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娟
[摘要]公共教育學的考試指導思想長期以來局限在甄別和鑒定層面。實驗表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充分發(fā)揮公共教育學培養(yǎng)學生教育理論素養(yǎng)和理論應用能力的雙重學科功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質(zhì)方面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從根本上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多元化;評價 公共教育學;質(zhì)量;實驗
多元化評價對提高公共教育學教學質(zhì)量的實驗研究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多元化評價對提高公共教育學教學質(zhì)量的實驗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公共教育學的考試指導思想長期以來局限在甄別和鑒定層面。定位的局限導致了整個公共教育學評價內(nèi)容、形式、主體的單一:現(xiàn)有的評價主要包括平時表現(xiàn)和考試成績。成績考核僅僅能反映知識的掌握程度。由于學生對于教育學的學習態(tài)度大多是考前背背即可,在這種情況之下,成績反映知識這一基本目標恐怕也難以實現(xiàn)。平時表現(xiàn)主要包括學生作業(yè)情況、課堂表現(xiàn)情況等方面,由于對學生平時表現(xiàn)的評價缺乏一定的指標,教師主觀隨意性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公平性和客觀性。隨著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互動性的加強,公共教育學的考試也應順應基礎教育新課改的要求,以考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指導思想,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實現(xiàn)評價目標、內(nèi)容、形式、主體的多元化,使評價能夠促進學生態(tài)度、知識、技能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具備應對新課改、推進新課改的教學素質(zhì),最終提高教育學的教學質(zhì)量。
二、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為陜西安康學院2007級數(shù)學教育1、2班學生。1班為對照班(41人),2班為實驗班(40人)。兩班在入校分班時是隨機的,因此保證了被試對象的隨機性。
2、實驗過程
(1)運用往年公共教育學試卷,在對照班、實驗班進行前測,了解兩班教育學學習情況。
(2)在實驗班開展“五分鐘演講”活動,要求所有學生參加,題目自選,內(nèi)容為對某種教育現(xiàn)象的思考,教師從選題、語言、儀表、互動等方面做好相關記錄。
(3)通過個別訪談、集體座談形式,了解學生對“五分鐘演講”活動的看法。
(4)在實驗班開展“十分鐘試講”活動,要求所有學生參加,題目自選,內(nèi)容為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教師從內(nèi)容的科學性、方法的合理性、師生互動、教學儀態(tài)、課堂組織與控制方面做好相關記錄。
(5)通過個別訪談、集體座談形式,了解學生對“十分鐘試講活動”活動的看法。
(6)在筆試前一周,組織口試,題目教師擬定,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某種教育問題的分析能力。
(7)在對照班、實驗班實施全校統(tǒng)一的教育學期末考試。
(8)通過個別訪談、集體座談形式,了解對照班、實驗班對教育學教學、考試的意見和建議。
三、研究結果
1、多元化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公共教育學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公共教育學課程的考核,只有課程期末結束時才有一次考試,學生學習的效果和體驗難以及時地表現(xiàn)出來?!拔宸昼娧葜v”、“十分鐘試講”、口試活動一方面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把空洞的教育理論與學生實踐結合起來,增強了教育學教學的趣味性,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了解到實驗班中96.7%的學生每周教育學課都上,而對照班學生出勤率僅在83.2%,實驗班中87.5%的學生認為這些活動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未來從教的自信心,88.4%的學生表示口試的方法做到了學以致用。對學生師范技能的考核使得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對公共教育學的興趣方面差異顯著,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出勤率、滿意率、參與課堂率和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這幾方面。豐富的學生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教育學的興趣,使得學生參與課堂的水平提高。
2、多元化評價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分析、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
公共教育學特殊的學科性質(zhì)決定了教育學任課教師不能用單一的評價方式對待學生,因為這很可能造成未來的教師們用單一的評價指標——分數(shù)來衡量他們的學生,這從根本上違背了基礎教育新課改的精神。實驗過程中,從對兩個班進行的前測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普遍能背誦一些理論知識,但在面對案例分析題時,不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闡述觀點時也顯得力不從心。實驗班案例分析題平均得分10.5,標準差為5.4,對照班案例分析題平均得分9.8,標準差4.3,Z值為0.644,兩班學生在案例分析題的作答方面差異不顯著。實驗班開展“5分鐘演講”以及口語考試,目的在于使學生養(yǎng)成利用所學理論分析教育問題的習慣,而后測環(huán)節(jié)也充分說明了,既是教學環(huán)節(jié)又是評價方式的“5分鐘演講”等活動能夠增強學生分析、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實驗班期末考試中學生案例分析題平均得分13.5,標準差為2.9,對照班案例分析題平均得分10.2,標準差4.8,Z值為3.75,實驗班學生案例分析題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班,且差異極其顯著,說明這些活動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提高學生分析、解決教育問題方面效果極其明顯。
3、多元化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公共課教育學兼有理論與應用的兩重性。因此,教育學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必須體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在評價方式上應該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強調(diào)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fā)展。在幾次的學生調(diào)查中,實驗班學生認為,“五分鐘演講”、“十分鐘試講”、口試活動提高了他們對教育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了他們分析教育問題、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同時他們也體會到了教師職業(yè)的復雜性與教書育人的不易性,部分學生還認為這些活動能夠增強他們從事教學工作的自信心。期末筆試中加大主觀性、開放性問題的考核比例,使學生在重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并融會貫通??傊?以考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指導思想,強調(diào)學生主動參與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在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思維和方式,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師范素質(zhì)方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結論與反思
通過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并且將其納入學生學習評價體系,能夠充分發(fā)揮公共教育學培養(yǎng)學生教育理論素養(yǎng)和理論應用能力的雙重學科功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綜合素質(zhì)方面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能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
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實驗中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學生自評。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應當把學生體驗、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他評結合起來。第二、隨著高校擴招的迅速發(fā)展,各教學班的人數(shù)急劇增加,多元化的評價活動與教師授課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化解這一矛盾需要慎重考慮,同時,怎樣提高多元化評價體系中形成性評價的信度和效度,確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是我們每一個公共教育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徐俊華.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與考試改革[J].黃山學院學報,2007.6.
[2]朱曉宏.經(jīng)驗、體驗與公共教育學——現(xiàn)象學視野中的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改革[J].教師教育研究,2007.6.
[3]何勤.高師公共課“教育學”改革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