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方
胡紫薇大鬧央視奧運頻道發(fā)布會時說過一句話:如果中國不能向全世界貢獻價值觀,它就還不能稱為大國。
換句話說,我們還未能輸出足以影響世界的價值觀。但是,秦暉教授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國固然正在全球化,反向來說,其實全世界也可能正在經歷一個“世界中國化”的過程。這不是說中國制造品正在淹沒倆球市場,而是中國奉行的低福利高管制的制度,正在侵蝕西方福利國家的基礎,使得他們必須降低福利乃至民主,來應付中國不斷壓低成本的商業(yè)競爭。世界中國化,或許就是一個更加嚴酷的、更加原教旨主義市場經濟的趨勢。
這是不是一種正在輸出的、可能對世界歷史造成重大影響的價值觀?
我們總在強調學習美國的市場經濟。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某種意義上中國已經比美國更加市場經濟,因為后者還要拿出很大精力照顧社會福利,而中國這方面負擔要輕得多,或者說無所顧忌得多。至于中國老百姓對此的抱怨,那是另外一層意思,不是我今天想說的。
“兩會”前夕我與做互聯網的同事討論“兩會”報道,自然,我們要做一些切合“兩會”議程的社會現實話題,但是我建議,也許是時候了,我們能不能挖掘出一些中國人內心價值觀的東西,作為這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變化標記。我總有一種感覺,我們跟以前不一樣了,并且我們可以向全世界大聲說出這種不一樣了。
我一直關注一些外企。很多年前,我對這些外企是如此仰望,認為它們及其員工的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水平,可能我們一輩子也趕不上。但是這幾年來,我的看法改變了。我承認我甚至有點輕蔑他們,那種按部就班的固執(zhí),那種按部就班的工作節(jié)奏和態(tài)度,該休假就休假,一年恨不得有一兩個月的假期,那種福利,以及福利給人造成的惰性,不思變革,不肯承認錯誤和失誤……他們固然依然有著比我們先進的管理水平和經驗,但是他們哪有我們的干勁和節(jié)奏?
有個朋友對我說:“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人道主義者,但是我發(fā)現自己變了,比如面試新員工,我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你肯加班嗎?”
在中國的企業(yè)里邊,不肯無償、無條件加班的,幾乎熬不過試用期。他說他當然知道這么問是違法的,但是跟公司要求的績效、跟自己內心的期望相比,那點法律算什么呢?何況應聘者也知道,他無非是把話擺到桌面上而已,到點下班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好意思的事情。
現實如此,在企業(yè)里邊做的朋友應該感同身受。
或者你可以說,當初日本甚至四小龍崛起,它們的員工也是這樣做的啊。但是這里邊還真有大不一樣的地方。那些國家和地區(qū),它們有沒有拼命壓低社會福利,是不是讓你永遠處于恐懼之中只能拼命往前趕?我認識一些在企業(yè)里邊做到職位不低的人,他們依然沒有安全感,“賺多少錢算夠”?我告訴他們,在中國你賺多少錢都不夠,因為缺乏保障,想要剝奪你那太容易了,通貨膨脹、股市動蕩、房價、教育、醫(yī)療……關鍵是我們對未來缺乏預期,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我跟太太說,要是我有了錢,我就去買金磚,我看也就這個還靠譜兒。問題是黃金真就靠譜嗎?歷史上的確中外政府都有,在特殊經濟時期宣布個人持有超過一定量的貴金屬為非法……
這是中國正在向全世界輸出的價值觀嗎?是的。它是混雜著驕傲與自卑、希望與恐懼,它以犧牲個人幸福為代價,追求一種原教旨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中超常規(guī)的競爭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活態(tài)度。當然這么說也有失公允,因為它也使我們獲得了一百多年來都未曾有過的心理優(yōu)勢和自信,我們知道,只要這樣堅持下去,我們就是不可戰(zhàn)勝的。直到有一天,可能全世界都被迫采取我們的標準,就像秦暉教授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