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薇
[摘要] 課程改革在繼承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要增加實質的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關鍵詞] 新課程 活動 評價
一、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的理念中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確立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是實現(xiàn)我國“科教興國”宏偉目標的關鍵。然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負擔還是很重,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體育和美育,德智體美不是全面發(fā)展。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地死記硬背,追求答考題,重高分,被動學習,甚至使學生厭學。不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真正理解,活學活用,有動手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結果是學生高分低能,身體健康受影響,視力受損。不重視德育、體育、美育,不利于青少年成長,不利于培養(yǎng)人才。新課程改革在我們地區(qū)已經實施6年了,改革的腳印步步艱難,成功的地方大家都可以體會到,但是我們也從中發(fā)現(xiàn)了它的失敗與不足。
新課程改革有時候太拘泥于形式,卻忘記了實質。就拿課堂中的活動與交流來說吧:活動與交流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針對以往教學忽視學生實踐活動的、毫不融合交流的課堂狀況,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以及交流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這是合理的。盡管如此,活動畢竟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其本質是要傳授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我們目前的教學雖然沒有到達本末倒置的地步,但是某些方面也太過于“活動”了。我們往往注重了“活動與交流”,卻把“講授”給忽略了。
二、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有待進一步深入
部分教師還是對課改的意義認識不足,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有待進一步深入,甚至有少數教師認為課改與自己的關系不大,放手課改影響教學質量,擔心學生的“雙基”會變得薄弱,課改使學生會說但不會做。其實,在課改中,小學數學的“雙基”也發(fā)生了變化,不能拿以往的標準來衡量現(xiàn)在的學生?,F(xiàn)在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多的是學生學會有用的、必備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學會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所以我們應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準確地握課程標準對“雙基”的新要求。
三、小組合作學習重形式,輕實質
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動、互助關系,而不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組。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退位減法”時,把小棒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兩人一組擺一擺,個別學生把小棒全部拿去獨自擺弄,或者是一個擺、另一個不參與、不合作,甚至有的還爭吵,出現(xiàn)了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xiàn)象;在活動中,好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多,學困生發(fā)言的機會少,甚至出現(xiàn)了放任自流的現(xiàn)象。因此,在合作學習之前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另外,還必須明確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
四、數學活動與教學任務的矛盾
教師們談到平時教學,時常感到教學任務緊的問題。因此,教學沿用老一套的比較多。心里的真實想法是: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任務可能無法按期完成;而不讓學生自主探究吧,又與新課改理念相違背。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首先,要明確有效的課堂活動是為教學任務與目標服務的,在課改中倡導的課堂活動是要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從活動中、游戲中引入數學知識,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時,也包括學生在探研、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并不意味著每堂課都必須活動。我們應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與課堂活動的關系。課堂活動形式是多樣的,只要是服務于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活動,那就是有效的、有益的課堂活動。
五、對學生的評價難以把握
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關注學生上課是否遵守紀律,是否專心聽講,成績是否優(yōu)秀。這種“一刀切”的評價,讓不少學生對數學敬而遠之。而新課標要求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應該考察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交流與合作、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們認為,應對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樂意與同伴交流、善于傾聽同伴意見給予高度評價。課堂評價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權利,學生可以互評、小組可以互評,學生可以自評??傊?評價的主要目的應該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數學學習水平,關注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個性傾向。
六、運用新的教學方式,課時不足、難度大
新課程需要探究、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增多了,教學過程中如果真正放開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勢必會比單純由教師講解用的時間多,這樣就出現(xiàn)課時不夠用的問題。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做實驗等用去較多時間,結果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少了,為了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教師把沒有完成的內容排擠在課外,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有些學校也為了較好完成任務,給各學科追加了課時,正常課時已排滿了工作日時間,追加課時就得占用休息日、節(jié)假日的時間,所以說“減負”也就自然落空了,課業(yè)負擔在新課改的形勢下不但沒減輕反而加重了,體現(xiàn)新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難度大。
1.大班額與小組合作學習需個別指導間的矛盾。
2.兩極分化矛盾突出,課改非常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促進了他的發(fā)展,可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他們因得不到教師的更多指導和幫助會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這樣造成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已開始顯現(xiàn)。
3.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完成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又能較好地鞏固學生的基礎。
4.如何評價學生才能既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又便于操作落實等,用學生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固然好,但學生多操作起來不可行。“小班化”教學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還達不到。
總之,課程改革在繼承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我們要增加實質的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為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實施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在課程實施中,要努力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傳統(tǒng)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劉憲濟.與新課程同步發(fā)展——新理念、新教材、新實踐.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2).
[2]新課程的視角與理念.
[3]王俊生.新課程需要新理念新課程要求新行為.山西教育, 2002,(18).
[4]黃啟后.新課程呼喚新觀念.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