隨喜慶節(jié)日、禮儀等民事活動,或點綴在喜慶器物上,或裝飾于門窗壁間,或粘貼于彩鳶紙扎中,或作為刺繡底樣為女紅所用。總之,剪紙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美化裝點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于剪紙的歷史,就其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是從紙的出現(xiàn)開始的。我國是紙的發(fā)明國,自從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了紙,除了寫字和復制的主要功能以外,還派生出種種文化、種種藝術,書寫之于書法,雕版之于木刻,印本之于裝幀,都是由此衍生出來的。1959年新疆高昌故出土有南北時期的“對馬”、“對猴”等五幅團花剪紙,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剪紙。五幅團花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紙實物已屬罕見。有皮革刻花冠和漏版印花圖案可作證。宋代出現(xiàn)了行業(yè)性質(zhì)的剪紙和用于工藝性質(zhì)的剪紙和用于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多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紋樣。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紙制作皮影的,稱為“紙窗影子”,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仍有類似皮影風格的剪紙,可見這兩種近似的藝術形式相互間的影響和匯流。明清剪紙傳世作品有刺繡底樣、扇面裝飾、窗花等,風格趨向精細秀麗、俗中求雅。
二、剪紙的分布及表現(xiàn)技法與形式
我國剪紙分布地域很廣,其風格也是千姿百態(tài),大體分為以山西、山東、陜西為代表的北方和以廣東、江蘇為代表的南方兩大類型。北方剪紙渾厚、粗獷、天真、樸實,南方剪紙靈巧、柔美、嚴謹、纖細。正如郭沫若所說:“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币徽Z道破了南北剪紙風格的不同特點。
由于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wěn)定和許多邊遠地區(qū)文化上的封閉,使得剪紙的某些紋樣還保持著初始的基本形態(tài)在民間流傳。如杜甫詩中提到的“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就是陜西白水等地一帶的招魂剪紙,至今仍在那里可見類似形式的作品。
從剪紙的刻法上講,分陰刻與陽刻兩種形式。所謂陰刻,是將花紋的線條剪掉或刻除,留下紙面作為背景,也就是虛紋或鏤空的陰紋圖案;陽刻則相反,它只留下花紋的線條,其余背景部分均被剪掉或刻除,形成實線的陽紋圖案。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漸形成了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多種技法,大大拓展了剪紙的藝術表現(xiàn)力。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可粘貼擺襯,亦可懸空吊掛。剪紙的剪刻法,除依照原定的底稿進行外,還可以按紙張的折疊方法沿著中軸線或?qū)蔷€,采用對折或連續(xù)對折的方法,剪刻之后即會有意想不到的圖案變化。由于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著其它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剪紙的題材與內(nèi)容極為豐富,神話傳說、戲曲人物、蟲魚花鳥,包羅萬象,圍繞著祈福求祥與花好月圓的美好愿望,展開主題創(chuàng)作,巧妙地運用諧音手法,表達深刻的寓意,如雞諧音為“吉”,羊諧音為“祥”,鹿諧音為“祿”,如意與花瓶剪在一起,寓意為平安如意等。
剪紙藝術除在題材內(nèi)容上的特點外,在刻畫藝術形象上也有自己的特點,主要依靠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抓住現(xiàn)實生活中最動人的、最能表達內(nèi)容的形象,用夸張,變形等手法和簡練的線條,創(chuàng)造富有裝飾性的藝術形象。
三、剪紙的藝術價值
(一)社會實用價值。到今天為止,剪紙藝術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nèi)裝潢、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提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它的倩影。
剪紙貼花是把民間十分流行的剪紙藝術與陶瓷裝飾結(jié)合起來,把民間剪紙搬上了瓷器表面。早在北宋時代,吉州窯的陶工就把剪紙用來裝飾瓷器。吉州窯獨創(chuàng)的黑釉剪紙貼花工藝,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風格。作為“女紅”之一的剪紙藝術,被運用于其他手工藝生產(chǎn)的例子,并非僅僅局限于陶瓷藝術中,在漆繪工藝和雕花工藝中都有所運用。剪紙與陶瓷的兩種民間藝術融合滲透,產(chǎn)生了陶瓷剪紙新工藝。剪紙藝術的寶貴文化和獨特風格對當今包裝設計、裝潢設計、圖案設計等都有著重大影響,通過對物象刪繁就簡,吸取精華加以變形夸張,創(chuàng)作出更理想的形象。沒有不變形的寫實,也沒有不寫實的變形,而剪紙藝術可視為其領導者。通過提煉這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風格的元素,合理地運用到形式美的法則中,具體表現(xiàn)為在合乎主題的基礎上達到深化和突顯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包裝設計師已經(jīng)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它是一種
能夠深入表現(xiàn)內(nèi)容和引起共鳴的藝術形式。
(二)藝術價值。從藝術價值來講,剪紙藝術既有收藏價值,又有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價值。如用于刻石作畫,不容易更改,剪刀落處當即成形,難以增減修補,所以曾為西方現(xiàn)代派畫家所驚嘆和汲取。許多優(yōu)秀的剪紙作品已被陳列在中國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僅吳作人的剪紙作品就被收藏了138幅。我國宋朝開始有了專業(yè)剪紙之民間藝人。而剪紙藝術收藏家古代有一人,即余姚(今屬浙江省)岑安卿。著有《栲佬山人集》,其中有林希逸的《題張彥明藏剪紙惜花春起早圖》,詩中詠道:“誰將妙意寄工巧,溪藤雪瑩金刀?。坏で嗤松崴擅房?,剪出天真數(shù)分秒?!边@反映了元代始有珍惜民間藝術不著丹青墨色,亦可創(chuàng)作出“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美妙意境之畫幅。剪紙為人類史上增添了可貴的民族藝術篇,中國剪紙就像一座“活化石”博物館,從中可以看到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它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本身,具有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心理素質(zhì)感情的凝聚。
剪紙不僅為后世提供了歷史資料,也向海外展示了我們民族藝術的風采。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剪紙福娃吸引了眾多的中外來賓。當北京奧運會的冠軍們剛走下領獎臺,就收到了中國民間剪紙藝人為他們剪刻的奧運風采形象。使得這些外國運動員即興奮又驚奇,無不對中國民間剪紙藝人高超的技藝表現(xiàn)出由衷的贊嘆。傳統(tǒng)的剪紙圖案逐漸從民間走向世界歷史舞臺,其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從圖案到寫實,顯示出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強大表現(xiàn)力。剪紙作為中國符號。傳到歐、美、日等國家,同時也出現(xiàn)在許多國家出版的畫冊上。
剪紙線條是原始最幼稚的造型手段,同時也是現(xiàn)代藝術中的一根導線,直接導入人們心中的導體,是最易駕馭的造型手段和資料的營養(yǎng)供給。無論是華夏文化形成還是兩漢商業(yè)的發(fā)展,還是唐代的強盛發(fā)展,乃至今日,無不表明只有敢于繼承和汲取,才能使自己成為藝術的主宰者。不但從形式上攝取營養(yǎng),更重要的是精神,要立足中華,面向世界。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展示我們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中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優(yōu)勢和獨具的風采,只有這樣才能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天窗,才能給剪紙藝術帶來新的生機,讓剪紙藝術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