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章學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體制下,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任務型教學成為很受大家歡迎的教學途徑。本文就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任務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任務的設計應遵循興趣性原則、運用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任務設計
所謂任務型教學即按照小組合作學習的原則,把英語課的內容從一個大的任務分解為一系列小的任務(或者活動),使學生在完成這一系列的子任務(即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練習,通過活動的開展,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的只是設計、引導作用,學生成為了課堂的真正的主人,這也就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體驗式”的學習精神。
也就是說這種教學途徑是以具體任務為學習動力或者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學習的成就。學生有了具體的動力就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并且用所學的語言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語言能力。
這種教學途徑可以說是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教學的。任務作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要有意義,能溝通信息;解決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某個交際問題以及貼近學生實際。因此我們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 興趣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感興趣的時候,他們才能集中注意力,很好地完成任務。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應多采用諸如游戲、表演、問卷調查、手工制作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二、應用性原則
任務型教學的目的是"Learning by doing"。即讓學生在做事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設計的任務一方面要貼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能滿足學生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的需要,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做準備,所以要布置學以致用的任務。
例如我在教學時,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制作家譜,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1、教師布置任務,給每位學生發(fā)一張白紙; 2、同桌活動:每位學生畫出自己的家譜圖,并在每個成員旁邊用英文注明其姓名、關系、年齡等,然后指著家譜圖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3、四人小組活動;一位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其余三人畫出該學生的家譜圖,并互相檢查。 4、各小組選出設計最佳、描述最清楚的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在全班范圍內選出最佳家譜設計圖,評出一、二、三等獎,在黑板報上刊出。
三、激勵性原則
我們所設計的活動的結果應能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因此我們的“活動必須具有結果”。這樣才能確保任務型學習活動真正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情感與策略的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真實性原則
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依據學生的心理,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的任務要有情景,有語境。情景和語境要真實,真實的任務才有意義。只有貼近學生學習實際和生活經驗的任務才能激發(fā)學生持久的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即是生活,生活也是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原則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操作中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從而推動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使之相互促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
除了以上這些原則,我們在設計任務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任務要有明確的目的,并要具有可操作性。在確定每課時的任務時要避免籠統(tǒng)地講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某種能力,應把它落實到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要求或者某項技能上來。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使教學任務落到實處。
2.任務選擇的難度要適中。教師在課堂上設計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我們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應注意設計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用英語做事情。所設計的活動應吸收全體學生參加,而不僅是讓能力和水平好的學生參加。因此,我們就必須把活動設計為若干種形式,這樣就可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所設置的任務不宜太困難也不宜太容易。
要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通過小組合作,個人發(fā)言,角色扮演等形式能夠完成。如在教學季節(jié)時我設計了三個任務。Task 1,把班上學生分為12個小組,把每個小組命名為 January, February , March……December等 。然后叫每個小組自我介紹,如:were January, we are the first month 等,第二組的同學說:were February ,we are the second month. 等,目的在于復習12個月份和序數詞,每個學生都開口,嘗到成功的喜悅。task2,設計一個From January10th to February10 th的活動表。這個時間剛好放寒假,學生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和應用了有關活動的名稱的詞組。task3 是明星秀,成績好的學生當明星,其它同學是記者,應用所學的句型進行記者采訪,明星要有較扎實的基礎和較強的應變能力。記者可以用所學的問句對明星進行采訪。這三個任務難易適中,讓所有的同學都有所收獲。
3.活動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任務型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教師不再獨占講臺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成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活動中應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教學調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發(fā)展能力。
(河北省大名縣西未莊鄉(xiāng)未城中學)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2.《英語課程標準解讀》
3.盧穎《國外任務型語言教學研究的現狀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