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軍
【本場考題】
請以“_____考驗了我”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將題目補充完整,立意自定,文體自選,600字左右。
【思路點撥】
這個半命題作文有豐富的內(nèi)涵,題目中一個“了”字,表明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一個“我”字,意在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現(xiàn)實,要求學生抒寫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感悟,或者通過發(fā)揮想象來寫作。
因此,這個作文既能寫成一篇記敘文,也能通過敘述事件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發(fā)揮想象,寫成想象類的文章。
一、講述自己經(jīng)受考驗的一件事。每個人從出生到現(xiàn)在,都會經(jīng)歷許多考驗,從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中選取合適的寫作材料,往往能夠?qū)懗稣媲閷嵏?。如敘述自己用堅強的意志成功戒除網(wǎng)癮的經(jīng)歷。在家長、老師、親友等的幫助下,“我”戒除網(wǎng)癮失敗了,但在某一天“我”忽然“良心發(fā)現(xiàn)”,與自己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戒除了網(wǎng)癮。像這類型的作文敘述事件的過程,抒寫自己的感悟是根本,在此基礎上還要緊扣“考驗”這一主題來寫作,做到敘述完整,細節(jié)真實。
二、談論自己對經(jīng)受考驗的認識。這里敘述事件就不是根本目的了,而是要通過一定的事例來表達作者的某種觀點和認識。如敘述一次特殊的經(jīng)歷,媽媽生病了,爸爸在醫(yī)院照顧媽媽,“我”在床上無聊地玩著布娃娃,“我”發(fā)現(xiàn)三個娃娃手牽手圍成一團的時候,它們因為彼此的支撐而不容易摔倒,“我”突然明白了是家人彼此之間的愛,使“我們”的家經(jīng)受了一次考驗,而“我”也在此過程中慢慢懂事了,成熟了。從一件事中揭示出給人啟迪的道理是寫作這類作文的重心。
三、虛構生活中不同的考驗形式。如果把題目中的“我”理解為自己以外的他人或事物,寫作的角度就發(fā)生了變化,寫作的范圍也就得到了擴展。假如“我”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而人類所享受的現(xiàn)代生活無不是對“我”的考驗,被無限制地攫取資源、亂砍濫伐,人類廢水廢氣的任意排放,噪聲污染等等,時時刻刻考驗著“我”,有朝一日這些“考驗”帶來的苦果會讓人類自己去品嘗。即使寫成想象作文或虛構故事,也應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一定要做到想象合理,切合生活實際。
【現(xiàn)場作文一】
那十元錢考驗了我
袁媛
下早自習的鈴聲響起了,教室里的瑯瑯讀書聲戛然而止,同學們紛紛涌出教室,向餐廳奔去。我急忙打開抽屜,找到自己的密碼筆記本。因為我習慣把一星期的“口糧”錢都鎖在這個筆記本里面。不好!我心頭猛然一驚,我的十元錢不見了!難道是……昨天晚上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昨晚放學后,同學們陸續(xù)回寢室休息了,我們小組打掃完教室后,我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當我鎖門的時候,卻意外發(fā)現(xiàn)門口的地上竟有兩張伍元的鈔票,我毫不猶豫地把它交給了正在寢室巡查的班主任劉老師。
“袁媛同學撿到了一些錢,已經(jīng)交給了我,如果哪位同學發(fā)現(xiàn)自己丟錢了,可以找我認領?!眲⒗蠋煹脑捯魟偮?,寢室里的燈也恰在這時熄滅了。不久,似乎聽到一個同學和劉老師在走廊里說話的聲音,寢室里還有竊竊私語的聲音:“作秀!用這種辦法給自己臉上貼金,還真能想得出來!”“演雙簧!你上交,我認領,這樣的事誰稀罕!”這聲音好像是怕人聽見又想讓人聽見的分貝傳來,我聽了個真真切切……
“袁媛,咋還不去吃飯呀?”雙霞已吃過早飯回到了教室。
“我……我的錢……”我支吾著,不爭氣的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zhuǎn)。
“你丟錢啦?昨天晚上你撿的那十塊錢……噢——我明白了,昨天晚上我以為那十塊錢是我丟的,就認領了,今天早晨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我的,我又把它交給政教處的王主任了,王主任說要表揚你,表揚你的黑板報都已經(jīng)寫出來了?!?/p>
“唉!那可怎么辦呢?”我嘆氣道。
“放心吧!你什么也不用擔心,咱們跟王主任如實說明情況不就行了嗎?”雙霞拉上我向政教處走去……
那失而復得的十元錢啊,是你給了我真誠的考驗。
點評
本文中的事實并不難辨,“我”把撿到的錢——其實是自己丟的錢交給了老師,錢被別的同學錯領走而后又交到了政教處,結果應該是,“我”不但沒有丟錢,而且沒有丟拾金不昧的精神和誠實的品質(zhì),還受到了表揚。完整的敘事、巧合的設置、插敘的方式都使文章波瀾迭起,且在篇末巧妙地進行點題。
【現(xiàn)場作文二】
那場大雨考驗了我
崔會靈
雨是世間再尋常不過的事物了,可那場大雨卻幫助爸爸媽媽完成了他們對我的一次考驗。
期末考試剛剛結束,我本來可以順順利利回家享受美好的暑假生活了。偏在這時候,一場惱人的大雨不期而至。唉!考得好也罷不好也罷,那股剛剛泛起的快樂一下子就被這場大雨給沖淡了。對于我們這些寄宿生來說,想要回家又沒有任何雨具,怎么辦呢?因此,不能回家的同學聚在宿舍的房檐下,有的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即將開始的暑假生活,有的大聲議論著剛剛過去的考試,也有的在唉聲嘆氣埋怨著這鬼天氣……
雨勢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但不時有家長帶著雨具來將自己的孩子接走。眼看房檐下的同學越來越少了,我的心里開始不安起來,內(nèi)心也生出一種怨恨的情緒來。難道雨中接孩子回家只是別的父母能做到的,我只能在作文中進行虛構?看到有等不及的同學干脆直接沖進了雨里,我甚至也想任憑大雨澆在身上,回家讓爸媽看看他們不來接我的后果。就在這樣胡思亂想的時候,雨居然漸漸下得小了,我們還在等候的幾個同學終于能夠不用淋雨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把所帶的東西重重地摔在沙發(fā)上,以釋放自己在雨中等待多時郁積的不滿情緒。這時,爸爸與媽媽對視一眼會心地笑了,爸爸意味深長地說:“怎么樣?”
“好了,看把孩子為難成啥樣了?!眿寢屨f著就去幫我收拾東西,“都是你爸,非要考驗一下你,說你聰明,肯定不會淋著大雨回來;還說你回來一定會有情緒,會埋怨我們沒有冒雨接你去,但是……”
哦,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原來這是爸爸媽媽給我在期末考試后出了一道附加題啊,可我卻沒能完全通過爸爸媽媽對我的考驗。我也不應該固執(zhí)地認為爸爸媽媽對我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感謝爸爸媽媽,是你們呵護我健康成長。
感謝那場大雨,讓我懂得了感恩。
點評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大家熟知的材料,卻給了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前文刻意著墨于“我”的內(nèi)心活動,寫爸爸媽媽冒雨接“我”回家是他們應盡的義務,而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爸爸媽媽沒有接“我”回家,卻是對“我”進行的一番考驗,由此“我”懂得了父母對子女的那份真愛,以及得到別人的愛不是理所當然之事的道理。這樣,通過這場大雨,爸爸媽媽完成了對“我”的考驗。文章跳出了一般寫作的窠臼,顯得很新鮮,而且使主題表現(xiàn)得更為深刻了。
【素材必備】
一、名人名言
1.苦難顯才華,好運隱天資。
——賀拉斯(古羅馬)
2.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只有經(jīng)得起環(huán)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斗過來的。
——松下幸之助(日本)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起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
二、經(jīng)典事例
1.林肯的父親是個農(nóng)民,家境極為貧窮。林肯斷斷續(xù)續(xù)地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一年。但林肯從小就養(yǎng)成了熱愛知識、追求學問、善良正直和不畏艱難的好品質(zhì)。他買不起紙和筆,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練字。他抓緊一切時間看書學習,練習講演。林肯失過業(yè),做過工人,當過律師。他從29歲起,開始競選議員和總統(tǒng),前后嘗試過11次,失敗過9次。在他51歲那年,他終于問鼎白宮,并取得了輝煌的業(yè)績,被馬克思稱之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2.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后,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奧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么勞累,都要隨時可以當眾表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奧波里德讓莫扎特必須習慣聽從突如其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演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并根據(jù)指定的調(diào)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這樣的演出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于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延伸訓練】
1.請以“我真正理解了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思路點撥:這一訓練文題要求以“我”為主體,敘述自己對被理解對象的理解和認識過程,其中要突出強調(diào)“真正”的含義。最容易想到的構思就是運用對比的手法,交代清楚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或者對熟視無睹的人或事物突然醒悟的過程等。另外,這個題目也能把常用的素材或文章加以改編或利用,比如把題目補充為“我真正理解了媽媽的愛”,那些原來寫媽媽的素材就可以運用了。
2.請以“學會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600字左右。
思路點撥:人生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放棄,學會傾聽,學會感謝,學會珍惜,甚至學會某一項技能或某一點知識,都是我們的進步。請把你在學習、生活中的有關“學會”的經(jīng)歷或感悟?qū)懴聛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