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詹琳玲
摘要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實踐中證人出庭率極低,究其原因是立法上證人保護制度的缺失。本文通過對國外相關制度的比較分析,并結合我國的刑事司法實踐,對如何完善我國的證人保護制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證人保護證人出庭率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061-02
要使我國的刑事庭審真正實現(xiàn)實質化,證人出庭是關鍵;要保障證人出庭,首要任務是消除證人的畏證心理,這就必須制定全面、具體的證人保護制度。目前我國相關法律和中紀委、高檢有關規(guī)定中,都規(guī)定了證人作證的權利和義務,但過于零散與粗疏,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尤其是未明確“何種階段,由誰保護”,實踐中公檢法三家常?;ハ嗤普?使關鍵證人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因此,為保障刑事訴訟程序的有效運行,完善我國的證人保護制度刻不容緩。
一、問題的提出:我國證人保護制度的立法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
(一)立法現(xiàn)狀
我國《憲法》第41條規(guī)定:“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币蚨?我國刑事程序法和實體法方面都對證人保護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
程序法方面,《刑事訴訟法》除規(guī)定吸收證人協(xié)助調查和為證人保密外,第49條還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第56、57條也明確規(guī)定:“被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第85條也規(guī)定: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應當為他保守秘密”。
實體法方面,97年《刑法》第307、308條分別規(guī)定了妨害作證罪和打擊報復證人罪。05年《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0條規(guī)定:“違反治安管理,對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證人打擊報復的,從重處罰”。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現(xiàn)行法律對證人保護已經開始重視,但從司法實踐來看,我國證人保護制度還有比較明顯的缺陷:
1.保護主體責任不明確。刑訴法規(guī)定公、檢、法都是證人保護機關,但具體三機關如何分工以及在不同階段承擔哪些職責等,均未詳細規(guī)定,也沒有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司法機關易相互推卸責任,使證人保護難以在實踐中落實。
2.保護預防對象有限。刑訴法只規(guī)定被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而事實上并不限于此。家庭成員、其他親屬和犯罪集團的成員都可能成為干擾、阻止證人作證的行為人。
3.保護對象范圍有沖突。刑訴法保護的對象是“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刑法規(guī)定的保護對象只限于證人,使得對打擊報復證人近親屬行為的處罰處于與法無據的境地。
4.保護內容客體過于狹窄?,F(xiàn)行法律只注重保護證人的人身安全和名譽不受侵犯,卻不涉及財產權利,而對財產的侵害也是恐嚇報復證人的重要內容。豍
5.保護方法缺乏預防性保護。證人只有在實際被報復或因作證而付出代價時,法律才懲罰行為人,但事后罰對證人意義不大,不能有效保護證人。豎
二、立法的借鑒:各國證人保護制度的比較與借鑒
國外證人保護制度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其目的是防止有人使用暴力、威脅、恐嚇等方法,阻止證人履行作證義務;或事后對證人實施傷害、侮辱或其他報復行為,包括對證人的財產和名譽進行損害和破壞。豏
(一)美國的立法經驗
美國最早以立法形式實施證人保護,主要是為了對抗有組織犯罪,需要其內部成員作證以有效地起訴組織首腦。國會先后通過了《有組織犯罪控制法》、《被害人和證人保護法》、《被害人法》和《證人安全改革法》,司法部1995年頒布了《被害人與證人援助守則》,聯(lián)邦調查局也頒布了《被害人、證人援助計劃》,豐隨后美國的各個州基本上都有了關于證人保護的法規(guī)。
美國為證人提供保護的官方機構是檢察官執(zhí)法辦公室,還有較完善的措施。如為證人安頓住所、提供醫(yī)療照顧和其他服務;在證人及家人需要更換身份(包括出生證明、駕駛執(zhí)照、護照、醫(yī)療證和學籍卡等)時,也提供必要的文件。
(二)德國的立法經驗
德國證人保護制度主要用于重大刑事案件。1998年以前有關規(guī)定散見于刑事訴訟法、法院組織法和警察法,1998年12月專門的《證人保護法》生效。該法首次明確可以對不出席法庭的證人進行錄像詢問;易受傷害的證人可以獲得指定律師的幫助;允許利用有線電視系統(tǒng)于別室對證人進行詢問。
德國聯(lián)邦警察局承擔保護證人的任務,保護的范圍涉及證人的親屬及最親近的人,保護程序上采用“階層理論”,即對受害的證人根據危險程度實行層層遞進式保護,豑因而證人拒絕陳述的很少。
(三)國際組織的立法經驗
為打擊有組織犯罪,聯(lián)合國加強對證人的保護。1990年第八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通過了《預防和控制有組織犯罪準則》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等文件豒,2000年,聯(lián)合國制定了毒品控制計劃和《模范證人保護法案》,為其成員國提供了一個制定證人保護法的模本。區(qū)域性國際組織也在證人保護方面進行著努力。1996年14國首腦參加的加勒比海共同體會議上,一致決定推行證人保護計劃??鐕?lián)合保護證人計劃的實施,為遏制日益猖獗的證人恐嚇行為、有效地打擊國際毒品犯罪、有組織犯罪和黑社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制度的重構:我國證人保護制度的完善與改進
從實際操作人員的視角來分析,證人保護應當從審判前、庭審中和審判后三個方面進行。豓但作為程序設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對我國證人保護制度進行完善:
(一)成立專門的證人保護機構
該機構負責證人保護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以及特殊保護措施的審批和實施,并負責對證人采取保護措施和保障證人權利。具體構想是:在司法部下設證人保護總局,負責證人保護的國內協(xié)調和對外協(xié)查、交涉事務,統(tǒng)一組織領導全國的證人保護工作;各省司法廳下設證人保護局,負責本轄區(qū)范圍內證人保護工作的組織(下轉第81頁)(上接第61頁)領導、指揮協(xié)調等。豔
(二)擴大證人保護的預防對象
對《刑法》做出補充規(guī)定,明確:無論行為實施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是其家庭成員、其他親屬以及犯罪組織的其他成員,只要通過暴力、威脅、侮辱、誹謗以及恐嚇等方法,干擾或阻止證人履行作證義務,或事后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打擊報復,影響、損害和破壞其人身、名譽和財產安全,情節(jié)嚴重的就應該以“妨害證人作證罪”、“妨礙司法公正罪”或者“打擊報復證人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對尚不構成犯罪的,證人有權要求公安機關對行為人予以懲罰,公安機關應按其他有關規(guī)定予以及時處理。
(三)擴大證人保護的對象范圍
主要應當包括三類人:(1)證人及其近親屬,因為證人在作證時,除了自身的安全問題,考慮更多的是家屬和其他親人的人身安全;(2)告發(fā)、檢舉者,即使沒有在以后的審判程序中成為證人,確有保護必要時也可以與證人享有同等的保護;(3)被害人及其近親屬,被害人作為當事人,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能夠為指控犯罪提供關鍵的信息,因此經常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甚至是犯罪組織成員恐嚇的對象。
(四)增加證人保護內容
侵犯證人及其近親屬財產權利的行為,也容易給證人心理上造成壓力,所以不僅要保護證人的人身權,還要要把財產權利納入保護范圍。
(五)強化證人保護措施
應當規(guī)定對所有刑事案件的所有證人適用一般性的保護措施,對特殊案件的特殊證人適用特殊保護措施。普通保護措施主要包括:(1)確立對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姓名、身份、住址(單位)等情況的保密制度;(2)確立侵害賠償制度,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和證人所在企事業(yè)單位應當充分發(fā)揮支持起訴機制的作用。豖(3)確立對證人的行政保護。妨害情節(jié)較輕的,可給予行為人黨紀、政紀處分或進行治安處罰;證人不得因作證而被解職解聘。豗
特殊保護措施只能對特殊案件和特殊證人采取,主要適用于重大犯罪案件中,有跡象表明證人及其近親屬已經或可能受到嚴重侵害而必需采取特別保護措施的情形。特殊保護措施主要包括:(1)證人保護機構成立特殊保護小組,對證人實行24小時的近距離保護;(2)在作證期間將證人轉移到專設的保護場所或其他安全的地方生活;(3)對已經面臨長期、高度危險,確實無法在原居住地生活的證人,及時提供秘密移居的相關手續(xù),同時支付基本定居費用,妥善解決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就業(yè)和入學等問題;(4)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改變證人的身份,等等。當然,特殊保護涉及證人的個人穩(wěn)私、人身自由等權利,應當尊重證人的意愿,避免以保護為由非法限制證人的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