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遠(yuǎn)
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瘟疫斗爭中,把一些當(dāng)令預(yù)防措施發(fā)展為民俗節(jié)日,不僅點奏著一年年的工作節(jié)律,也領(lǐng)引著生活情趣,包括飲食、起居、服飾、旅游等,從中也展示了高雅的民族文化。
元旦 為一年之始,除國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據(jù)《廣》記載,每歲首要飲屠蘇酒以除疫氣。
農(nóng)歷二月二 為“引龍回”的“熏蟲日”,農(nóng)歷二月二日多在驚蟄前后。《千金月令》記載:“驚蟄日,取日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三月初三 為上巳節(jié)。起自周公,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節(jié)皇帝賜侍臣細(xì)柳圈,云:“帶之免蠆毒瘟疫。”后世小兒在清明戴柳圈也來源于此。
五月初五 為端午節(jié),又稱天中節(jié)、重午節(jié)、浴蘭令節(jié)、蒲節(jié)。古代為端午日午時,切菖蒲入酒中,飲之可辟瘟疫之氣,故曰蒲節(jié)。傳說師曠在這一天采艾占病,為采艾日。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梔花插瓶中謂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虎、蜈蚣、蝸、蟾蜍)。
六月初六 為天貺節(jié)。傳說這天為大禹的生日,故又稱神誕節(jié)。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書降,詔以此日為天貺節(jié)。這一天要辟惡驅(qū)蠱。
八月初一 以朱墨點小兒額,謂之天炙,以厭疫。
九月初九 為重陽節(jié)。因九為陽數(shù),其日與月并應(yīng),故曰重陽。漢代時有宮人在九日這天飲菊花酒和茱萸酒,后得長壽,此后民間也在九月九日飲此二種酒。漢代名醫(yī)費長房告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安有大災(zāi),急作絳袋,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被妇皬娜缙溲?,舉家登山。后人效此于九月九日登高,為登山節(jié)。
除夕 人以竹燒火中,畢剝有聲,邪氣則驚走?;鹚幇l(fā)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驅(qū)除瘟疫。