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芳 孫洪波
[關鍵詞] 胸腺; 嬰幼兒; X線診斷與鑒別探討
嬰幼兒胸腺相對較大,影像表現(xiàn)不同,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右肺中葉綜合征、縱隔腫瘤等)。給臨床診斷和治療誤入歧途,容易給嬰幼兒造成醫(yī)原性損傷。因此,筆者總結近30年來嬰幼兒右側胸腺影增大的胸片64例的影像謝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目的在于提高對嬰幼兒胸腺影增大或是其他病變的影像謝尤其是X線平片的鑒別,避免誤診誤治。
1 資料與方法
本院近30年來嬰幼兒右側胸腺影增大的胸片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最小年齡9 d,最大年齡3歲。年齡段分別為9 d~3個月20例,4~6個月8例,7~12個月8例,23歲3例。以上病例均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咳速、發(fā)燒(38℃~38.5℃)而攝仰臥前后位胸片,24例做了胸部CT平掃檢查。
2 結果
2.1 39例中1例曾提示右肺葉綜合征可能,另1例不能除外縱隔腫瘤,此2例進一步CT檢查均證實為胸腺影。39例X線胸部正位表現(xiàn)分3類:①如右上葉肺大葉實變,23例;②如縱隔腫瘤者15例,表現(xiàn)為右上縱隔邊緣光滑之圓形或類圓形腫塊,腫塊大小上下于第16后肋間,外緣最突出點位于肺野外側帶,幾乎占據(jù)了2/3上肺野;③如右肺中葉綜例合征者1例,表現(xiàn)為基底緊貼右心緣,尖端向外之三角形密度增高影。
2.2 胸部側位表現(xiàn)為前縱隔上部氣管前方密度增高,主動脈與心影分界不清。1例密度增高影伸向前肋膈角略偏后方,并見弧線形后緣。
2.3 CT表現(xiàn)胸腺影增大,密度均勻,無鈣化。
3 討論
3.1 正常胸腺位于前上縱隔,在主動脈弓、升主動脈、肺動脈流出道前方,左側頭臂靜脈下方及心臟、大血管根部以上。CT掃描一般在3~5個層面可以看到胸腺組織,最大層面位于主動脈弓平面[2、3]。
3.2 嬰幼兒胸腺較發(fā)達,多數(shù)嬰幼兒正常胸腺藏于縱隔內(nèi),少數(shù)嬰幼兒由于胸腺過度發(fā)達而突出于縱隔邊緣之外,為了與藏于縱隔內(nèi)的相區(qū)別,以往對正常突出于縱隔邊緣之外的胸腺多以肥大或/和增大來形容。李欣等[1]指出,1~3歲胸腺發(fā)育旺盛,而3歲以下正常較多突出縱隔外,3歲以后則少見。
3.3 CT密度分辨率高,可直接顯示縱隔內(nèi)胸腺、血管、脂肪等組織結構,對判斷正常胸腺與胸腺區(qū)病變有很高價值。①在實際工作中,每天眾多嬰幼兒患者更多應用的還是X線平片,只是需要鑒別或更進一步檢查才做CT;②CT檢查的費用及多次放射線照射家屬難以接受的。因此,應熟悉嬰幼兒胸腺的各種影像表現(xiàn),尤其是X線平片表現(xiàn)。
3.4 本組39例,右上葉肺大葉實變23例,右肺中葉綜例合征者1例,縱隔腫瘤者15例。按胸腺形態(tài)分型,前2類應屬帆型,后者屬圓型。帆型胸腺曾有報道誤診右上葉大葉性肺炎、右上葉肺不張者,圓型凸出于縱隔的胸腺誤診為縱隔腫瘤,而手術者,給患兒造成極大痛苦。
3.5 胸腺呈圓型凸出于縱隔需與縱隔腫瘤鑒別。本組15例均攝胸部正側位和胸部CT掃描檢查,胸部正側位片共同特點是突出于右上縱隔的圓形腫塊,腫塊邊緣光滑清楚,密度均勻,內(nèi)無鈣化,主動脈影顯示不清。CT顯示前上縱隔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突向右側肺野,上、外、下緣光滑清楚,內(nèi)緣與左側胸腺相連,CT值與左側胸腺相等,密度均勻,無鈣化,無脂肪密度。對本類型的鑒別:①首先是定位,主動脈影顯示不清說明腫塊位于前縱隔;②腫塊的密度是否均勻與有無鈣化;③結合嬰幼兒胸腺發(fā)育與形態(tài)的特點,一般平片是能確定胸腺或其他病變的,必要時可以輔以CT檢查進一步名確診斷;④本組15例縱隔腫瘤樣改變病例均未使用激素治療,分別于1個月后(9例)、2個月后(4例)、半年后(2例)胸部X線平片復查,顯示胸腺陰影不同程度縮小。
3.6 臨床醫(yī)生必須根據(jù)嬰幼兒的癥狀、體征結合X線平片表現(xiàn),必要時可以輔以CT檢查進一步名確診斷,方可避免誤診誤治。
總之,胸腺是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的器官,正確認識嬰幼兒胸腺的影像特點,是診斷與鑒別胸腺影或其他臨床疾病的基礎,最后結合臨床綜合分析,明確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童林軍,王恭憲,沈天真,等.正常胸腺的CT表現(xiàn).中國影像雜志,1996,4(4):193195.
[2] 童林軍,程永德,王恭憲,等. 正常胸腺及胸腺腫塊的CT、MRI表現(xiàn).上海醫(yī)學,1995,18(5):3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