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非
巍巍秦嶺,因其地理位置、山水氣候、南北物種,成就了華夏龍脈獨一無二的魅力,更是天然動植物的寶庫。
養(yǎng)蜂取蜜被譽為“甜蜜的事業(yè)”,當人們喝下一口口蜂蜜,頓時會感到生活的甜蜜,不由得贊美那些漂泊在外、辛勤勞作的養(yǎng)蜂人。近日,記者專訪了這群放蜜蜂、采蜜糖的蜂農們,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一片片油菜田里,黃澄澄的花蕾掛滿枝頭,蜜蜂在花叢中飛舞,不遠處就是蜂農何志強的養(yǎng)殖場,來到這里,看到周圍是上百個蜂箱,成群的蜜蜂不停地在蜂箱上空飛來飛去,傳來“嗡嗡”的聲音。
今年44歲的蜂農何志強,家住四川省廣元市歡塘鎮(zhèn)朝寨村,每年春天從老家趕來,帶上120箱蜜蜂,搭起一個臨時帳篷,在原下的神鹿村安營扎寨,為他人、也為自己,釀造香甜的蜜。
說起他的養(yǎng)蜂已有26年的歷史。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剛改革開放,農民都放開了手腳,初中畢業(yè)后的他,怎樣才能走出一條致富之路呢?他根據(jù)家鄉(xiāng)廣種油菜的特點,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資源,開展養(yǎng)蜂事業(yè)。年輕人說干就干,他引進了蜂種,買來了有關書籍,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得快就掌握了養(yǎng)蜂技能。
為了擴大他的事業(yè),家鄉(xiāng)的油菜花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了,于是他以西部為一條線。每年早春在家鄉(xiāng)趕完油菜花后,就攜帶妻子來到陜西,先住在白鹿原下,三月底四月初,正是這里油菜花盛開的季節(jié)。放眼望去,一片金黃,七八百萬只蜜蜂在這里穿梭飛舞、忙忙碌碌,吟唱著甜酸的歌。油菜花趕完后又趕槐花,直到5月10日左右,離開西安,趕到銅川暢游那洋槐花的世界。5月底或6月初又北上,到內蒙古烏審旗,去那里趕一種叫老瓜頭的野花,一個月后又回轉陜北,在定邊縣的安邊,采集這里的蕎麥花,最后到8月底或9月初回到老家。
何志強告訴記者,今年雖然遇到經濟危機,蜂蜜和蜂王漿價格受到影響,但由于今年的產量不錯,再加上蜂場的科技養(yǎng)蜂能彌補一些損失,通過其銷售的蜂產品營銷額基本與去年持平。2009年他將進一步依托科技,引進培育更優(yōu)良的蜂種提供給蜂農,并著手開展無公害、綠色產品的認證和規(guī)范化體系管理工作。老家的養(yǎng)蜂合作社目前也在籌建中,計劃今年下半年批復成立,通過合作社把蜂農進一步組織起來,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道路,加大蜂蜜產品的營銷力度,為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開展更好的服務,把養(yǎng)蜂業(yè)做成農民的“甜蜜事業(yè)”。
養(yǎng)蜂人漂泊不定,追時趕花,為人們奉獻著香甜。一般年景可打10噸左右的蜜,盡管收獲頗豐,但遇到天旱或雨水過多,也有打不上糖的。來回運輸費就得花2萬元。有時還會遇到搶劫或敲詐,甜蜜事業(yè)中也包含著酸咸苦辣。養(yǎng)蜂是一個不斷流動的職業(yè),沒有固定的住所,半年時間都住在帳篷里,做飯住宿全在里面,盡管生活艱苦,但他們的心里永遠是甜的。臨走時,何志強夫婦告訴記者,他們計劃今年買個太陽能蓄電池,白天蓄滿電能,晚上既可照明、看電視,還可給手機充電??磥恚萍嫉倪M步,給養(yǎng)蜂人也帶來了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